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究竟有多少志怪傳說?

2020-01-14     芭莎藝術

村上隆《Isle of the Dead》,混合材料,2014年

日前,一場以「日本超自然」為主題的展覽正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靈異」展出。在全球人民迎賀新年的背景下,這場「非主流」特展先聲奪人地闖入了大眾視野。趕快跟隨時尚芭莎藝術的腳步,一邊喜迎新春,一邊暢談志怪吧。

在這個無與倫比的迷幻展覽中,180多件極富想像力的作品跨越了300年的時光洪流,講述著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到現在,日本那個不為人知的「隱形王國」中的超自然傳奇。

月岡芳年《The old woman retrieves her arm》,木版彩印,1889年

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超自然生物被日本稱之為「妖怪」(yōkai),而鬼魂則被叫做「幽霊」(yūrei)。在這之中,某些妖怪有著恐怖的邪惡長相,而有些則歷經千年修煉化為人形。它們的存在豐富了日本的神話傳說,並為平日裡那些不同尋常的靈異事件找到了出口。

歌川國貞《Hana butai banjaku Soga》(歌舞伎片段節選),木版彩印,1855年

歌川芳盛 《The tongue-cut sparrow》,木版彩印,1864年

本次展覽圍繞當代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多幅繪畫與雕塑作品展開,攜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和月岡芳年(Tsukioka Yoshitoshi)等人,一同續寫著令人信服的創造性「發明」——超自然生物。

歌川國貞《Nakamura Utaemon IV as the ghost of Iga Shikibunojō...》,木版彩印,1855年

=========

「 「舶來」的妖怪?

前段時間大火的《陰陽師》想必是很多人沉迷的遊戲,其精美畫風和炫目特效一時間捉住了大眾的眼球。而很多人也因此開始對日本的超自然生物——妖怪、幽靈、神產生了興趣。然而,日本如今的妖怪文化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舶來品。

歌川國芳《The actors Ichikawa Kodanji IV as the ghost of Kozakura Tōgō...》,木版彩印,1851年

早在千百年前,中國的悠謬古籍《山海經》於奈良時期(710-794年)或更早傳入到日本。由此開始,便對其本土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本的妖怪文化逐漸與中國神話相融合,並呈現出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性。

村上隆《Japan Supernatural》,混合材料,2019年

村上隆《My arms and legs rot off and though my blood rushes forth, the tranquility of my heart shall be prized above all》,混合材料,2014年

避開多元的宗教體系及泛神論傳統不提,雖然日本被標榜為「八百萬神明之國」,但據統計,其所有妖怪中有70%都源自中國。但與我們的鬼神觀不同的是,在中國,鬼多半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存在;而在日本,鬼則是妖怪的一種。

月岡芳年《Snow: Onoe Baikō V as Iwakura Sōgen》,木版彩印,1890年

月岡芳年《Tadamori surprises the oil monk before the Gion Shrine》,木版彩印,1882年

譬如日本最為著名的妖怪骨女便是這樣。骨女,顧名思義就是骷髏模樣的女妖。她平日裡以極美的人皮裹身,穿著清涼艷麗,專門勾引風流成性、行為不端的男子。但在品性忠良的人看來,她們無非是一堆白骨與行屍走肉的相互依偎。

月岡芳年《四谷怪談》,木版彩印,1892年

月岡芳年《The dancing pot at Ninnaji temple》,木版彩印,1882年

骨女雖然有著極深的殺氣和怨念,但她卻只對那些生性涼薄的男人下手。這正是因為生前時,善良溫和的骨女一直被他人欺凌、蹂躪。被辱而亡的她死後將靈魂附於白骨,帶著仇恨重回人間。

現在看來,骨女的形象非常容易使我們聯想起《聊齋志異》中名聲赫赫的畫皮女鬼;或是《西遊記》中常住白虎嶺的白骨夫人。

麒麟形象配飾,象牙,19世紀

偽裝成跳舞女子的狐狸,木,19世紀

日本另一位知名女鬼即脖子可自由伸縮的轆轤首。在江戶時期,她的名聲最盛。據傳,轆轤首會在夜晚潛入民宅,像蛇一樣纏繞人的脖頸令其窒息而亡,然後用利齒將之咬碎吞噬。不過有一點卻與獨居的蛇不同,轆轤首通常都是集體行動,有著「分享食物」的美德。

歌川國芳《The courtesan Ohyaku and a ghost》,木版彩印,1866年

而有關中國長頸妖怪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晉代著名的奇譚異志《搜神記》。其中提到南方有一少數民族「落頭氏」,又稱「飛頭蠻」,便是這種妖怪的原形。

豐原周延《Jiraiya from the series Bamboo knots》,木版彩印,1894年

除了以上原本就有生命的鬼怪,日本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其實是那些由日常器物「進化」而來、半物半妖的付喪神。它們在百年間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積聚怨念或感受神佛的靈性,進而得到靈魂化作妖怪。

