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故宮的紅牆,依稀可以感受到由內而外散發的壓迫感,這座宏大的宮殿,一時半會根本不可能遊覽完它的全貌,而當穿著現代服飾,閒逛在頗具歷史質感的石磚上時,穿越古今的對話,多少有些唏噓。
無數人羨慕著曾是故宮主人的中國皇帝,而當下眾多的影視劇,為了能夠滿足人們這種對於帝王權力的慾望,不遺餘力的大肆營造皇帝文化,無論是後宮內鬥,還是阿哥爭位,都在為這個皇帝夢添磚加瓦。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拍中國皇帝和外國人拍中國皇帝,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蘇東坡的那首《題西林壁》的古詩,而其中的後兩句,便是對於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於是,我們在眾多針對中國古代皇帝,尤其是距離當下時間最近的清朝皇帝的影視劇時,居然是從一個外國導演的角度,讓觀眾重新審視了一下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全貌。
雖然,歷史終究是歷史,可是,在外國導演貝托魯奇的眼中,卻是另一番理解,而當他用電影的方式呈現出了一個頗具立體感的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時,《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與之前中國人自己執導的清宮劇卻處處不同,這時候,我們才猛然發現,自己人講不好自己人,卻被一個外國人給講活了,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悲哀?
該如何準確的給《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一個評語呢?
因為,整整三個多小時的片長,便走完了溥儀的一生,總覺得有些短暫了,可是,不忍快進的每一秒內,都充滿了對這個皇帝的同情,我這裡的同情不是否認他曾經的罪惡,而是當把這個無知且身不由己的皇帝,放置在動盪的時代洪流中時,就會清晰的發現,他不再是個帝王,而只是一個被時代推著朝前走的可憐蟲而已。
所以,《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最出色的一點便是,把多年來被神話的中國皇帝塑造成了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人,既然拉下神壇,那麼,無論是他的成長還是他的感情,或是他所經歷的一切,都在時代發展中變得順理成章。
貝托魯奇可能不了解中國的皇帝,但是,他了解人,所以,在他的鏡頭中,史學家書本上關於溥儀的刻板印象統統被抹去,而最終留下了的,是這個皇帝在時代中的一生嘆息,因為,溥儀左右不了時代,而時代終究向前。
整部電影採用的是閃回的拍攝手法,而從1950年溥儀被抓開始,到不斷閃回到之前的歷史節點,也就是1905年繼位後的事情,從而較為完整的勾勒出溥儀的前半生所經歷的事情,故事是簡單的,但最有趣的是,溥儀的一生似乎總是和阻擋他的門糾纏不清。
開篇的一雙雙舉著火把的大手很粗魯地推開大門,然後,三歲的溥儀正式登基,之後,紫禁城的大門便永遠的將溥儀與外界隔開。
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兩次與門有關的場景,一個是,少年的溥儀被迫退位後囚禁紫禁城,而一門之隔的外面早已是民國,這道門,隔開了封建與民國,而溥儀卻無法越過這道門,於是,所有的怒氣只能化作一具被摔在門上的倉鼠屍體。
還有一個是,溥儀在偽滿洲國被日本人控制,而自己的皇后被帶到車上送到別處,作為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追了出去,卻被一道門給阻擋了去路,而這道門,隔開了溥儀復辟的決心和日本人吞併東北的野心。
兩次被大門阻隔,而兩次門裡門外卻是天壤之別的時代,這頗具諷刺意味,一個皇帝,本是權力最高的代表,卻被一道小小的門阻擋了去路。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出發點不是捧,而是立,所謂立,就是首先要讓溥儀這個人立得住,也就是,不能左右時代發展,而且也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皇帝,如何走過封建,走過軍閥,走過抗日,而最終迎來自我的救贖。
如果仔細品味,導演是有同情心夾雜在這部電影中的,同情是因為溥儀身不由己處處掣肘後的隨波逐流,同情同樣也是溥儀在時代大背景下,作為人的渺小,即使,這個人曾經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不拘泥史學家刻板的敘述,卻意在用宏觀的框架架構起比較寫意的故事體系,這種西方人獨特的電影視角,卻最為感性的表現出了中國人最容易忽略的某些細節,因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測的人,比一個以主人身份去揣測的人更能夠接近客觀。
如果,讓一個中國導演去拍《末代皇帝》,我想,他的出發點,首先肯定是帶有批判色彩的,而正是因為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在拍攝的時候,難免會去掉一些溥儀私人生活的描述,更多的強調的是時代向前這個主題。
只關注時代,卻有意無意的忽略掉時代中的人,沒有深入的探尋時代與人的關係,只會在視野上變得越來越狹隘,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導演拍不好《末代皇帝》的原因。
在《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結尾處,導演居然做了留白的處理,老年的溥儀買票進入自己曾經住過的故宮,而當他從龍椅後面取出裝著蟈蟈罐子交給一個小孩時,小孩回頭的剎那,龍椅上的溥儀早已不知去向。
一個外國導演,居然也懂得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處理,給了人無限遐想的空間,避免了結尾一不小心落入說教的俗套,很是高明。
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先是一個人,然後再是一個皇帝,而作為最具爭議且傳奇色彩最為濃厚的末代皇帝,溥儀一隻腳在封建的泥沼里,一隻腳又掙扎在共和的漩渦中,他沒有選擇,而只是時代再做選擇而已。
所以,溥儀懦弱,狂妄,自私,無知,膽小,這些種種缺點,都是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共性,而他的個性,可能只是因為,他是一個時代推動下的傀儡皇帝罷了。
看《末代皇帝》,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到了《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兩者均是描述清朝末期發生的事情,而兩者之間卻具有某種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所講述的歷史人物,似乎總是與我們課本上見到的歷史人物有些許的出入。
《末代皇帝》是溥儀的獨角戲,《走向共和》是許多人的群戲,但是,無論是一個人,還是許多人,當把他們放置在時代洪流中時,他們就變成了一樣的人,那就是身不由己的人。
歷史是歷史,但,歷史並非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放棄刻意討好時代的角度,而專門鑽研歷史中的那些被覆蓋的人物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還是有很多值得揣測的故事,等待著我們這些後人的挖掘。
貝托魯奇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允許在紫禁城拍攝電影的導演,他是幸運的,而我們能夠在新時代下有幸看到《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也是幸運的。
只可惜,當下,歷史淪為了某些導演手中的跳樑小丑,再也沒有了之前的神韻,而他們重新一次次的完成皇帝大夢塑造的時候,我只能感嘆:很榮幸,能夠看到《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很不幸,再也看不到類似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