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孤獨是被動還是主動?

2019-09-16   牛牛影視創想

中秋小長假就這麼過去了。

短暫的團圓後又是離別,等待再一次的重新相聚。

小編以為,最孤獨的時候,不是加班的工作日無人傾訴,而恰恰是離開家時,揮著手關上門或走入車站檢票口的剎那。

一時間悵然若失。

但這樣的孤獨還算是幸福的,至少有個重逢的盼頭。

真正可怕的孤獨是永無止境,甚至孤獨至死。

你能想像有人十幾年如一日地過著一個人都不見的生活嗎?

這樣的人不僅存在,而且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

《老年公寓清潔隊》

這部紀錄片,把話題對準了「孤獨」這個關鍵詞。

甚至,比孤獨還要孤獨。

準確來講,這部紀錄片講的是「孤獨死」

有日本學者為「孤獨死」下了一個嚴格的定義。

只有符合以下4條標準,才能算得上是孤獨死:

1.獨自死在自家

2.死亡過程無人目擊

3.不是自殺

4.不可預測的死亡

「死亡」本來就是個悲傷的話題,條條定義框定之下,這「孤獨死」,簡直比死亡本身還要悲傷。

能夠聚焦這麼沉重話題的導演,也是有來頭的。

伊藤織詩

也許你對她的名字並不熟悉。

但在去年的Me too運動中,有部紀錄片,你一定有所了解——

《日本之恥》,豆瓣評分9.1

影片是非虛構題材,講的是伊藤織詩被日本著名媒體人,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傳記作者山口敬之強姦的故事。

為此,伊藤織詩也被稱為是日本Me too運動中唯一吶喊的女性。

這一次,也是同樣的穩准狠。

伊藤織詩擔任導演,親自將相機虛焦在了那些在孤獨中死去的人們。

正如片名,日本有個工種,叫「老年公寓清潔隊」,專門負責清理孤獨死者們的遺物。

跟隨這些清潔員,紀錄片展開了兩個「孤獨死」案例。

第一個,股票經紀人。

這個人的房間一進去,就能看見地上散落著一些早已脫落的指甲。

地板中心有一塊人形的黑漬。

大概是房主死後,屍體腐爛滲出的液體浸透到了榻榻米下面。

背後的門板被撞出了個大洞,洞口還粘連著一些頭髮。

廁所的馬桶也沒沖乾淨,裡面殘留了一些排泄物。

屋子裡到處都是蟲子,黑漆漆的,毫無生氣。

後來,清潔員們找到了這個房主的一些私人物品——

標滿記號的日曆;

女人和孩子的照片;

用來辦公的電腦;

