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平型關長城
搭個帳篷席地而睡,
農家院裡湊合幾宿。
歷時兩個多月,
本文作者穿越大半個山西,
跨越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
殺虎口、偏關遍覽長城,
歷史的濃墨重彩在畫面中顯現,
宛如一篇現代版「出塞」。
撰文:鹿永國、楊東
攝影:楊東
娘子關
娘子關是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素有 三晉門戶、京畿藩屏、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建於明朝,匾額題為「 直隸娘子關」,上有平台城堡,古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相傳唐代平陽公主在此駐防時所建,因平陽公主部隊人稱「 娘子軍」,故得今名。
娘子關夜色: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
平型關
明代定都北京後,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掠,扼守京畿的第二道防線「 內長城」誕生。內長城利用太行山、恆山等高峻的山嶺,沿山築險,虎踞於平型嶺南麓之上的 平型關是內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口。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聳立,兩山之間是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
1937年9月25日,日本精銳部隊在此遭八路軍伏擊,平型關大捷成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
平型關: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平型關長城牆體構折
平型關軍堡俯瞰:當年用於駐紮守關將士的關隘,如今變遷成為守村護寨的天然屏障。
平型關下的牧羊人
雁門關
威名顯赫的 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 中華第一關」,有「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其位於代縣縣城以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據史料記載,此山東西陡峭,高聳入雲,連南北來往的大雁都飛不過去,只能從狹窄的關隘通過,因而取名「雁門關」。所謂「 萬夫莫開,酒塞之尊」。
雁門關:「萬」字狀,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
雁門關百草口長城,位於山西省朔州山陰縣和忻州代縣交界處,附近有烽火台、兵營暖屋等古建築。此段長城的位置,歷史上稱陘嶺,是區分內外、捍衛中原的門戶。
雁門關廣武城軍堡
古今交匯
孤立的烽火台:因為有生命,所以不曾孤獨。
燈火闌珊處,星光依舊。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皇家雕鑿的佛窟巨像,與萬里長城並無直接聯繫。但從雲岡石窟上方俯瞰,一座歷經滄桑的黃土城牆堡壘,與舉世聞名的北魏造像融為一體,令人稱奇。
雲岡石窟概貌
(滑動下圖,欣賞雲岡石窟全貌)
長城鄉
長城鄉,位於山西大同陽高縣,原名 二十六村,其意為距陽高縣城26華里。長城鄉境內溝壑縱橫,鳥瞰之下千皺萬褶。據考證這裡無險可守,從實戰出發的角度看,獨立敵樓與長城互為犄角之勢,籍此也形成了該段長城獨特的建築風格。
長城鄉夕照
長城鄉腳下
長城鄉碧野千頃
鎮川口長城
山西大同鎮川口長城,沿線地勢平坦,無山河之險可憑藉,明朝蒙古兵曾由此兩次大舉毀城深入侵擾邊民。此段長城修建時就地取材,為黃土夯築,較為堅固。
山西大同鎮川口長城
鎮川口長城:金石為開
摩天嶺長城
摩天嶺長城位於山西大同左雲縣,地處我國歷史上農耕與遊牧文明之衝突部,屬地險要,加之邊塞古樸雄渾,頗有地老天荒之感,是大同境內一處極具代表性的古蹟。
摩天嶺長城·裂變
長城窟,多馬骨
殺虎口
殺虎口關,古稱「 殺胡口」,明朝為抵禦蒙古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得名。清朝時,改名為「 殺虎口」。殺虎口長城修建較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是歷代古長城的雄關要隘。清朝時,這裡成了 「走西口」的必經之路。
山西朔州殺虎口: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殺虎口星空
(滑動下圖,欣賞殺虎口星空全景)
三十二長城
三十二長城,坐落山西朔州右玉縣,因其邊上的三十二村得名,三十二村又源於明長城進入右玉境內的第三十二個敵樓。此處交通閉塞,人煙稀少。
三十二長城:托遺響於悲風
偏關
偏關位於山西省西北邊陲,北依長城西臨黃河,屬忻州市下轄縣。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 三關之首,被稱為「 三晉之屏藩」、「 晉北之鎖鑰」。
偏關縣城概貌:青山長河,世代綿延
(滑動下圖,欣賞偏關縣城全貌)
偏頭關關城:人間煙火
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晉蒙交界之處,以黃河為界,是長城與黃河相匯之地,也是自然與人文結合之地。
老牛灣:母親黃河與萬里長城與在此相擁
老牛灣軍堡戲中人
老牛灣軍堡看戲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喜看稻菽千重浪
天針
千年以後
歷史是時代最生動的教科書。
長城,
從來都不是一堵孤零零的長牆,
它是嚴密的防禦體系,
甚至是一個龐大的「軍事生態系統」,
更是人類智慧與大地的最美交響。
昔時明月今時關,
長城靜靜地記錄著時代的更替興衰,
更深刻地見證著
歷史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變遷。
購買全自動反向傘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