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國館
來源:國館(ID:guoguan5000)
在安寧的時候未雨綢繆,才能隨時無懼風雨。
疫情爆發至今,我們經歷了一系列不尋常的事情。
這對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太特殊了。
環境的轉變,壓力的突襲,讓不少人暴露出了自身弱點:
身體不適、驚慌失措、餘糧不足、放縱自我……
再加上生活醫療物資短期內緊缺,各類謠言、假消息趁虛而入。
更進一步促發了各種應激反應。
巴菲特曾經說過:
「只有當潮水褪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在平時,多少人肆意揮霍身體、精神、金錢。
讓生活陷入「垃圾健康」狀態卻渾不自知。
一場疫情,是時候讓中國人正視這5種健康真相了。
身體健康
每天上漲的死亡數字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離開。
一場疫情,奪去了他們生的希望。
死去的人生前痛苦掙扎,活著的人無限惋惜。
人們終於意識到了生老病死的殘忍。
正應了那句: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多少人由衷感嘆,身體健康是多麼重要,活著是多麼幸運。
在《奇葩說》,邱晨曾經分享自己一段患癌經歷。
她說手機上有一個倒計時,219天前,她確診甲狀腺惡性腫瘤。
在接受治療後,邱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很長的疤。
別人問她怎麼回事,她輕鬆地說,「換了個頭。」
但知道真相的人都笑不出來。
她說,「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死亡不會跟我們討價還價,它對我們一視同仁。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放下內心的偏見和傲慢,放下那些自以為是的漫不經心。
茨威格曾說: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光顧別人。」
有太多的人,趁著身體健康,拚命工作,肆意玩樂。
還不以為意地自我調侃:敷著最貴的面膜,熬著最長的夜。
殊不知,人生只有一次,身體才是最寶貴的財產。
之前看過一條微博,讓我記憶猶新:
「我以為一般停屍房的逝者大多是老人,但是我沒想到年輕人這麼多。
這世上,所有的猝不及防,都是蓄謀已久。
如果一味透支身體,無視健康,最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這次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也給每個人一次全面自省和調整生活作息的機會。
畢竟在生死面前,其他的都是小事。
心理健康
除了感染的人,在疫情中,我們還看到了一種「情緒的瘟疫」。
許多人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情緒過度捲入,但又無能為力:
「焦慮地持續刷手機,越看越沮喪」
「呼吸不暢、胸悶、莫名地想哭」
「坐立難安,什麼事情都做不進去」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
家住湖北的周先生,疫情期間能吃能喝,體溫一直正常,卻每天反覆量體溫。
平時內向的他,還變得精神亢奮。
一天晚上泡腳後,體溫上升了一點,竟在家崩潰大哭。
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新冠肺炎,就怕你精神出了問題。」
面對新型肺炎,大家難免精神緊張。
特別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被不斷重複、不斷出現。
每一件壞事的刷屏,都會對人產生心理負擔。
這給我們的心理素質,來了一次突擊測試。
面對從未遇到的困境,心態健康的人能及時調整自己。
穩定的情緒,讓他們面對問題時態度積極,思路專注且清晰。
能冷靜識別、分析出有效信息。
而焦慮的人,由於擔心和無措的累積。
在信息過載中無法專注,陷入盲從。
一般來說,這類人在平時往往不善於覺察、處理負面情緒。
凡事憋在心裡,即便對親近的人也避而不談。
就像一個皮球,越撐越大,最終在疫情中爆發出來。
在往後的日子裡,一定要注意,在覺察到負面情緒後,要及時傾訴出來。
讓情緒被他人看見,除了緩解一時的焦慮,還能帶來安全感。
面對危機和困難,我們需要負重前行。
但扛過之後,也別忘了將重擔放下。
以健康的心態看待事情,不要忽略身邊每一個關心我們的人。
財務健康
疫情的肆虐,讓沒有存款的人感到衝擊。
特別是那些一日不復工就沒有收入的家庭:
沒錢花、水電費交不起、房貸還不上……
人們不禁感嘆:「存錢真的很重要!」
如果留有餘糧,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也能扛一陣,也不怕失業。
更不用每天一睜眼,就想到這些煩心事。
平時,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
父母突發腦溢血,需要手術費十幾萬元。
家裡人一籌莫展,東借西湊也攢不齊。
最後要麼為了治病傾家蕩產,要麼病人放棄治療,甚至自殺保財產。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活在這個世上,沒有人不需要錢,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
可現代人處在一個消費無限便捷的時代里,慾望被無限放大,並沒有太多存錢意識。
忽視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面臨人身風險、財產風險和市場風險。
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如何真正回歸理性,增加生活的容錯率?
