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安排「無法完成」的任務,拒絕or接受?這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2019-07-24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從《王牌特工》到《碟中諜》再到《007》,我們都特別愛看主角去挑戰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任務。

但是,職場上,大家卻都非常害怕接到這種「無法完成」的任務。

它可能是超過了我們的職責範圍,也可能是迫於時間緊張難以完成,也可能工程量浩大,超過了統籌能力。總之,這類工作看起來不切實際,但是老闆卻又偏偏做了安排,我們沒辦法推卸。

那麼,老闆安排了「無法完成「的任務,究竟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看耶魯大學關於職場任務的一項調查報告:

25.1%的人表示,經常會遇到無法完成的任務,64.9%的人表示偶爾會遇到。

認為任務不可能完成的,首要原因是個人能力不足,占到了25.3%;

其次是上司強人所難,占到了15.8%;

另外,不在自己職責範圍內和缺乏信心都占到了14.9%,並列處於第三位;

其他的原因還包括時間不夠、個人懶散、客戶嚴格等等。

由此可見,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得加上雙引號。

首先,必須分析清楚,到底是任務真的不可能完成,還是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到底是我們自己的畏難心理在作祟,還是上司高估了我們的能力

我們把任務分解為「看似無法完成」和「確實無法完成」兩大類,分別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類「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要學會用WBS任務分解法,各個擊破

任務看似不可能完成,可能是你誤判了工作真正的目的,或者有畏難情緒,甚至是心理上提升了它的難度,我們必須學會通過任務分解法化繁為簡、各個擊破。

任務分解法又叫做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簡稱「WBS」,指的是「目標任務工作活動」的流程體現。

它跟因數分解是一個原理,就是把一個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子工作,這若干項子工作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可量化的步驟,再把一項項工作細分到每一天的日常當中。

每一個具體的工作步驟規定了具體的時間和期限,因為比較大型的任務往往周期比較長,通常不會及時收到反饋額激勵,特別不容易堅持下去。

所以,必須設置較短的周期作為階段性的目標,讓自己在執行的過程當中看得清楚結果,每做一件事情,每過一天,都有接近目標的成就感。

最後,要堅決執行分解後的任務,最好把分解後的任務寫下來,註明任務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並且標註進度過程,以最直觀的方式把握整個任務的進展情況,不斷培養你對事物的掌控感。這也是對抗拖延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任務分解法就是把複雜抽象的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可執行的、可操作的事項,讓後依次各個擊破,逐個完成

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就像一頭大象,無從下手是因為沒有把任務進行梳理和分解,掌握了「任務分解法」,你就能把思路規劃清楚,並且能夠量化完成的步驟,很容易規劃出結果和成本,也能夠作為向上級彙報完成任務的參考和工具。

第二類「確實無法完成的任務」:要學會「向上管理」,不說「我做不到」,而是告訴領導「我能做到哪些」

職場上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不是任勞任怨,而是要學會「管理老闆」,也是大家所說的「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的英文解釋是「managing up」,意思是積極的跟領導進行有效溝通。

「向上管理」的含義不是讓你對老闆發號施令,而是讓你學會利用科學的方法、恰當的溝通幫助老闆明確你自己的能力範疇、擅長的方向和提升的可能

這樣,領導對你的預期就會趨向合理化,對於常規任務,你盡全力完成,甚至超越了老闆的預期,那些不能完成的一定要儘快說清楚。

領導者通常要管理很多人,注意點都很分散,有時候僅僅通過一兩件出色完成的工作,就對你產生了過高的預期,以至於把難度超過你能力範圍的任務交待給你來做,這時候,硬著頭皮接下來可不是最佳選擇,職場上,完成任務並不等於盡了責任,做完工作和結果優秀可是兩碼事。

所以,我們要儘快跟上級溝通,並不是簡單粗暴地告訴上級「這項任務我完不成」,而是列出「完成方案」,告訴上級這並非憑藉你個人的一己之力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比起你能不能完成任務,老闆更在意的是他自己的損失。

這時,順勢提出你的解決方案供老闆參考,這個解決方案需要包括「更合適的人選、更合理的時間節點、額外需要的配合」等等要素。

另外,還建議你不要完全退出任務,要以積極謙虛的態度告訴上級,你有能力並且也希望承擔這項任務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這種主動積極的處理方式會讓上級對你刮目相看,甚至會在未來給予你更多的資源支持。對於你自己,不僅沒有推辭工作,還從當中得到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建議:經常給自己設置「無法完成的任務」,跳出舒適區,多挑戰

心理研究表明,出色完成任務和總是完不成任務的人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總是向前看,關注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的人才是真正能夠完成工作的人,他們把未來當做動力。相反,那些喜歡看自己已經完成工作的人,就很容易懈怠,並且注意力還特別容易分散。

FACE BOOK的CEO扎克·伯格回母校哈佛大學給畢業生做畢業演講的時候建議,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標,要有一個做更大事情的目標。

他創建的FACE BOOK是社交網站,這家公司使命是想把全球的人連接在一起,這也是扎克·伯格和FACE BOOK最大的目標,公司的各種行為都是在這個大目標的指引下來運轉的,在這個看起來沒有辦法完成或者很難完成的大目標之下,扎克·伯格每年都會給自己定下年度目標:

2009年:每天都打領帶去上班;

2010年:學習中文;

2011年:吃素;

2012年:每天親手寫代碼;

2013年:每天認識一個FACE BOOK公司以外的朋友;

2014年:每天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

2016年:要跑到365英里,並且做出一個家庭使用的AI

2017年:走遍美國所有州,並同每個州的人交談,了解他們在想什麼,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小目標都是服務於扎克·伯格為自己設定的大目標——「通過社交網絡,連接起每個人」。扎克·伯格每一個年度目標方向其實是非常一致的,都在圍繞著把公司辦的更好,了解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想法等等,最終還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廣泛和更好的社交網絡。

這樣分解下來就有很多好處:檢驗了我們自己的理想是否恰當,如果發現我們的理想都沒辦法細化分解下來,那可能就是真的目標太不現實了,需要進行調整,把空中樓閣的理想分解成具體可操作的任務,非常有利於下功夫去努力。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給自己設定一些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然後拆解成日常可以重複練習和堅持的動作,有了你希望達到的目標,每天的工作才更加有意義,才能堅持下去

其實,你之所以認為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本原因還是工作環境比較安穩,不太有挑戰,自己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可是這樣下去,我們有可能慢慢喪失應變的能力。

在重複的訓練當中,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就算是老闆再提出什麼無法完成的任務,你也不會在心理上有所牴觸,而是能夠更加沉著的去應對。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說的是如何應對「無法完成」的任務,從任務的角度來看,分解成了兩大類:第一類「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要學會用WBS任務分解法,各個擊破;第二類「確實無法完成的任務」,要學會「向上管理」,不說「我做不到」,而是告訴領導「我能做到哪些」。最後,給大家提出了建議:經常給自己設置「無法完成的任務」,跳出舒適區,多挑戰,就不會有畏難情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hUxY2wBUcHTFCnfUA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