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雙榆樹——載不動許多愁

2019-07-15     老北京往事

要說北京哪個地方三十年幾乎沒多少變化,那就要說說雙榆樹了。有網友說在雙榆樹附近住了五十多年,雙榆樹的格局與風貌,除了馬路稍稍加寬,兩側建築物沒有什麼變化。



據當地人講,在清代,該地區有一小村,村頭有兩棵大榆樹,故名雙榆樹村。其實雙榆樹的正真命名與清朝康熙年間權傾朝野的內閣大學士納蘭明珠修建的私人別墅「桑榆墅」有關。正因為桑榆墅的存在,這裡被稱為桑榆樹村,後諧音為雙榆樹村。

納蘭容若



據史料記載,此地水甘土厚,平底有泉,景致優美,風水不錯,於是納蘭明珠決定在此建造別墅,並命名為「桑榆墅」,其意在為納蘭性德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會友環境。



「教尋夢也迴廊」、「小樓明月鎮長閒」、「春情只到梨花薄」......這些充滿靈性的詩句都是納蘭在桑榆墅里留下的妙筆,勾勒出的,是桑榆墅中的片片美景。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與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完婚,婚後二人居住在桑榆墅。三年後,妻子產後受寒而亡,再八年,納蘭性德因「寒疾」辭世,年僅三十,而桑榆墅也隨著納蘭夫婦的相繼離世而漸漸淪為廢園,後來這裡成為納蘭性德生母覺羅氏、納蘭長子福格、孫子瞻岱的暫厝墓地。

建國前,此地一片荒涼,遍布墳地。建國後,雙榆樹一帶多次進行規劃與修建。桑榆墅也被劃分給了人民大學,如今在校園中依稀可辨別墓地旁那些殘缺的石象生。



據記載,桑榆墅周邊被古剎環抱,北有清真古寺,東北有保福寺,南有法華寺萬壽寺,除清真寺外,其他古寺均保存至今。

大鐘寺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本是皇家佛教寺廟。內存聞名於世界的「鐘王」——永樂大鐘。

大鐘鑄於明代永樂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大鐘通高6.94米,鐘口直徑3.3米,鍾唇厚度220毫米,重約四十二噸。鐘身內外鑄滿佛教名經。總計二十二萬七千多字。經歷了600多年風雨,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覺生寺附近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會有廟會。人們來此燒香拜佛,還有各種小吃,娛樂項目,踩高蹺、舞獅子等等十分熱鬧。而大家都熱衷於在廟會上把錢幣投入永樂大鐘頂部那個碗口大的洞眼裡,期待來年大吉大利,萬事如意,這叫做「打金錢眼」,投進越多,越吉利。解放後,北京傳統廟會逐漸消失,大鐘寺廟會也跟著消失。知道1988年,海淀區才恢復大鐘寺廟會。

六十年代中期,青雲儀器廠首先在雙榆樹地區建廠,東西貫通沙石馬路,成為北三環的雛形。繼之,建築、市政企業在青雲廠區南北兩側建起若干棟平房住宅,青雲廠區以西果樹林南側建起雙榆樹小學。1978年開始建設雙榆樹住宅小區。1981年12月成立雙榆樹街道辦事處,現今已併入中關村街道辦事處。

青雲儀器廠生產的錄音機

改革開放後,雙榆樹所在的北三環與海淀路交匯的十字路口成為商家重點關注地兒。這裡的商場一個接一個的拔地而起,雙榆樹商場、中友公司、友誼商場。80後的孩子們小時候的衣服手套神馬的都是在這兒買。

後來北京手錶廠拆除,建起了雙安商場,高逼格的裝修吸引了一大批顧客。後來當代商城的開業,雙安也被刷了下去。激烈的競爭一直讓人難以忘懷。

不過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當代,可以一邊逛一邊吃一邊玩,想想都心滿意足。

雙榆樹的記憶除了商場你肯定忘不了這些:

面積不大,走進去卻意外的放鬆,來這玩的都是附近的居民,裡面的「雙榆一柱」,貌似還在。

老虎洞胡同,是鎮甸最繁華的商業買賣街,人來人往,熱鬧的不行,現在已經沒有了。

海淀鎮西大街最熱鬧,後來成了圖書城,這裡有家牛肉麵大王做的最地道了。

大鐘寺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環境不太好,菜品齊全,價格便宜,前提是你會砍價。

當年在雙榆樹合作社裡什麼物品都能買到,還有半畝園的滷肉飯,是最正宗的台北風味。

如今的雙榆樹地區,樓宇林立,商業繁榮,附近遍及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海淀區甚至是整個北京市的宜居之地。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陝北公學,1950年10月,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中國人名大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世界大學聯盟成員、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創始成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雙榆樹中心小學



雙榆樹中心小學建於1983年,是一所公辦全日制完全小學,坐落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占據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氛圍。雙榆樹中心小學前身是海淀區紅民小學,始建於1972年,八十年代初隨著小區建設的發展,原紅民小學分成兩所學校,雙榆樹中心小學遷到現在校址。

桑榆墅消失了

雙榆樹會一直一直一直延續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bd1u2wBJleJMoPMX3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