付喪神的「出生」一方面是對其泛神論傳統的回應,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對於自然和生命有著敬畏之心。此前由日本興起的「斷舍離」風潮便是最好的體現——人們要對即將丟掉的物品說一句抱歉,並感謝它這段時間對自己的照料與陪伴。

月岡芳年《'A sick tanuki』 and 'Tanuki as the Seven gods of good fortune…》,木版彩印,1843-1844年

其實,付喪神的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出口就是所謂的「成精」。在道教文化中,任何動物植物甚至無機物都有可能得到上天庇佑,化作人形或得到與人相當的智慧。

=========

妖怪締造者

歌川國貞《The Date rivalry and Okuni kabuki》(部分),木版彩印,1860-1863年

作為妖怪大國的日本當然有著數不勝數的超自然生物畫卷,若追溯至古代,最出彩的作品便出自室町與江戶。在這兩個時代中,畫師們用大和繪、浮世繪等傳統繪畫技法熟練地勾勒出了各式驚悚的「神奇動物」。

歌川芳艷《大江山酒吞童子》,混合材料,1858年

河鍋曉齋《Hell Courtesan》,木版彩印,約1885年

室町時代畫師土佐光信(Tosa Mitsunobu)被尊稱為日本畫妖的鼻祖。當時,中國正值元、明兩代,繼承前朝精華的水墨畫風格與技巧跨過重重山河,為正處於沒落階段的日本大和繪注入了新鮮血液。

靜湖《地獄太夫圖》

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百鬼夜行繪卷》,便以細膩流暢的線條生動地將流傳於民間市井的付喪神傳說記錄了下來。與此同時,正是因為作品出身鄉土,它自身攜帶著的世俗化傾向也為後期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留下了深遠影響。

土佐光信《百鬼夜行繪卷》(局部)

到了江戶時代,浮世繪成為了眾多畫家描繪鬼怪的表達方式。月岡芳年作為此階段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之一,被人贈予了「最後的浮世繪畫家」的雅號。並且他還因其極端血腥、讓人不忍直視的「無慘繪」系列,被人稱作「血染的芳年」。

月岡芳年《Mamoto no Yorimitsu preparing to kill the Earth spider from the series New forms to thirty-six ghosts』》,木版彩印,1892年

月岡芳年《茂林寺的文福茶釜》,木版彩印,1892年

而對於妖怪畫,月岡芳年依舊有著極大熱情,《新形三十六怪撰》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此系列畫作風格濃重艷麗,人物面部都採用了非常浮世繪的方法進行描繪。

不過此作品集最值得稱道的一點,還要數其如同被蟲啃食過的邊框。它既傳達出了作品懷舊、古典的感覺,又給人以「妖怪」般詭異的氛圍。此外,作品名中也透露著月岡芳年的「小心機」。據傳曾患有重度抑鬱症的他,特意將作品命名為「新形」——與日語「神經」同音,以註明自己的思想異於常人。

河鍋曉齋《Ancient tales of Aesop: vol 3, day no 132…》,木版彩印,1874年

河鍋曉齋《Civilisation and enlightenment from hell…》,木版彩印,1874年

同時期的另一位畫家河鍋曉齋(Kawanabe Kyosai)也是「畫鬼」能手。自七歲起,河鍋曉齋就被家人送入了浮世繪名師歌川國芳的門下。在那裡,他既得到了歌川派的啟蒙,又習得了狩野派的優點,並在此後長時間的學習中不斷借鑑東西方各流派的繪畫技巧,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曉齋流」浮世繪。

河鍋曉齋《妖怪學校》(部分)

其中,「嘲笑」、「諷刺」和「超自然」是河鍋曉齋繪畫的三大特色。在妖怪畫中,藝術家深受土佐光信影響,靈動鮮活的人物仿佛現場寫生般真實。其系列作品《妖怪學校》便是最好的例證。

月岡芳年《Moon of the lonely house》,木版彩印,1890年

而且近年來,這位被稱作「末代妖怪繪師」的志怪畫家也因其風格與現代漫畫不謀而合而備受大眾肯定。如今當我們再談起鄰國的超自然文化,它們雖然經歷了歲月千百年的「沖洗」,一再被人遺忘於腦後,但熱度卻依舊有增無減。

加之當下各類文化產品迭出,更加放大了其沉澱許久的精神內涵。其實,在那些醜陋面龐、血腥文字的後面,藏著的是日本人對於自然、人文和社會的深層思量。

正在展出

展覽:「日本超自然」主題作品展

時間:2019年11月2日-2020年3月8日

地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

[編輯、文/趙子琛]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_aooG8BUQOea5Owyx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