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仔粥」是著名的廣州美食,每到廣州珠江旁的美食街中,都能發現艇仔粥的影子,艇仔粥也被稱為廣州美食文化的主要代表。近代的廣州世界,艇仔粥在珠江畔漸漸成為一種「平民」餐食的特色,它不是昂貴的宴菜,卻是疍家漁民、廣州人民們讚不絕口的「佳肴」。那些在江上忙活一整天的疍民們到「粥船」邊坐下,等著艇仔粥盛上,粥里夾雜著地地道道常見的「漁味配菜」,他們邊吃邊和同伴談天說地,構成上世紀初,珠江灣畔上恬靜又令人嚮往的「平凡卻偉大」的畫卷。
「艇仔粥」最初是珠江人民的「早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已經有了不慢的城市生活節奏,簡便美味的艇仔粥,就得到了迅速的傳播。隨著它的風靡,許多人來到廣州,都必去一趟「西關」的「艇粥」檔口吃一口艇仔粥,因此,艇仔粥才變成了全天候的廣州美食。
「生滾新鮮」,這是對艇仔粥最好不過的形容。艇仔粥最早是針對「疍家」漁民的口味而設計的,相傳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一位西關「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在珠江畔的舟艇上,用諸多鮮味配上白粥製作而成。「生滾」指的是「粥」,粥這一主食,在廣東地區最為常見,也是廣東特色飲食的一個重要標籤,廣東人喜歡喝「熱粥」,沸騰著的粥,米和湯相處地最為融洽,吹一口,稍微涼了下來,吃的便是糯軟的口感。而「新鮮」,則是指「艇仔粥」的配菜,這些配菜並不是和粥一起煮的,而是在盛好了白粥後,才放在粥面上,以此攪拌,便成為艇仔粥。
那麼這些配菜便是「新鮮魚片」、「海蜇」、調鮮的「瑤柱」、北方傳來的「炸薄脆」、伴著鹽的「花生米」,在冬天,還會加上一些「薑絲」和「蔥花」,以此來驅寒。所以艇仔粥的鮮,是粥和配菜共同的「鮮」,沒有兩者混合後的「老味」,反而是趁著出爐的那一刻,結合的新香。疍家漁民世代捕魚,對「海味」和「鮮味」是極為看重,對比需要長時間烹飪的「魚粥」,簡便但又頗具特色的「艇仔粥」無疑更適合快節奏下的疍家漁民。坐在港口邊的檔上,大概三兩分鐘,粥就上來了,快速地吃完了粥,就出漁開始一天的忙碌。而隨著賣「艇仔粥」的店家增多,艇仔粥更是可以隨時吃到,早上天蒙蒙亮的時候,朝著炊煙升起的地方走去,晚上夜幕降臨的時候也可以。艇仔粥,貫穿了民國中後期,那些忙碌在「舊廣州城區」,以及「以漁為生」的人們。
、增多的「疍民」,節奏加快的廣州
疍民不僅僅是分布在廣州一帶,但經過近代「通商港口」的重要位置的打開,越來越多的疍家漁民來到廣州謀生計,他們以漁業為主,輔於「運輸」和「服務業」,形成「船商」的特色,為廣州繁榮的經濟添磚加瓦。而在1911年,清政府正式解散「南海與番禺」管理疍民的「河泊所」,那些被征為「水師」的疍民被釋放出勞動力。因此民國期間,廣州的「船商」貿易非常發達,快速的生活節奏,令簡便快速但又不失風味的「艇仔粥」成為了「城市快餐」的不二之選,而這樣風靡的美食,更因為商戶的越來越多也同樣快速傳播,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專屬於西關的「艇仔粥」文化。
、「白粥」文化的糅合
「白粥」是廣東地區的一種「特色」主食,米粥常常被煮得糯軟,冬天伴上薑絲,對疍民而言更有驅寒之效。早在「艇仔粥」出現之前,廣東地區的「及第粥」和「魚生粥」早已成為一種風味時尚,及第粥始於明代,而魚生粥更是伴著廣東「漁業」的出現便隨之存在了。艇仔粥比之前的兩種「名粥」都有著明顯的特點,那便是製作快速,但卻又同時有兩種粥的特色在其中,既有著「及第」粥的肉味和香糯,又有著魚生的滾燙和新鮮。這是白粥文化與近代廣州磨合的一種必然結果。
、南北口味的相遇
「艇仔粥」里有著「薄脆」的一種油炸物,而薄脆,則是北方的風味小吃,被稱為「北京西直門三貴」之一。「艇仔粥」之中加入薄脆,這意味著這種北方小吃隨著北方人的南下而風靡起來,成為廣東美食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除了薄脆之外,「油炸花生米」也同樣是北方傳來的特產,與廣東的「南乳花生米」有著截然不同的口味。因此,艇仔粥自身並不僅僅是有著「廣州」特色,它的出現,基於一種飲食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而廣州人民也利用受歡迎的「北方小吃」與「南方新鮮」結合在一起,成為「眾口皆宜」的粥美食。
艇仔粥在廣州西關出現後,並不局限於廣州當地發展,而是往東西方向擴散,由廣州為中心,一直延伸到廣西、海南,而往東,則是到了廣東的潮汕地區。這其中與「疍民」的分布規模有關,也與個別地區和廣州聯通的水路交通有關。
