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尋蹤,膠濟鐵路青島段上的11座老站

2019-09-02     青島城市記憶

1898年3月 ,德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膠澳租界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國家允准德國在山東蓋造鐵路二道:其一由膠澳經過濰縣、博山、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由膠澳往沂州,及由此經過萊蕪縣到濟南府……」德國據此取得了在山東的築路權。在鐵路兩側15公里內,德國享有開採礦產的特權,山東興辦各項工程,德人有優先承辦權。1899年6月1日,德國政府頒布《特許山東鐵路公司建築鐵路及營業條款》16條,明確指定將青島經濰縣至濟南的鐵路,交由德資組成的山東鐵路公司建築經營。當月,山東鐵路公司即開始對鐵路沿線進行全面勘測,德國殖民者隨即著手膠濟鐵路的修築工作。三個月後的9月23日,膠濟鐵路建設工程在青島正式啟動。

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共設60個車站。膠濟鐵路是我省歷史上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鐵路之一,它見證了山東從近代到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在修建方面,德國人是按照地區分段來進行實施的,當時分六個標段施工,其中青島至膠州段是第一段,即今天的青島段沿線,土方工程從兩端同時進行。施工中除少量機械作業外,大部分工程都依靠廉價的人力,當時參加築路的中國民工每日約有2.5萬人,生活和勞動環境相當惡劣。該路段自1898年9月動工到1901年4月完工,建設周期歷時兩年半。

1914年至1922年第一次日占時期,廢除了臘行和大荒兩站,增加了膠東站。從此,膠濟鐵路的沿線車站設置保持了半個多世紀之久。在最初的膠濟鐵路設計乃至日占時期增加的膠東站,整個青島段包括了青島、大港、四方、滄口、女姑口、城陽、南泉、藍村、李哥莊、膠東和膠州11處車站。

德國在著手鐵路設計時認為,山東人口密集,要儘可能多設車站,距離儘可能短一些。1900年10月至1901年10月的《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山東鐵路全部的車站設施、站房、貨棚、廁所和護路小屋等,都是按最簡單的建築式樣建造的。這些建築質樸實用、工程利落,給人良好的印象。計劃只在鐵路起點和終點,即青島和濟南府的車站建築上要更加有特色及雄偉一些。

2019年2月,由日本京都大學發布了所藏的由日本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庫存的大量中國老照片,這些照片的拍攝年代在1937年至1945年間,其中就包括膠濟鐵路青島段這十一處老站的珍貴舊影。這其中,大部分車站與整座膠濟鐵路沿線的一些小站一般,被設計師設計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這些曾經守望膠濟鐵路的老站,除了歷史遺產價值之外,也早已成為一種記憶的載體,一個時代的符號與縮影。回眸舊影,那些承載了太多故事與鄉愁的老站,那些承載著沿線地區以及幾代人深厚的歷史情感雖消逝許久,依舊是一道道值得回味的風景線。

尋蹤百年膠濟鐵路青島段的那些舊影,穿越時光,那時的老站,竟是如此美麗......

青島站

青島火車站初建於1900年1月,竣工於1901年秋。是膠濟鐵路的起點,由德國人路易斯·錫樂巴阿爾弗雷德·格德爾茨設計,原山東鐵路公司承建。在最初的城市規劃里,火車站曾計劃設立在棧橋一帶,最終由於技術的原因而修建在現在的位置。火車站主要由鐘樓和候車大廳兩部分組成,車站站房的基座為全花崗岩石砌築,候車大廳的主入口為三座拱門,二層是六扇等距劃分的豎窗,窗戶上方是仿木結構山牆。候車大廳南側是一座高約30米的報時鐘樓,站前廣場為一處別具風味的小型花園。

1991年8月,因增設膠濟鐵路複線工程,青島火車站隨之擴建,將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車站北側新修建了大型二層候車大樓,另在原站址向南100米處重新依原來風格建造了站房和鐘樓,新鐘樓增高了3米,以求與新建候車大樓的比例協調。這次擴建於1993年竣工。嚴格地講,這座嶄新的仿製品已經是贗品了。

大港站

大港站位於青島市市北區商河路2號甲,始建於1899年。據《青島鐵路分局志(1899-1990)》記載:「初建時曾用名掃帚灘、維林、大碼頭,……1909年改名大港。」大港站離起點站青島站2.87公里。車站建築面積 978 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地上三層,包括閣樓,另有地下室。設站長室、行車室、售票房、候車室、行包房等。樓內有木製旋轉樓梯,紅漆地板,門窗為拱形。兩主門以塊石砌築,主門上山花呈階形,上開圓拱窗。

大港站隸屬於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現建築為1911年修建的第二代大港站,該站已經停辦任何業務,現在為封閉的車站,作為青島火車站一處辦公地。歷經百年風雨,當年的德式建築仍保存完好,大港站也是目前膠濟鐵路青島段上唯一保留下原始站房的火車站。曾經的大港站,客流不斷,貨物雲集。當年上百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石,就是從大港站運往北京的。如今的它,繁華已逝,落寞寂寥,仿佛在不停低訴著曾經的輝煌、光陰的故事......