以及存了十幾萬美金的存摺,和一袋搬都搬不動的零錢。

在這些小線索的堆積下,可以大概摸索到這位死者生前的模樣。

收入不錯,存款富足。

孤獨一人生活,卻又很看重家人,把照片珍藏起來。

他要麼很嚴謹,要麼就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日曆上的標記可以見得。

最終他的死,應該是突發的,猝死,不然怎麼會在門上撞出一個大洞。

更多的,就不得而知了。

他很少跟人聯繫,不論是朋友鄰居,還是親人,全都是斷了聯繫。

甚至,清潔隊之所以接到委託,是因為死者家屬沒有一個願意到公寓里來幫他整理遺物。

這中間發生了怎麼樣的故事,沒有人知道。

知道的人也不願意說了。

總之結局就是如此,有一個人,以這樣的方式死掉了。

很快地,這間公寓恢復了整潔和空曠。

沒有死人的味道,也沒有了他活過的味道。

一個人匆匆地消失掉了。

仿佛不曾存在過一樣。

清潔隊的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失業者。

相對於前一個,這個人更為悽慘。

他是死了好幾個月後,才被人察覺。

屍體被發現時,都已經變成了一堆白骨。

打開他家的門,狀況也非常駭人。

撲面而來難以忍受的惡臭,到處爬滿了蛆蟲和蒼蠅。

這些蟲子吃掉了這個人的屍體,而後在這裡繁衍後代。

有一些蒼蠅打算飛出這間屋子,卻因為房間關了窗,紛紛撞死在了窗戶上。

玻璃上到處都是人體脂肪的痕跡

這些脂肪,是吃了屍體的蒼蠅留下的。

太恐怖了。

更恐怖的,是鄰居口中對此人的印象。

鄰居說,他很少與人接觸,身體不太好,房間裡的水電煤早就停掉了,停了很多年。

沒有人知道這個人在沒有水電煤的情況下是怎麼活下去的。

打開他的房間,可以看到好幾排的礦泉水瓶。

有一些裡面還裝著排泄物。

沒人知道他到底是誰,也查不到任何關於他的消息。

據說他有個哥哥,但也只是傳聞。

更讓人絕望的,是在這個人的屋子裡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管理員,救救我」。

然而,這張字條終究是沒有被遞到門外

也再不會有人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清潔隊前來做清潔,當然是要收費的,可這筆費用卻又不知道該找誰要。

最後出這筆錢的,是房產公司。

不過後來,還是有人聯繫到了他的哥哥。

果真是有個哥哥。

這個人背後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他並不是生來孤僻,只是失去過太多次的機會

起初他失了業。

哥哥幫他介紹過幾次工作,但後來都因為做不下去,自己又把工作辭掉了。

從那之後他就開始躲著哥哥,怕他怪罪。

其實哥哥並不介意,還專門找過他,說「過不下去了隨時都可以回來」。

可他再也沒有回來。

久而久之,就真的再也沒有人管他了。

上次跟哥哥見面,是十幾年前;

這次再見面,是哥哥把他放進了自家墓園,和父母葬在了一起。

生前與所有人斷絕聯繫,死後又回到了開始的地方。

關於「孤獨死」,或許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聯想到「貧窮」、「孤僻」、「失敗」。

他們一定很窮吧,一定毫無作為吧,一定被所有人拋棄所以不得不獨自忍受孤獨吧。

但其實,並非如此。

根據紀錄片顯示,因為貧困而導致的孤獨死去只占少數。

而且大多都還有著健在的朋友和家人,並非真正的「無依無靠」。

他們原本有很多選擇。

但為什麼最終會集體走到那一步?

這個答案,或許可以從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找到。

她就是一個孤獨死的例子。

厭煩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離家出走,獲得過不少好機會。

在風俗店當舞女,能做到頭牌;

到理髮店當學徒,也乾得不錯。

可最終都因為遇上渣男陷入愛情,為了轟轟烈烈的愛,放棄了剛剛有所好轉的人生。

就這樣顛沛流離過了一輩子。

把自己鎖在堆滿垃圾的小房間裡,變成了一個臭臭髒髒的怪婆婆。

可就算這樣,還是有人幫她。

曾經一起蹲監獄的朋友出獄後變成了紅極一時的AV女優,有的是錢,給她留了名片,叫她一定要來找自己。

松子掙扎了好幾個來回,撿起了名片,打算把人生拾起來。

結果卻死在了重拾人生的路上。

小編不禁想問,孤獨死,真的是因為孤獨嗎?

或許未必。

松子有無數次不孤獨的機會——

父親一直在找她,每一篇日記都以 「松子今天還是沒有回家」結尾,直到去世;

多病的妹妹需要她,臨死前還喊著姐姐的名字;

閨蜜救過她,在她陷入渣男困境時說要保護她,在她落魄後又給她遞名片。

可她卻說,「我就算下地獄,也不要和你們在一起」。

然而卻又在每一個獨自一人回到家中的夜裡,對著空氣說一句,「我回來了」。

想聽的不就是那句「歡迎回家」麼?

有的是人願意對她說這句話,可全都被她排除在選項之外了。

說到底,孤獨死的人並不死於孤獨,而是死於心裡那道坎兒。

紀錄片中孤獨死去的股票經紀人也是一樣。

在他的房間中,清潔隊找到了很多張賀卡,上面都寫著「請與我聯繫」。

可他終究誰都沒聯繫,一個人猝死在了家中。

失業者也是如此。

哥哥替他找工作,也告訴過他「隨時可以回來」。

可就算是斷水斷電,在瓶子裡吃喝拉撒,他也不願意回頭去找哥哥。

不都是有個坎兒麼?