例如廣西「梧州」的艇仔粥,就是其當地的一種特色美食,雖然「梧州艇仔粥」也有著自己的故事和口味特色,但在名稱上和主要的食料上,還是來自於廣州西關的艇仔粥。除了廣西梧州之外,海南的文昌、香港,潮州,也同樣有著「艇仔粥」的身影。他們的艇仔粥,與廣州「艇仔粥」又有些細節上的不同,這是一種差異性的表現。例如廣西梧州的艇仔粥,則會加入叉燒和烤鴨等「燒臘料」,而海南的艇仔粥,會加上一些當地的椰子汁或者特製過的椰子肉,以此來加重艇仔粥的「甘甜味道」。他們既源於「西關艇仔粥」,但又與最初的艇仔粥不同,隨著風味的傳入,當地人迅速以「大眾口味」來改版艇仔粥,又不破壞艇仔粥「新鮮」的核心原則。
這種快速的傳播,其實是與漁民的飲食愛好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因為艇仔粥本身就是在船上點火熱爐而製作的,本身就是專屬於漁民的一種習慣的美食,加上關於魚的取材,對於漁民而言,他們能獲得最新鮮也更新鮮的魚肉,所以這種看似簡單的「粥」,才會風靡起來。無論是往西去,到廣西的北海地區,梧州地區,還是向東走,達到潮州的美食街,都能嘗到當地特色的「艇仔粥」,喝到不同的美食文化傳承。
「疍家」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種「以水」、「以漁」為生活方式的勞動人群。他們居住於水面上,以船為家,因此,他們大多數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區。疍家最初的由來,被認為是秦朝避難而下的群體,《惠州志》所記載:「秦始皇使尉屠睢,統五軍監祿鑿河道,殺西甌王,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而後他們「以舟楫為宅,捕魚為業」。因此,早期的百越漁民並沒有「疍家」之稱,但他們的生活勞作方式,的確是「疍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隨著後來的時代發展,北方經過數次大亂,越來越多人南下成為「漁民」,其中晉朝和唐朝都有之,最後他們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和香港島等地,這個過程之中,也有東南亞地區的漁民北上,與「疍家人」融為一體。那麼對於「艇仔粥」的傳播來說,這些分布的地區,也是艇仔粥主要存在的地區,因為「疍家人」之間聯繫是密切的,從貿易到親屬,他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關於血緣
因為在古代時期,疍民被中原統治者所限制,不允許上陸岸居住,也不允許和陸地居民有所聯姻,因此,疍家人的婚嫁都是在自己身邊的疍民中進行的,這讓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血緣網」,日後來往密切,這個是主要因素。
、關於貿易
南方地區的海上貿易在古代就非常發達,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疍民們就曾熱烈地參與其中。隨著世世代代海上貿易的進行,又到了近代「通商口岸」打開後的加深發展,民國時期,以廣州為輻射中心,不斷向周圍的疍家人民輸送新的「文化」和「商品」是一種趨勢。而艇仔粥,正是這樣的一件輸出品之一。
如今「艇仔粥」的搭配多樣,口味也同樣多樣化。廣州城從「老西關」走來,已經經歷過許多的發展和融合,現如今的「艇仔粥」也不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熱愛,更是由南到北,由中到外的美食代表。
走入如今的荔灣新區,那些嶄新的河岸在民國時代,曾停著一艘艘琳琅滿目的商船,他們叫賣著國外的商品,也有人驅散濃濃的炊煙,還有一排特殊的船,他們的「商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粥」字,不用詢問,這些「粥」船,大部分都有艇仔粥在其中。客人可以選擇在岸上坐,也可以上船坐下,點上一碗艇仔粥,在隔壁的「油炸鬼」小販那,買上兩根油條,在珠江愜意的搖晃中,喝下西關那些樸素的時代年華。
「艇仔粥」可以看作是廣州美食文化的一條紐帶,這座在民國曾繁榮無比的商業都市,他所承載的特色,是與艇仔粥融為一體的,與其相連接的,是進步的廣州和多元化的廣州,隨著漁民的減少,城市生活的更加豐富,「鮮」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極致味道,可不論如何,「艇仔粥」都終將是廣府飲食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對應著時代,對照著變遷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