四方站

四方站是膠濟鐵路青島站始發第三個車站,距離青島站6.87公里,1901年4月8日,膠濟鐵路青島至膠州段(74公里)通車 ,四方站也就是在這個期間建成並投入使用。1923年,四方站將原運轉室拆除,向南側遷移了幾十米,建了新的運轉室(二層),把客運室建在樓下一層,打通了海岸路與三股線站台地下通道,客人需要經海岸路客運室走地下通道進站台,這個通道一直使用到2006年。

因青島市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海上運動項目比賽,青島火車站需要擴建,四方火車站在2006年青島火車站擴容改造期間到2008年奧運會開幕前夕,曾經作為大部分普速列車和動車組的始發和終點站,後來青島火車站改造竣工後,四方站也曾經作為動車組的終到站,並首發了和諧號動車列車,直到2008年8月8日才延伸到青島站。 如今,隨著列車的不斷提速,四方站再無旅客列車停靠,只做通過性車站使用,曾經的四方火車站已成了人們心中的客運回憶。

滄口站

滄口火車站,位於青島市北部的滄口地區,距離青島站17.37公里處,在沙嶺莊站和婁山站之間(沙嶺莊火車站1936年投入使用,婁山站於1958年前後建成,這兩個火車站不屬於膠濟鐵路初始修建的車站)。東臨四流中路,西靠滄台路。初建時的滄口火車站,只有一間平房、一座簡易站台,一處小倉庫。解放後,建起一座1056平方米的貨物高站台、一個189平方米的貨物倉庫。上世紀六十年代,又增加了108平方米的候車室、473平方米的行李房…… 因為火車站緊靠滄口海港,火車站的正門朝西,下了高高的車站路基,就是著名的「下街」,也就是現在的滄台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當時的滄口火車站在膠濟線上一直發揮作用。

2013年12月15日下午3時10分,青島開往煙台的K8252次列車,成為青島西車務段滄口站的最後一趟列車。滄口站自12月16日起正式停辦客運業務。滄口火車站在青島發展的大潮中,已成為了一個歷史的符號和背影,但它曾給一代代過客留下的的記憶,卻是永久的。

女姑口站

女姑口站距離青島站25.7公里,據《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載,1899年9月23日,青島至濟南的山東鐵路(膠濟鐵路)自青島和膠州兩地同時開工,採取建成一段通車一段的方法。1901年3月修建至城陽後,同時在滄口與城陽之間設立了女姑口車站,是其中的四等站。青島市城陽區檔案局保存的史料記載,女姑口站鼎盛時期有大小建築二三十處,設有候車室、售票室、運轉室、職工宿舍、貨運手續室及貨運倉庫等,站台長度近千米。車站每座房子都有典型的德式建築風格:高坡度的樓頂,窄而長的窗戶,半圓形的半圓形的拱卷……每個房頂還有一到兩個煙囪。日軍侵華時期,女姑口站成為重要的交通和軍事樞紐,日本把掠奪來的煤炭通過火車運到女姑口港,再用輪船轉運回日本。

1994年起,由於城陽公路交通的迅速發展,女姑口火車站客貨吞吐量逐年減少。後期的功能也只是負責鐵路沿線的維護和電力供應。車站現已被拆除,原址上已經建起了一座變電站。女姑口火車站曾經承載了很多老青島的希望與回憶,是經歷那個年代的人們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對於這座老站的徹底消失,甚至在報紙及網絡上都沒找到報道,很是遺憾......如今,女姑口站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作為百年鐵路的文化遺存,女姑口站都會在青島的歷史上留下印跡,永遠載入鐵路史冊。

城陽站

城陽站位於城陽河的左畔,是青島最小的火車站,距離青島站31公里,是即墨始發山東各地鐵道的重要樞紐,也是山東鐵道沿線重要的物資集散地。1921年的資料顯示這裡還承擔著6萬人次的客運量。城陽站原站房也已拆除,後來使用的站房修建於1993年,候車室面積223平方米,僅能容納200名左右旅客候車。車站面積較小,設施比較陳舊,周邊配套設施落後,已不能滿足周邊居民的出行要求。2015年因青榮城際鐵路青島方向建設需要,後建的車站也被陸續拆除,並在原址改建。

