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飯局的妙處,不在「飯」而盡在「局」

2020-06-16     職場趣談

原標題:職場中,飯局的妙處,不在「飯」而盡在「局」

中國人的社交觀念一直與「吃」有關,例如把不認識的人叫作「生人」,把相互了解的人叫作「熟人」。不僅如此,生活中的種種似乎都可以與「吃」搭上關係:受重視叫「吃香」,混得好叫「吃得開」,嫉妒別人叫「吃醋」,拿佣金叫「吃回扣」,長得漂亮叫「秀色可餐」,覬覦某物叫「垂涎三尺」……

「吃」這個詞因其含義多、指代廣泛,在中國人的社交生活里得到了極大的厚愛。我們習慣於把飯桌擺在社交的核心地位,使得本來功能單一的飯局成了紛繁社會的縮影。

透過飯局,我們看到的是飲食之道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關係、人際規則,甚至裙帶關係。

飯局貫穿著中國人的整個社交過程,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跳舞有飯局,開會有飯局,打球有飯局,開業有飯局,電影收官也有飯局……實在無事,隨便編個理由也要辦一場。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之道,也是人情融洽之道。一場飯局既可以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可以是一次生意場上的談判。而西方人則習慣各居一隅,各自分餐。易中天說,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所以,觀察一個人經常混跡於何類飯局,便可以大概洞悉其興趣、愛好、財富、身份、地位。飯局在中國,實為社會關係網的縮影。

香港大食客蔡瀾先生在《吃的講義》里說,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寧波人談論蟮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會大為興奮。你和香港人講到雲吞麵,他們一定知道哪一檔最好吃。如今我們提及飯局文化,最先想到的總是大家圍坐在桌邊,或大快朵頤、段子飄飄,或打情罵俏、推杯換盞,或談公道私、生意拍板。

社會學家分析:組織一個飯局,必須先想好受邀請的人選,被邀請者往往也都很關心還有哪些人同樣被邀請,並以此估算自己在邀請者心中的位置。飯局在中國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中國的公、私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分明。西方人如果在辦事過程中相互欣賞,也會約吃飯,但他們的飯局只是辦事順利的自然結果。而在中國,吃飯卻是辦事的工具。飯局作為一種工具,必然與其他工具一樣有其共性及使用規則,並且不同的飯局規則也不盡相同。

在這樣一個重關係的社會中,為何只有「飯局」承載了情感傳達的使命呢?為什麼偏偏是「吃飯」,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釣」呢?這是因為,「吃」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對於娛樂活動,人們往往眾口難調,有人愛看戲,有人愛聽歌,有人愛旅遊,有人愛運動。然而,每個人都要「吃」,只有在這一點上,人類是沒有差異的。

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託兒、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有組織,有派系,有結交,有承諾,有陰謀,有稱兄道弟,有采陰補陽,有真心話與大冒險。透過飯局,我們看到的是飲食之道里隱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由此可見,飯桌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飯桌上處處是玄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lodunIBd4Bm1__YIG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