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了2020年一季度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其中,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汽車企業受銷售終端和供應商復工難等影響,銷量同比下降超過30%,一季度同比減利100個億,特別是東風處在疫情中心,所以影響會更大一點。」
的確,受到疫情影響,儘管一季度的國內汽車市場出現銷量小「抬頭」,但是整體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3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2.2萬輛和14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4.5%和43.3%,降幅較2月分別收窄35.3%和35.8%,從整體來看,一季度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47.4萬輛和367.2萬輛,產銷量分別同比下降45.2%和42.4%。
3月銷量的回升與各企業復產復工的有序進行有直接關係,根據中汽協統計的23家企業復工複查情況統計,截止到4月初,整車生產基地幾乎全面復工,復工率高達99.5%,員工復工率為86%,復產情況達到了去年平均水平的75%。
進入2月,各地復工就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展,2月10日至2月17日,一汽-大眾、上汽通用、吉利、長城、比亞迪、奔馳、寶馬、特斯拉等車企就已經開始復工,截止到2月18日,國內汽車行業復工率就已經超過了75%;2月24日,上汽大眾旗下的安亭工廠、儀征工廠以及長沙工廠宣布復工,豐田中國位於長春、廣州、天津和成都的工廠也同步恢復生產。
作為身處風暴之眼的東風系受疫情影響最大,由於東風日產在華的幾家工廠中,只有一家在湖北,因此東風日產在2月10日就率先復工了廣州基地,隨後20日復工了大連基地,3月5日復工了鄭州基地,12日復工了襄陽基地。
與東風日產相比,東風本田的影響相對更大,但都在3月逐步開展了復工工作,按照湖北省政府要求,3月11日,東風本田總裝生產線率先開始部分恢復生產,三條生產線兩兩交替,成為武漢首批覆工復產的企業,並在月底實現全面復工。
截止到3月30日,東風集團旗下所有品牌均實現了全面復工,產能也在逐漸爬坡恢復中。
除了復產復工,在疫情好轉之後,政策方面也持續跟進,從明確「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到適當延期國五、國六切換。此外據汽車頭條APP統計,已有包含山西、杭州、廣州、長沙、佛山等14個省市地區明確出台了相關的汽車消費政策,以來穩定汽車消費,完善汽車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應對汽車市場增速變化對產業帶來的衝擊。
儘管諸多政策發力市場,但市場的回溫速度還是得慢慢來。最近,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其個人微博表示:「汽車作為大宗商品,具有低頻、客單價高、決策鏈條長等特點,短期內很難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報復性消費』」。
的確,17年後的汽車市場,不可與2003年的那場非典過後的汽車市場相比較,沈暉的一番話,似乎「澆滅」了兩個多月縈繞市場的回溫夢。
「沒有報復性消費的可能性」,這樣的觀點在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那裡也得到了印證,甚至來的更加直接。歸其原因,崔東樹在今日中國汽車流通行業藍皮書論壇的直播中表示:「老百姓手裡沒錢,錢都用來還房貸了,還貸是剛需,樓市對車市產生了擠壓效應,1%的增長是沒戲了,今年大概-8%的水平,2021中國車市會回暖,但是轉折還是停頓,目前不明朗,政策在,剛性需求還是存在的」。
疫情碰上車市寒冬,本身已是艱難生存,樓市擠壓下的汽車報復性消費又再次成為了泡影,從哪個角度看,2020年的開機方式都不太理想,但這樣的低谷究竟是拐點還是停頓?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56wmHEBnkjnB-0zGa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