作者:良知修行
一、 原文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譯文
忙碌時做事情,空閒下來後,要反思檢查,清點自己的行為。這樣自己的錯誤行為自然會減少。行動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安靜時預先仔細考慮,錯誤的想法自然會平息。
解讀
俗話常說忙中容易出錯,正確和錯誤有時只在一念之間。在忙亂中做事情,有時候並沒有經過仔細思考。一時衝動中產生的想法,有可能是錯誤的想法。忙亂的時候做事情要及時反省,衝動中產生的想法,在安靜時要認真推敲。只有這樣做,才可以使我們在做事情、想問題時,不感情用事,冷靜理智行事。有許多事情,我們在事後反思時,感覺十分後悔。世上沒有後悔藥,但是我們可以在念頭產生後、做事情之前,預先仔細反覆考慮,這樣做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
二、原文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金終歸型範。只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譯文
一匹兇悍的馬,只要駕馭得法,仍然可以騎著它奔馳萬里;濺出熔爐外面的金屬,最後還是被融化到器模中,塑成可用之物。只有貪圖享受、遊手好閒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成長進步。所以白沙先生說:「做人有很多缺點並不可恥,只有一生一點錯都沒有(不知反省)的人才最令人憂心。」確實是至理名言。
解讀
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如果個人的優點能被充分發揮,往往就能產生最大效益。而所謂的缺點,若能加以掌握與運用,就可以避免損失,甚至帶來益處。作為老師,要能夠因材施教。作為管理者,要能夠人盡其才。
任何人都是有用的。如果這個人顯得無用,是因為他被安排到了不合適的位置,而有用的人是因為他被放在了合適的位置。作為管理者不應輕視任何看似無用的人,也不要過多地訶責這些無用的人,而應考慮是否將他們放到了合適的位置。對這些看似無用的人,也要給予尊重,因為不是他們無用,而是被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只要能獲得合適的位置,就能激發出個人的潛能而有所成就。現代企業講求人力資源管理,最基本且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員工適才適用而發揮最大潛能,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
三、原文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zǐ)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
過去的錯誤不能留下,否則,會死灰復燃,塵世間的俗情最終會影響到理趣;當下正確的東西也不要太過執著,太執著了就會變得僵化和形式化,使理趣轉變成慾望的根苗。
解讀
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是是非非,這些都需要我們判斷與取捨,人生因此而艱難。人生最幸福的時候,莫過於風平浪靜、沒有是非、了無牽掛的時候。陶淵明厭惡了塵世的是是非非,淡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中尋找到了人生的真趣,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名句。放下是非、放下執著就是放下自我!
四、原文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譯文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雖然閱歷很淺,但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也比較少;飽經世事、閱歷豐富的人,各種奸謀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君子,與其處世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解讀
當我們從大學的校園走出來,步入社會的那一刻起,真正的人生才開始。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新的學習開始了。我們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學到的也越來越多。世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褪去的是稚嫩,多出的是圓滑。人生浮沉、旅途逆轉,我們不是原來的我們。但是一個真正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不會因為身陷逆境而喪失掉自己的初心。這種人是《菜根譚》作者所欽佩的那一種,樸實篤厚、坦蕩大度。
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回報給我們。
作者:良知修行,貴州省畢節市人,中學教師。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