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019-10-02     後宮地圖三千

拿破崙失敗整整一百年之後,1914年,歐洲終於爆發了另一場戰爭,場比拿破崙的大戰更大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對於人類命運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當一場戰爭局限於某一個或幾個國家時,它只是一場局部的戰爭,即使參戰國因之被毀滅,它所毀滅的也不過是人類的一部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戰爭已經不是一個或幾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世界的事,當戰爭的毀滅之力噴發時,也是人類的災難之日。

德意志的貪婪

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後,德國成了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經濟也是如此,1910年德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1914年,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超過了英、法兩國的總和。

我們在前面還講過,德國人比較聰明、高傲而且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且把這種愛國之心發展到了不正常的高度——民族沙文主義。德國人想要建立一個大日耳曼帝國,它的疆域應當包括所有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生活的土地,其中有丹麥、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國,還要波蘭以及整個巴爾幹半島甚至土耳其帝國做它的衛星國。這只是帝國的本土,它還想在全世界奪取足以與英國匹敵的殖民地。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不能全部歸因於德國人。當德國人一心意要搞擴張時,西方其他列強並沒有閒著,他們也在想著侵略和擴張。法國人想的自然首先是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其次要把北非的摩洛哥等地納入殖民版圖,並重新成為歐陸老大。

英國的目的則要「保守」一點,它只要保住自己已經奪得的殖民地就行了。對於歐洲大陸,只要不出現哪個國家強大得可以向它的霸地位挑戰,就可以了。俄國人的目的還是彼得大帝的那個——在黑海找到「呼吸的窗口」,控制黑海和由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門戶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而占領君士坦丁堡,控制包括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在內的整個波斯灣地區。另一個長遠的目標是要把俄國變成一個斯拉夫帝國,這個帝國將包括所有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這樣首先就要控制整個巴爾幹半島。

至於那個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禍首奧匈帝國,它的目標是要把整個巴爾幹都奪到自己的手中,首先要把巴爾幹半島上幾個小鄰國,像塞爾維亞弄到手中。

從上面西方列強的野心中,我們看到德國始終處於矛盾的中心:它想搶奪英國的老大地位;想保住問爾薩斯與洛林,進一步削弱法國:它與俄國都想控制巴爾幹和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些矛盾激發的結果。

合縱連橫

這時的歐洲與中國戰國後期的局勢頗為相似,歐洲諸雄像戰國七雄一樣,為了各自的利益合縱連橫,結成不同的集團。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這些集團及其來源。

第一個大搞合縱連橫的又是那個俾斯麥。他把法國打敗後,知道法國不是那種久甘屈居人下的國家,他也知道法國想憑一已之力打敗德國是牆上掛帘子一沒門的事,它唯一的法子是找幫手,讓它找不著幫手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可能做它幫手的國家全拉過來。俾斯麥到處穿梭活動起來,結果就是三帝同盟:1872年,也就是普魯土打敗法國才一年後,在俾斯麥策動下,俄國沙皇、奧匈帝國皇帝和德國皇帝的代表們在柏林會面,商議三帝同盟,規定三國有事互相商量,遇到威脅時互相幫忙。

但這個三帝同盟不久就冰消瓦解了。因為德國想做老大,想要把法國壓得服服帖帖,想要把巴爾幹變成它的勢力範圍,俄國如何能夠容忍德國人奪走自己的關鍵之地?這樣的結果就是在1875年,當德國想再打法國人時,俄國說:「絕對不行!」而當俄國在1878年打敗了土耳其,占領了保加利亞,把大半個巴爾幹半島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時,德國和奧匈帝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反對,把俄國人氣得兩眼翻白,三帝同盟也完了。

這時還剩下德、奧兩帝。倆兄弟可沒什麼好鬧的,都是同文同種的德意志兄弟唄。1879年10月兩國簽訂秘密條約,規定:如果它們誰受到俄國攻擊,那麼另一個要全力支援;而如果誰受到俄國之外其他國家的進攻,那麼另一國則要保持「善意的中立」。過了三年,義大利也參加進來。義大利參加的結果是得到了德、奧的保證:如果法國打它,那麼它們將全力支援,而如果法國向德國開戰,那麼義大利也要支援德國。這就是所謂的「三國同盟」。

面對這樣的情形,法國和俄國迅速接近,到1892年終於正式簽訂了同盟協定,兩國商定:如果俄國受到德國或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將動員100萬以上的大軍進攻德國;而如果法國受到德國或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那麼俄國也將動員近100萬大軍向德國宣戰。這樣歐洲大陸就形成了德、奧、意為一方,俄、法為另一方的敵對局面。

與歐洲大陸只一水之隔的英國又怎樣了呢?一開始英國採取了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但後來的局勢發展使它改變了主意。原來這時候的美國已經發覺,德國人野心大著呢,他們所想的不只是在歐洲大陸稱霸,還想在全世界稱老大要建立一個領地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帝國更可怕的是英國人懷著恐慌之心看到:德國人還真有這個能力!

