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雙十一剛剛過去,想必小夥伴們都屯了不少鞋子,做足「腳下功夫」以便應付即將到貨的寒冷天氣。
而最適合冬天的鞋履,那肯定非靴子莫屬了,被嫌棄夏天悶腳的它,在寒風蕭瑟中,保暖防護與造型效果兩不耽誤。
可說到靴子,我們也太熟了。
凡是市場上大大小小能夠叫得出名字的靴款品牌,對於它們旗下的經典款,大家也是如數家珍。
葉子自然知道小夥伴們的鞋櫃里靴子不少,但如果你穿膩了現在大熱的工裝靴款,也不是某一品牌指定的死忠粉,要想在今年冬天穿更多的新奇感受,那麼今天我們也給大家準備了一雙軍靴。
就跟大多數男性對軍裝那份執著一樣,軍靴對比工裝靴,能更好地賦存男性對那份陽剛無畏之感的執著,而且經過戰爭檢驗的軍靴,魅力相比也就更加無法阻擋了。
但是,現在多數國家軍隊里現役的軍靴品牌,它往往專注的是防護性,美觀程度很難兼顧到,不太符合主流的時尚審美,也就不好實穿。
所以,要想穿軍靴的話,葉子更推薦大家選擇「復古軍靴」,就如 Boondocker Boots。
Boondocker Boots 並不是什麼軍靴品牌,而是指一種靴型,是美國二戰期間海軍方面配發的主要野戰鞋款。
研發於 1943 年,它在軍方中的標準名稱是 U.S. Navy Field Shoes N-1,所以 Boondocker Boots 也被人叫做 N-1 海軍靴。
如果你是資深的 Vintage 軍裝迷,應該知道美國復古軍裝中還有一件甲板服叫做 N-1 Jacket。
實際上,N-1 指的是美國的一整個作戰服系列,包括服裝鞋子,以及其他的軍需物資在內,也就是說 N-1 海軍靴和 N-1 甲板服是配套的,後續的 N-2、N-3 等系列也是一樣的道理。
N-1 Jacket(復刻版)
之所以得名 Boondocker Boots,是因為配備了 N-1 海軍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爭期間駐紮在菲律賓中,與日本人鏖戰於各個海島叢林,而 Boondocker 在菲律賓語當中恰好就有「叢林」的意思。
防護好,透氣足,能夠保持乾燥,且易於穿脫,堅韌的實用品質讓這款靴子的口碑漸漸流傳了開來,慢慢地人們用它的暱稱 Boondocker 取代了正式的 N-1 編號。
Boondocker Boots 在整個二戰期間得到了大規模生產,後來也出現了陸軍版本。
它在軍靴中的地位比較出眾,其簡單利落的裁片結構靴身影響了後續不少軍靴款式的設計,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美國直到 2016 年也才慢慢地將這一靴型退出現役。
如今來說,Boondocker Boots 更多地轉為民用,不少品牌都將它收納在旗下,包括但不限於 Alden、Sagara、Role Club、The Real McCoy's 等等。
品牌或忠於復刻,或基於原來的靴型基礎上進行再次改造。
所以,現在的 Boondocker Boots 也沒有那麼特定,在不同品牌當中,它的「樣貌」會有所變化。
但要說最有「味道」的 Boondocker Boots,那麼一定是 絨麵皮+麻繩大底 的組合。
傳統版本的 Boondocker Boots 幾乎都為牛皮絨面材質,採用鉻鞣製工藝,這主要是為了提高靴子的防水防污的效果,有的還會在絨面表層塗蠟,進行一步提升性能。
經過不同時長的穿著之後,Boondocker Boots 的表面也會出現不一樣的起毛程度,甚至有些品牌還會特意地進行打磨處理,讓靴款更有舊化味道。
或許這會讓靴子看起來不會太精緻,但卻格外地貼合「軍靴」的實用本質,那股不羈的粗糙質感油然而生,也讓它具備了於現在多數軍靴未能擁有的復古氛圍。
其實絨面大家都知道,那「麻繩大底」又是什麼呢,拿麻繩做的底?
