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祁連山冰雪融水滋養,造就了民樂紫皮大蒜蒜頭大、蒜瓣肥、蒜汁濃、蒜素高、耐嚴寒、殺菌效能強的獨特品質。
民樂紫皮大蒜「特」在它的品質上乘,「獨」在它的地域性強,不可複製。民樂紫皮大蒜獨特的品質在滿足食客餐桌需求的同時,也成了當地蒜農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洪水鎮蒜農在蒜地里掏苗。
民樂紫皮大蒜 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作物
5月6日,立夏第二天,祁連山腳下的民樂縣洪水鎮天高雲淡,遠處祁連山頂積雪清晰可見,似乎觸手可及。農田裡紫皮大蒜蒜苗出土已有十幾厘米,一棵一棵隨風搖曳。「除去人工等各項開支,每畝地凈利潤至少能達到4000元。」望著滿目蔥綠的大蒜地塊,洪水鎮劉山村50歲的大蒜種植戶戴福朋會心地笑了。
戴福朋告訴記者,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洪水鎮是民樂縣最適宜種植紫皮大蒜的鄉鎮之一,而且種植紫皮大蒜收入比其他農作物都要高,因此洪水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植紫皮大蒜。他去年種植紫皮大蒜20畝,凈收入8萬餘元,今年又租種了其他村民的土地,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0畝。
優越的地理條件也使得洪水鎮的耕地成了香餑餑,甚至到了「一地難求」的地步。戴福朋告訴記者,由於種植紫皮大蒜收益好,其他地方耕地每畝租金300元左右,而洪水鎮每畝耕地租金600元也無地可租。
「幾乎不用農藥,用上農藥就死了。」採訪中,戴福朋告訴記者,種植紫皮大蒜機械化程度不高,除了挖蒜時可使用機械外,點蒜、掏苗、除草、打蒜等全部工序只能靠人工完成,這也是保證大蒜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種植紫皮大蒜人工成本較高,但即便如此,種植紫皮大蒜效益仍然可觀。
戴福朋掰起指頭算了一筆帳:一畝地可產蒜1噸左右,按照去年大蒜地頭收購價每斤5元計算,一畝地毛收入10000元,除去人工、地租、種子、水費等各項開支,純利潤至少4000元。戴福朋告訴記者,由於民樂紫皮大蒜品質好,深受貴州、四川、新疆及省內客商青睞,每年大蒜收穫季節,前來民樂收購大蒜的客商絡繹不絕,只要種出來就不愁賣。洪水鎮吳莊村黨支部書記趙文娜告訴記者,紫皮大蒜是洪水鎮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作物,農戶種植積極性很高。
民樂紫皮大蒜「蒜味」十足 品質一流
記者從民樂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民樂紫皮大蒜是該縣古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民樂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大面積栽培已達百年之久,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民樂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使紫皮大蒜規模化、科學化、產業化發展。同時,利用現有資源、人才和技術方面優勢,與多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加強了大蒜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動大蒜品質和質量不斷提高,效益逐年增加,民樂紫皮大蒜已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民樂紫皮大蒜以其「蒜味」十足,在國內大蒜市場獨占鰲頭。民樂紫皮大蒜在1992年10月榮獲農業部「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1995年被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產品稱號;2007年1月榮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08年種植基地被認定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09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3年入選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15年蒜頭及蒜薹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經四川省農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2008年檢測,民樂紫皮大蒜大蒜素高達0.456%,胺基酸總量為4.26%,維生素C為1.24mg/100g。因此,紫皮大蒜不僅是飲食業的上乘佐料,而且在抗氧化、抗凝血、解毒、抗癌、抗衰老、有機體的細胞介導免疫、體液免疫調節以及心血管系統保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眾多殊榮使民樂紫皮大蒜品牌效應和知名度不斷擴大,但由於其對地理、氣候等生長要求很高,再加之民樂紫皮大蒜都是自留種,所以限制了紫皮大蒜更大面積拓展。
「這幾年全縣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左右。」民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馬慶融告訴記者,紫皮大蒜適宜海拔高度為2000—2400米之間,需水量大但自然降雨不能多,適宜在乾燥、涼爽區域生長。由於紫皮大蒜對海拔、氣候條件要求極高,同樣在民樂縣,也只有洪水、民聯、永固、順化、三堡等鄉鎮種植的紫皮大蒜品質最佳,其他鄉鎮種植的紫皮大蒜品質則沒有上述幾個鄉鎮品質好。四川理縣、青海樂都及甘肅靜寧、禮縣等地曾經前來民樂縣引種過紫皮大蒜,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地處祁連山北麓的民樂縣氣候冷涼,病蟲害少,加之祁連山冰雪融水澆灌,孕育了品質獨特的民樂紫皮大蒜,成就了民樂農民致富夢想。
文·圖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