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義大利掉渣的戰鬥力讓軸心國老大德國頭痛不已,這個視意面比作戰更重要的國家其實也是老牌工業強國,在武器裝備研製方面不比二戰時期的日本弱。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義大利人可能天生遺傳了文藝復興時期天馬行空的藝術細胞,在上世紀30年代人類航空史上黃金時代,充分發揮激情、創意隨心所欲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飛行器,而不是製造傳統意義上的工業機器。
瑞典在上世紀50年代曾經研製過一款薩博-29「飛行酒桶」戰鬥機,以可愛的造型備受睹目,而在此之前的30年代,義大利產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同樣引人注目,它的綽號叫「空心酒桶」。
薩博-29「飛行酒桶」戰鬥機
兩款都是胖乎乎的造型,剛好是兩個時代的代表。
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這架傳說中「為賣萌而生」的飛機由義大利飛機設計師路易基·斯蒂帕打造,1931年他動手設計了這架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將機身設計成一個圓筒狀將發動機包裹起來,實現將螺旋槳的推進氣流約束在一個管道之中,然後讓氣流加速提高螺旋槳的效率,期望藉此實現高速飛行。
按照設計原理涵道內的高速氣流可以拖動涵道外的低速氣流,產生比涵道內氣流流動大至少50%的額外推力。同時螺旋槳環括在涵道內,既可以阻擋風扇氣動聲向外傳播,又結構緊湊安全性能高。
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當然這架飛機最大的特色就是螺旋槳內置,設計時採用小螺旋槳、縮小機翼的方式來減小飛機迎風面積,從而提高飛行速度,這種推進方式被稱為''涵道推進''。
內置發動機
1932年6月,這個胖乎乎的小飛機終於搖搖晃晃飛上藍天,但是和設計指標差異比較大。由於體積過大、功率不足,過大的表面積產生的阻力作用,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31公里/小時。
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卡普羅尼涵道式活塞螺旋槳動力試驗機
雖然速度沒達到指標,但試飛過程表現出眾多優越的性能:
1、驗證了管道式螺旋槳(涵道風扇)確實可以增加發動機效率;
2、導管機身的設計(管型機翼)額外增加了一個升力,可以比其他同級航空器擁有更高的爬升速率,同時也讓著陸速度變得非常低。
3、由於內置發動機比常規飛機顯著更加安靜,而且推進氣流"通過"控制翼面,讓飛機操控變得更精準(不受飛行姿勢和角度的影響)。
飛行測試
飛行測試
飛行測試
雖然取得諸多優良氣動優勢,不過作為技術驗證機可行,作為戰鬥機就遠遠不夠了。這種布局製造起來也麻煩,而且基本沒有空間可以攜帶貨物和武器裝備,因此僅僅製造了兩架驗證機之後該項目停止。這款小飛機也被稱之為「史上最萌小飛機」或「空心酒桶」。
原型雖然消失了,不過有一位澳大利亞航空愛好者(圖中大媽)按照五分之三尺寸複製了這架''空心酒桶'',並於2001年上天溜了一圈。
複製品
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