沒錯,就是麻繩做的底,不過確切來說是用橡膠和麻繩一起做的靴底。
我們可以看見 Boondocker Boots 的大底上,有很多不同顏色的細小疙瘩,這就是麻繩材質了。
簡單來說,麻繩大底就是把橡膠和麻繩兩種材質熱熔之後,再制模而成,不同於普通單一的橡膠底,混入了麻繩材質之後,鞋底有著更好的吸濕防滑效果。
另外,對比普通的木屑底來說,麻繩大底又十分地輕便,不會「拖腳」。
關於這雙靴子很多文章都提到,美國經典電影《大逃亡》里 Steve McQueen 就穿著了 Boondocker Boots。
準確來說,Steve McQueen 穿著的應該是 M43 靴款。
電影《大逃亡》
事實上,M43 也是 1943 年推出,跟 Boondocker Boots 同一時間,在外形上相差也不大,都是簡單的裁片式靴身。
但 M43 屬於傘兵靴,它靴身更為高聳,而最為明顯的差別就是 M43 只有普通的橡膠底了。
M43 Boots
還有區別開很多工裝靴款,Boondocker Boots 的鞋頭上是沒有加固的「腳趾」結構的,這樣的設計優缺點比較明顯。
優點在於穿著的舒適性高,行走間前腳背不會有太多的禁錮感。
缺點則是,沒有了趾帽穿久之後,前鞋面會出現摺痕,容易軟塌下來。
但有一部人相反會更加喜歡有軟塌變化的前鞋面,在他們看來,這種細節會為鞋子增添足夠的 Vintage 風格。
而身為靴控的葉子覺得, Boondocker Boots 整體的線型是眾多靴型最耐看的一款。
在多數品牌中,它都是 7 孔上下的半腰式靴身(有的 8 孔,有的 6 孔),不高不低,占據你整個腳部的同時又不會顯得突兀。
鞋頭微翹,後股(跟)圓潤飽滿,並且鞋面整體向上往靴口收縮,這樣的結構令 Boondocker Boots 有著明顯的線條彎曲變化,流暢又柔和,非常完美。
同時,這也會讓 Boondocker Boot 穿起來更加便捷幹練,有著很好的修腳程度,而下面寬闊簡單的鞋面同樣不會耽誤型感的表達效果,兼顧到了實穿性和風格造型能力。
如果要介紹一個 Boondocker Boot 的靴款品牌,除了前面提到的,葉子個人更加鍾情於Viberg。
成立於 1931 年的 Viberg 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了,依靠獨具一格的手工技術,以及優質的原材料,成功躋身為北美四大靴王之一,而 Boondocker Boot 正好是它旗下的主打產品。
Viberg Boondocker Boot
當然,我們也肯定知道 Viberg 的東西非常貴,它的 Boondocker Boot 均價在人民幣 5000 元以上,快趕上一雙 Alden 的馬臀皮鞋了。
但,是虛高還是物有所值,只有看過才知道了。
老實講,Boondocker Boot 出現在 Viberg 當中不算太早,一直到了 2013 年,品牌才推出相應的 Boondocker 系列。
這是 Viberg 在購入了 1943 年間生產的 Boondocker Boot 原始款式基礎上開發出來的。
因此相對來說,Viberg 的 Boondocker Boot 更加接近原始款,鞋身更短,鞋頭更加寬扁,無論是楦型還是線條結構,都確保了更加接近正宗的「N-1 風格」。
在原材料上,Viberg 選用了來自世界著名的皮革面料產商 Horween 的全粒面 Chromexce 天然鞣製皮革,並經由手工的起粒打造,擁有非同一般的自然粗糙質感,也因為皮革的油蠟含量高,因此該靴款具有出眾的防水防污特性。
在鞋底上,Viberg 的 Boondocker Boot 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搭配 Dr.sole 麻繩大底,較為接近原版;另一種是 Dainite 原木填充的皮質底。
這兩種鞋底優缺點也是比較明顯,Dr.sole 的防滑性好但價格貴,Dainite 價格便宜,但防滑性不足。
此外,在鞋底的縫製上,Viberg 採用雙縫線手工沿條,做工精湛考究,質感紮實,賦予更高的耐用特徵,也就不難怪賣得這麼貴了。
儘管以現在的「軍靴」標準來看,Boondocker Boot 的機能性顯然已經落後,可在日常的風格穿著中,它卻不失為一雙很好表現你出「軍事性格」的靴款。
擁有並不遜色的幹練不羈腔調,又不會像一般的軍靴那樣過於僵硬死板,粗野感跟優雅性並存,還有難得的復古品質,怎麼能不讓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