南泉站

南泉站,距離青島站42.87公里。當時,站內線路全長700米,有兩股半道,按技術作業性質為中間站,按業務性質為客貨運五級站。1949年7月12日,膠濟線全線恢復通車後,南泉站仍為五級站,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青島車務段,內設運轉室、客運室、貨運室、裝卸隊。1954年,修建南張鐵路(後稱鹽化專用線),南泉為其起點。1961年,車站線路由700米延長到1448米,上世紀60至79年代,南泉火車站已發展為四等客貨運站。1987年的旅客發送量193636人次,貨運發送量214428噸。

《山東鐵道旅行指南》(1923年)記載:南泉人口約有一千,成一農村,此地之人常食地瓜,故產地瓜頗多。這裡的老站房也早已不復存在。

1990年7月,南泉站更名為即墨站,1994年老站拆除,在原址西邊一百多米處建立了今天的即墨站。

藍村站

藍村站位於即墨藍村鎮,距離青島站52.35公里。膠濟鐵路青島至膠州段建成時,經即墨的線路21.73公里,設南泉、藍村兩個站。當時,藍村站有兩股半道,按技術作業性質屬中間站,按業務性質屬客貨運三級站。藍村站曾經是膠東地區重要的樞紐站,1956年建成的藍煙鐵路與膠濟鐵路在此交匯。藍村主產供用青島的栗子、花生、花生油等物資。1921年,藍村站擁有年一萬噸的貨物吞吐量。1955年5月1日搬到了新站,後來老站房還被當過教室等使用。

李哥莊站

李哥莊位於膠州東北部,其東南隔桃源河與城陽相望,東北與即墨毗鄰,是大沽河入海口最近的一個鄉鎮。李哥莊站距離青島站約57.39公里,修建膠濟鐵路的時候,由於膠州灣周邊多為鹽鹼地或濕地,所以從城陽到膠州土地太軟,沒有辦法修鐵路路基,所以繞行藍村再到膠州,這樣在李哥莊修了一個火車站。根據1907年8月17日的《青島官報》所記載,是年,由李哥莊車站開始向青島輸送產自山東內陸的家畜,這些家畜在總督府設於台西鎮附近的屠宰場宰殺後,或用於出口,或供給青島市區所需。

遺憾的是,這座百年老站卻在2007年底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時被拆除,原址只剩下一段當年的台階。如今,李哥莊車站已經更名為「青島西站」,原先的四等小站也被擴建為雙向二級五場混合編組一等站,並成為了藍煙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匯點。

膠東站

膠濟鐵路最初通車時,在膠州境內,除了膠州(膠縣),還有李哥莊、臘行、大荒三座小站。從青島至膠州之間在1901年4月竣工通車推算,應為同時所建。(臘行站和大荒站在第一次日占時期被取消,增設膠東站)

膠東站距離青島站64.83公里,位於膠東村的北面。相傳明朝由陳姓立村,靠熬鹽為生,因周圍荒蕪,蘆葦叢生,取名陳家荒。據村東石碑記載,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為大荒莊。因屬膠東車站駐地,1964年將村名改為膠東。雖是一處小站,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客貨運輸還是很興隆的,那時膠東村的耕種地不多,所以有許多男勞動力都坐著火車到青島去干建築。80年代後,火車站的客貨運輸漸漸減少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火車站就取消了。

膠州(膠縣)站

膠州站距離青島站73.1公里,1901年4月1日,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膠濟鐵路由青島修至膠州,4月8日這一段竣工通車。最早的膠州站為德式小樓,上下兩層。一樓西邊是運轉室和站長室,中間是過道和通向二樓辦公室的樓梯,東邊的第一間房子一分為二,南半間是售票室,北半間是行李室,再往東的一間是候車室。1936年8月改為膠縣站。膠州曾是重要的商埠,素有「金膠州」之說,很多高密、諸城、膠南、萊西、平度人都來膠州做生意,火車站裡每天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建國初期老站拆除後在原址上又建了一座兩層的車站,1988年12月車站恢復膠州站名稱(在現今遺存的老建築上,還可以看到「膠縣車站」字樣)。車站目前也已經棄用,這座後建的車站舊址也於2012年6月20日被列入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膠濟鐵路百餘年,貫穿了中國近現代史。這些老站,除了歷史遺產價值之外,也早已成為一種記憶的載體。承載著沿線地區以及幾代人深厚的歷史情感。德國最初修建的鐵路,現在大部分已隨時光的流轉而消失,青島段所轄的這初始時期的十一處車站,除了大港站保留較為完整之外,青島站雖然形似,但已不是原裝,其他車站都已基本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消失了。

曾經膠濟鐵路最初的那些老火車站,已經或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後人也只能從文字或者圖片里知道曾經有這樣一座座的車站,在影像記憶或文字記錄中,找尋這些存於青島鐵路發展史上的老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jFv8WwBJleJMoPMOsjc.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