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四歲台灣男孩的視頻,在朋友圈裡瘋傳。
四歲兒子和我一起看了這則視頻,看完兒子瞪著迷茫的大眼,問我:
「媽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同樣的年齡,我的兒子連問題都聽不懂,人家的孩子已經是「人生導師」了。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就不會成長。」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沒有風雨,哪來的寧靜?寧靜就在風雨之中。」
長達5分鐘的視頻里,4歲的曦曦在講台上,毫不怯懦,老練自如地在為一群成年人指點迷津。
這樣的場景,不禁讓我心生驚恐,一個沒有經過社會歷練的孩子,怎麼會懂這些人生道理?
4歲的孩子說著40歲的話,如果不是表演,那就是被人強行灌輸的。
有一位網友的評價一針見血:
這就像算命的背套路。
想起鄰居5歲的孩子,唐詩三百首能背也能寫。
逢年過節,鄰居就把孩子拉出來才藝展示。
有一次,我和鄰居孩子閒聊,我問他:你喜歡背唐詩嗎?
孩子說:
「不喜歡,是媽媽逼我背的,背不出來不給吃飯!」
望子成龍的父母總是熱衷於製造「天才」,即使自己不是天才,也要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
所以,曦曦的表現絕對不是一個孩子天然自發的狀態。
在稚嫩的年紀里,是小豬佩奇不好看?還是對戰陀螺不好玩?不然,怎麼會去背雞湯呢?
作秀≠優秀
我回過頭去,又重新看了遍視頻。
果然,被我發現了端倪。
有一個女士問:「如何面對逆境?」
曦曦懵了,轉頭求助爸爸。
爸爸好像突然意識到了什麼似的,提示他:「逆境,就是沒有順境。」
聽到「順境」這個詞,曦曦就好像被觸發了開關,立馬流暢地說出了那些話。
看到這裡,我恍然大悟。
四歲的曦曦根本就不懂「逆境」這個詞,他只是按照問話里的關鍵詞,去搜索腦子裡的雞湯文字,並把它背出來而已。
這只是一場作秀,而曦曦只是個看起來很優秀的「天才」。
四歲孩子人生都還沒開始,怎麼可能懂人生起伏,世態百味?
過早給孩子灌輸他還未直觀經歷的概念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好萊塢天才演員,德魯.巴里摩爾,6歲時,就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9歲奪得了全球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然而,巴里摩爾的母親,卻把她當作搖錢樹,隱瞞她的年齡,帶著她混夜店,任她與那些出名的男人跳舞。
普通孩子天真無邪的年紀,巴魯摩爾卻在母親急功近利的「催熟」下迷失。
她九歲就開始酗酒吸毒,13歲,被送進了戒毒所。
被成人的世界裹挾著長大的巴魯摩爾,成了真實的「天使的墮落」。
叔本華說:
年紀輕輕的博士,老態龍鐘的兒童,看起來像天才,實則是一顆過於早熟的果實,不見得是好事。
孩子的成長是有順序而不可逆的,讓孩子在不適合的年齡承受不適合的人生,只會把一個優秀的孩子變成曇花一現的「秀」。
沒有真正的天才,
只有努力且有天賦的人。
有一位偉人說:
我一貫反對天才,什麼是天才?都是從實踐中來的,脫離實踐哪裡來的"天才"?
深以為然!
千虛不搏一實,實踐才能見真章。
有一位名叫Kenneth的少年,15歲就獲得了「美國行動科學家獎」,並登上了TED的演講舞台。
Kenneth的爺爺患有阿茲海默症,全家人都為看護爺爺費盡心力。
有一次,爺爺在大家熟睡時,離家出走2公里,被警察送回。
驚嚇之後,Kenneth心想:
為什麼不在爺爺的襪子裡裝一個傳感器來提醒家人爺爺的動態呢。
於是Kenneth趕緊將想法畫成了草圖。
但是對於編程和電路完全沒有經驗的他,挑戰和困難重重。
為了傳感器足夠輕巧,Kenneth查閱了大量資料,反覆進行材料嘗試。
不會電路設計,從0開始自學,最終設計出了極其輕便的低功耗藍牙和紐扣電池供電的電路。
為了方便使用,Kenneth又自學編程,用4個月時間編寫了APP。
同樣被冠以「天才」的名號,Kenneth則是以自己獨立思考和百折不撓的實踐成就了「天才」的美名。
有句歌詞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沒有一個天才,完全靠天賦就可以成功的。
95後天才大學生張祁陽,在父親急功近利的影響下,總是火急火燎地超前學習,雖然10歲上了個普通2本,但長大後無法融入社會。
好好一棵苗子,又成了「傷仲永」。
所以,真正的天才,是那些有天賦還踏實努力的孩子。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
三分看孩子,七分看大人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可不論是否承認,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天才,只是平凡人。
但是我們可以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平凡人。
一、做一個發現者而不是訓練員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潛力,這些潛力在後天的環境里發揚光大,就會慢慢變成孩子的強項。
中國撞球一哥丁俊暉在一次採訪中說:
自己的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父親的影響。
丁俊輝父親是一名撞球愛好者,一次偶然,發現丁俊暉有打撞球的天賦,就開始著力去培養他對於撞球的興趣。
果然,丁俊暉對撞球的天分和熱情,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
15歲他就拿到首個亞錦賽冠軍,2014年,世界排名榜上他穩坐第一寶座。
做孩子的「伯樂」,慧眼識珠,真的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
只要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潛能,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父母發現孩子,孩子發現世界。
二、在孩子擅長的領域裡"順勢而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據統計,我國 87%以上的家長對孩子的培養以失敗告終。
究其原因就是家長沒弄清孩子有什麼樣的天賦,只是一廂情願地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培養和設計孩子的未來,最後花了很多錢卻收效甚微。
姐姐一心想把外甥培養成一個優秀的架子鼓手,但天性喜靜的外甥一點兒也不喜歡喧吵的鼓聲。
每次上課,都要被姐姐各種威逼利誘才行。
學了不到兩月,姐姐實在受不了,只好放棄了讓外甥學架子鼓的願望。
後來,姐姐尊重外甥的興趣,讓他改學美術。
沒想到,外甥在美術上,頗有造詣,不到半年,就拿到了我們全市繪畫比賽的冠軍。
所以,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支持孩子的興趣,才能讓孩子爆發出能量,做出成績。
三、讓孩子做自己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
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愚蠢的事情。
《天才少女》里的瑪麗,是個數學天才。
瑪麗的外婆伊芙琳認為:
要牢牢抓住瑪麗的天賦,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和浪費。
而舅舅弗蘭克則認為:
要壓抑她的天賦,讓她盡情享受一個普通孩子的快樂。
在舅舅和外婆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下,瑪麗很痛苦。
最後,舅舅和外婆順從了瑪麗自己的心,既去高等院校,學習與之智力相稱的知識,又在課餘時間,和同齡人一起遊戲,享受樂趣。
教育的本質是成就個性。
尊重孩子的本心,讓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其中必定需要父母的良苦用心。
但想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讓他看起來很優秀就好。
假若父母本末倒置,培養出的「天才」,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傷仲永」罷了。
最後,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即使不是「天才」,也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ID:aizhi2020),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