松子一輩子追求被愛,又一輩子得不到愛,到頭來也沒想明白;

股票經紀人也許是失去了妻兒,也許是為了逃避妻兒,拒絕任何人伸出的援手,寧可最終與孤獨作伴;

而那位失業者也是如此,可能是不想拖累家人,也可能是擔心自尊受損。

總而言之,所有無解的坎兒,最終都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那就是孤獨。

孤獨,成了他們封鎖自己,消極抵抗的方式。

他們在孤獨中尋求安全感。

如此說來,孤獨是一種選擇。

那我們該尊重他們對人生的選擇,不該妄加介入?

但似乎又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前不久,曾有一篇名為《住在203的隱居男孩》的文章爆了。

事情關於一條新聞。

一個25歲男青年宅在家裡十幾年僅靠外賣過活。

後來鄰居們總覺得附近異常惡臭,還常常看見一些蟲子老鼠竄來竄去,這才發覺事情不對。

後來,環衛工人走進小伙家中,清除各種垃圾糞便,一卡車都裝不下。

消息散開,所有人都很震驚。

這位男孩叫沈齊,12歲之後,就把自己關在了203,每天和垃圾糞便一起生活。

在記者介入調查之前,沒人知道他12歲那年發生了什麼。

人們只驚訝他的怪異,卻不曾了解他的創傷。

那一年,他的父母決定離婚。

但在離婚前,父親覺得母親有了外遇,於是打算拿刀殺了母親的外遇對象。

因為沒找到人,便回家把屠刀對向了母親和外婆。

之後把沈齊一個人鎖在衛生間,放了一把火,自殺。

「他爸爸燒死他媽媽跟外婆,一家子三口人,爸爸媽媽死掉了,外婆死掉了,孩子活下來了。」

之後,沈齊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失去了親人,並且父親殘殺其他親人的時候,他就在現場,一切情況聽得一清二楚,在火災中,他被燒傷了50%。

帶著心裡的創傷,和身上那50%的燒傷,他成了被關起來的怪物。

203男孩的孤獨,來自於嚴重的心理創傷,理應需要醫療介入來幫他解決。

但當他主動把門關起來後,門外的人,也就覺得與己無關了。

失業者的哥哥後來也反思過:

如今的孩子們想要自由,便離開父母,父母們也覺得不操心子女反而更輕鬆。

於是親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容易失聯。

「還不是因為人們都變得自私了」。

他是說過「隨時可以回來」,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也並沒有真的想多費心思。

哪怕他後來真的去敲開一次弟弟的門,結局或許都不會是如此。

對大部分人而已,孤獨是逃跑時的退路。

擺出主動的姿態,把門關上,似乎展現了自己對生活的主動權。

哪怕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但就是不想開門,不想展示自己的脆弱。

原本想拉一把的人,敲了幾次門,裡面不應聲也就做了罷了。

並沒有多少人,真的能像松子的閨蜜那樣,能堅持著非得撞開門把人救出來

作為旁觀者,當然覺得可惜。

在這中間,明明有很多更好的,離幸福更近的解決方式。

比如把「愛」這個議題想明白,比如徹頭徹尾的溝通,比如正兒八經去看醫生…

諸如此類,無數方式,只要願意去解決,是坎兒就能邁得過。

然而這些都只是理想的說法。

更現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都在邁過去之前就放棄了

於是孤獨來敲門,帶我們進入了看似舒適平靜的世界中去。

接著孤獨死也來敲門,讓我們在長久的舒適平靜後,突然睜大雙眼,來到了生命盡頭。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些獨自一人默默死在房子裡的人們,最後的那一刻經歷了什麼。

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最後的片刻,他們才會突然發現:

原來在孤獨中徘徊,怎麼也摸不到寫著答案的字條啊!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魚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