存錢是一種習慣,與貧富無關,它不僅為你的生活保駕護航,更是一種對自己、對家人認真負責的生活態度。
作為大多數普通人,錢就是最好的安全感來源,也是一種抵抗風險的能力。
面對那些充滿誘惑、可買可不買的東西,我們要非常有自制力。
不要相信會花錢才會賺錢,錢存在銀行里貶值,還不如花出去及時享受的鬼話。
當你開始存錢、規劃收支,不再為消費環境里營造出的慾望和幻覺裹挾時。
才會有「自由」與「獨立」,以及在風險面前選擇的權利。
社交健康
疫情期間,我們足不出戶,社交驟降。
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好像也沒有因此而疏遠。
不禁讓人反思,日常的頻繁社交,究竟是否真的必要。
記得南洋理工大學拍過一部動畫短片《魔方人生》,內容是對社交的思考。
在某一個神秘次元,住著一群魔方小人。
他們根據魔方正面的顏色是否相同,來判斷彼此是不是同一類人。
如果顏色相同,就碰杯喝茶交談互動,不同,則拒絕交往。
其中有個小人天賦異稟,他可以轉動魔方拼成各種顏色,和不同的人交往。
可是過頻的社交讓他不停地轉動腦袋,最終頭部的魔方碎了一地。
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魔方人。
努力想要融入各種圈子,廣交朋友,積累人脈。
到頭來,不僅得不到真正穩固的關係,還在八面玲瓏中迷失了自己。
其實,你原本是什麼顏色,自然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圈子不同,不能強融。
比你厲害的圈子,硬擠進去了也會被「退」出來。
而平庸的圈子,並不能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點什麼。
反而會將你同化,變得和他們一樣平庸。
古人說:
「觥籌交錯盡虛佞,推杯換盞無真衷。」
無意義的社交,只會不斷消耗你的精力,拉低生活質量。
就像街邊濫發的傳單,只要是人,都能收。
與其浪費時間接過他人肆意發放的傳單,為了客套而細細閱讀,浪費時間。
倒不如一開始就體面婉拒,攢起珍貴的時光,留給旗鼓相當的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交往,不是所有的局,都值得參加。
最令人舒服的社交狀態,是不卑不亢,彼此欣賞。
既不惶恐落單而努力合群,也不躲在角落享受自我。
正如余華所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自我開始生活。」
精神健康
疫情在家「禁足」這段時間。
不少人閒到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每天睜開眼就玩手機,然後渾渾噩噩到深夜。
偶爾在朋友圈發一句「無聊,求聊天。」
或是叫一堆外賣胡吃海喝。
這次疫情,暴露了每一個人的精神健康。
這讓我想起一條微博的內容:
就算這些年你一事無成,也肯定已經是:
拖延大師;
妥協天才;
鹹魚精英;
夜宵外賣品鑑師;
「無所謂」專屬代言人;
「再說吧」終身成就獎得主;
熬夜脫髮國服最強王者;
減肥失敗大中華區形象大使;
「常年缺錢」非遺傳統技藝唯一指定繼承人。
細想真的很心酸。
對娛樂的欲罷不能、對口腹之慾的不懈追求。
讓我們這代人,逐漸失去把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平時大家總抱怨時間都被工作、通勤占據,沒空看書學習,提升自己。
等到真有了十幾天自由時間,沒有了藉口。
一下子就把精神上的空虛匱乏,全部暴露出來。
沒有無聊的生活,只有放縱的生活態度。
正如陳道明所說:
「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放縱。」
如果你總感覺什麼也不想做,整天躺著、玩著、吃著,虛度光陰。
只能說明,精神健康出現了問題。
不如花點時間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扎紮實實過好生活。
別讓浮躁和空虛令你失去了沉澱的能力。
疫情終將會過去,生活也將回到正軌。
但我們千萬別忘了,在疫情中吸取到的教訓。
在和平的日子裡,一定要注意,別讓「垃圾健康」侵蝕我們的身心。
只有在安寧的時候未雨綢繆,才能隨時無懼風雨。
共勉。
國館: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8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
主播:如初,資深情感主播,喜文善琴,微信號:如初(ID:youruchujian18)公眾號:一聲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