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傳千餘年的地動儀,因為一個原因,被歷史課本刪除

2020-09-16     星稀月暗

原標題:名傳千餘年的地動儀,因為一個原因,被歷史課本刪除

名傳千餘年的地動儀,因為一個原因,被歷史課本刪除

中國古代有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醫聖張仲景,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這些領域,都是古代人民比較擅長的,他們做出過許多傑出的貢獻,福庇了我們後人,因此,得以名垂千古。其實在古代一些冷門的領域,也有被後人封聖的,東漢的張衡發明尤為出色,所以被稱為「科聖」。

張衡有許多身份,他是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還是文學家,並且每一項都非常出色,比如在文學方面,他便和司馬相如等人並稱「漢賦四大家」,不得不說張衡真是個天才型人物。

我們對他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地動儀了。

在大部分地區的歷史教科書上,都對張衡和地動儀做過介紹,仔細搜尋記憶,我們應該能夠記起教科書上地動儀的樣子:

此物類似銅製的香爐,爐壁的外側有八條小龍,龍的下面蹲著八個張嘴的銅蟾蜍,分屬八個方位,每個龍的口中都銜著一顆圓球,當某個方向發生地震時,龍口中的圓球就會掉落到蟾蜍的嘴巴中。

很多人以為這個地動儀,就是當年張衡製作的那個地動儀,但如果仔細看過教科書上關於地動儀的那篇文章,應該注意到了,插圖標明了其為複製品,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學者王振鐸根據史籍上的描述所仿製出來的,並且這個地動儀沒有監測地震的作用。

因為真正的地動儀早已隨著歷史的變遷而失傳了。

史籍關於地動儀的記載,只有短短數百字,沒有關於張衡製作地動儀的過程,所以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沒有記載的功效。為了完整還原一個有監測地震作用的地動儀,有關領域的學者做出了許多努力。

至今為止,共有十三種地動儀模型,比較主流的看法,約有三種原理。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張衡的地動儀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力學的「慣性」,並將其稱之為「懸垂擺原理」,以馮銳為代表的學者,使用這個原理將地動儀復原了出來,經過不斷的完善,這種原理復原的模型,可以起到監測地震的作用。

馮銳的地動儀模型否定了王振鐸的模型,具體的原因涉及到物理學知識,便不作論述。馮銳的模型,得到了中外科學家廣泛的認可,但是在這之後,又有人對馮銳的模型提出質疑,其中有一位質疑者叫做李志超。

李志超本身也是一個物理學家,並且他對地動儀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了「自由杆模型」,不過自由杆靈敏度低,經過試驗分析,這種原理所復原的模型,無法監測出像「隴西地震(張衡地動儀所監測的那次地震)」這種強度的地震。

還有一種是「斜置垂直擺」,這種模型靈敏度過低,並且在模型中採用了一種類似彈性恢復的「弓」,但是以東漢時的製造技術,無法之做成這樣結構的弓,因此,這種模型似乎也很難成立。

可無論是哪種模型和原理,都無法直接去證實,它們是否和張衡的地動儀所吻合。

為了找出張衡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學者專家們又扎進了浩瀚的史料當中,經過與《後漢書》、《後漢紀》等典籍的對比,關於地動儀的文字記載從一百多字擴充到了兩百字子,其結構和外形的記載更為詳細,可其中仍然沒有地動儀的工作原理。

一些史書曾說明,《器准圖》、《地動銅儀經》等典籍記載過地動儀的圖樣,甚至是原理,但可惜這些典籍同樣失傳。

由於如今大多數地動儀模型,無法監測出地震,因此許多人(如方舟子)認為張衡的地動儀也無法監測地震,而馮銳等專家復原出的地動儀可以監測地震的模型,又無法證明是否與張衡地動儀的工作原理一樣。

故而,在沒有明確史實的情況下,歷史教科書暫時移除了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或許只有等到《器准圖》等書籍被發掘,張衡的地動儀才有能被真正認可,畢竟張衡的地動儀如果能夠監測地震,則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

風月始終相信,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造出這樣的發明也不足為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wr3lHQBd8y1i3sJOT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