這時德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高於英國,技術也更先進。英國所恃的唯有強大的海軍,但德國人已經大造特造起了軍艦,等英國人回過神來時,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了,無論軍艦性能還是水兵的戰鬥力,德國都殊不輸於英國。英國人大驚失色,立即與法國人接近。1904年,英法簽訂了條約。條約解決了英法的一個主要矛盾:法國同意英國人把埃及當做他們殖民地,英國則同意法國人占領摩洛哥。此後兩國便攜手對付共同的大敵德國了。1907年,英國與俄國也訂了協約,把波斯一分為三:北面歸俄國;南面歸英國;中間則中立,交給波斯王去統治。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同盟國與協約國——形成了。德、奧、意是同盟國,英、法、俄是協約國。

大戰的爆發

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巴爾幹爆發的。巴爾幹的特殊性有兩個:一是居民十分複雜,有許許多多的民族和國家,這些民族和國家有的已經獨立了,有的還處在土耳其統治之下,但正在為爭取獨立而奮鬥,其中以獨立了的塞爾維亞最為強大,它想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塞爾維亞人在內的大塞爾維亞。二是巴爾幹地區歸屬尚未定,也就是說,只要有勢力,誰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想分黨的國家中以德國、奧句帝國、俄國和塞爾維亞最為積極,前面兩個國家和後面兩個國家互相幫忙,因為前者都是德意志國家,而後者都是斯拉夫國家。

為了爭奪巴爾幹,西方列強之間爆發了好幾次危機,第一次危機發生在1908年。1878年俄國曾打敗了土耳其,本想大撈一把,結果反而吃了虧,1912年,幾個已經獨立了的巴爾幹國家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聯合起來,向衰弱不堪的前領主發動了戰爭,以奪取士耳其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其他領土,他們在幾周之內就取得了勝利。

然而戰後瓜分勝利果實就沒有戰爭那麼順利了。在戰爭開始前,參戰諸國曾同意把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的一部分劃給塞爾維亞,但在1913年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把塞爾維亞看做是自己在巴爾幹擴張之大敵的奧匈帝國反對把阿爾巴尼亞的土地交給塞爾維亞,並使阿爾巴尼亞成了個獨立國家。這個事件以及從前奧匈帝t國對塞爾維亞的壓制,激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極度仇恨。正是這仇恨導致了對奧匈帝國皇太子的暗殺。

1914年6月28日是一個歷史將永遠記住的日子,這一天,奧常國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來到了波士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這裡幾年前才被帝國吞併。他選擇這一天來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為這一天正是塞爾維亞人痛心疾首的日子—1389年的這一天,中世紀的塞爾維亞帝國被土耳其人征服了,塞爾維亞人從此過上了亡國奴的生活。在塞爾維亞的愛國者們看來,這不象徵著奧匈帝國也想要讓塞爾維亞人再做亡國奴麼?塞爾維亞人的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他們決定不顧一切地殺掉斐迪南!

28日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早晨10點左右,斐迪南遭受了第次襲擊,但只是擦破了點皮,大公仍然鎮定地前往目的地,連路線都不改。這條路上已經埋伏了至少六批暗殺者。當大公的馬車走到一個街的拐角時,一個青年沖了上來,朝大公就是一槍,大公的腦袋頓時開了花。刺殺大公的青年名叫弗里雷·普林西普,他是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族人,也是獻身於建立大塞爾維亞的黑手社的成員。黑手社像現在義大利的黑手黨一樣,是個恐怖組織,目標是用暗殺、爆炸等各種恐怖手段來達到建立大塞爾維亞的目的,口號是「不統一,毋寧死。」

雖然只是一槍,然而它的聲音立即震撼了世界。失去皇太子的奧匈帝國做出了強烈反應。

7月23日,奧閱帝國向塞爾維亞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並要求在四十八小時內答覆。這個通牒的條件不用說極其苛刻。四十八小時後,也就是7月25日,塞爾維亞答覆了,在總共11項要求中,塞爾維亞只拒絕了一項,按當時德國首相的話來說,這幾乎是一份投降書。

但對於奧匈帝國,它的最後通牒只是在為宣戰找藉口,因為在龐大的奧匈帝國眼中,小小的塞爾維亞哪是它的對手,而只要打垮了塞爾維亞,整個巴爾幹還不是它的天下!

於是,奧仰帝國聲稱答覆不能令它滿意,28日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為了支持塞爾維亞人,俄國30日宣布全民總動員。按照德國與奧匈帝國簽訂的協議,德國向俄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十二小時內停止總動員。對此俄國未予答覆。8月1日,德國正式向俄國宣戰。

與此同時,德國也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表明態度:是站在俄國一邊打呢,還是怎麼的?法國人高傲地回答說:想打不想打是我自己的事!8月3日,德國又向法國宣戰。

還在宣戰前的8月2日,德國已經向比利時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比利時讓德國人經過邊境進攻法國。比利時予以拒絕。8月3日夜,德國便派軍向比利時撲去。8月4日,英國以德國進攻中立的比利時為理由,向國宣戰。至此,第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以後還有許多宣戰: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第二年5月,本來屬於同盟國的義大利反戈一擊,向德、奧宣戰。到了191年4月,美國因為德國搞無限制潛水艇戰,向德宣戰。過了幾個月,中國的北洋政府也向德國宣戰,到戰爭結束時,全世界共有31個國家宣了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x_ejG0BMH2_cNUgA6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