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醫者2020》上線,是致敬也是治癒

2020-05-18     鯨看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醫者2020》上線,是致敬也是治癒

醫者是最常見慣生死之人,也往往是最處於矛盾和困頓中人。在整個疫情期間,身處一線的醫者更是在極度高壓下面臨生死安危做出艱難選擇,《醫者2020》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也是引發我們自己思考的治癒力量。

就像紀錄片的名稱一樣,這個樸素而低調的團隊兩年來一直在關注奮戰在一線的那些醫者。沒有修飾包裝、沒有煽情引導、沒有公關宣傳,幾乎「裸感」的記錄手法和影像語言讓《醫者》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感,醫者們的煙火味兒也成為這部紀錄片最難得的高光點。5月16日,《醫者》團隊打造的抗疫特別版《醫者2020》第一集《向·背》在BTV生活頻道開播,而在騰訊視頻也給出了顯耀的推薦。

《醫者2020》顯然延續了團隊的一貫風格,依然質樸認真、洞若觀火。也許是因為它的拍攝背景是全體國人共同經歷的「抗疫時期」,所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代入、被共情、被那些熟悉的陌生醫者所觸動。在後疫情時期,跟著他們淚目幾回,不僅僅是我們向醫者的一種致敬,也是對「人類傷痕」的一種治癒。

一、從始至終關注人,傾注全情表達人的力量、記錄人的歷史

「我也擔心,但忠孝不能兩全。」

這是湖北「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在講述自己連續兩個多月沒見過耄耋之年的老父親時發出的慨嘆。

「專家都覺得有問題,又想不出其它什麼好的辦法,當時就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很緊張,也會覺得很沮喪。他有那麼多時間給你,但你就是不能把病人拉回來。」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抗疫期間,他的愛人、同事相繼倒下住院,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篤定泰山的堅守崗位。他回首當時,平淡從容的說出了上面這句話。

「我說我要跟他們一起進病房,他們天天在裡面都是這樣防護的,沒有問題。」

花甲之年的院感專家李素英臨危受命奔赴武漢改造醫院。她面對鏡頭慢慢講述當時的一切,說到困難、說到自己身體不適都沒有遲疑,唯獨談及自己聽說馳援武漢的4萬多名醫者沒有一例感染時,哽咽流淚。

這是《醫者2020》第一集留給我們的印象。它的鏡頭始終聚焦在每個人的身上,用含蓄、克制、冷靜的敘述去還原每位醫者最真實的狀態,循序漸進地走進和挖掘隱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醫者2020》用了一種最平實的方式向所有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類而奮戰過的醫者致敬,他們是站在這個時代節點上的英雄,但英雄本就是普通人在面對危險、苦難和死亡時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芒。這種力量才是最動人的。

《醫者2020》歷時100天,連續走訪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雷神山醫院、江夏方艙醫院以及北京地壇醫院、佑安醫院、小湯山定點醫院等20家醫院,採訪了20位抗疫期間的典型醫者,從他們的第一視角出發,以醫者口述的方式表達這場「戰疫」中戰士們的真實心路,在接下來即將上線的《問·答》《生·死》《安·危》《呼·吸》4集中,我們將會陸續看到他們的身影。

二、在宏大與時效之外,用洞察和沉澱提問抉擇思考、傳播治癒力量

醫學題材本就是相當難啃的「硬骨頭」,而在疫情期間,抓取人、跟蹤人、挖掘人物深處的東西就顯得更加艱難。因此,相較於記錄大事件動態、強調做出第一時間的反應和呈現,《醫者2020》沒有著急,而是採取了後置追溯的操作手法。用團隊自己的話說:時效不是我們的優勢,洞察和沉澱才是。所以《醫者2020》也可以看成是對於「戰疫」過程的一種回顧,它力求記載人類活態而非其僵跡,透視一城一國而非一人一家,以此為史,以此為鑑。

疫情不是局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體現不同戰場的不同狀態,《醫者2020》並未將鏡頭局限於武漢,而是在武漢與北京兩個城市展開了追蹤記錄。這無疑增加了製作團隊的拍攝難度,在接受採訪時,製作團隊也坦言這樣的決定令整個製作過程變得異常複雜,特別是在武漢封城之後,團隊選擇通過航拍和細節捕捉交疊敘事的手法進行創作,凸顯小人物與大背景的交相呼應。正是這樣的堅持,才能為觀眾從醫理、思想、選擇等各個角度呈現兩座城市中醫者之間的那種關聯,真正體會山海同川、仁心相通的深沉情感。另外在這樣的記錄過程中,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城市鏡頭。

專業性也是《醫者2020》的一大看點。除了每位醫者的口述內容,紀錄片所呈現的人類病毒史、所記錄的抗疫重點環節、所呈現的關鍵動作與節點無不體現著團隊的專業性。據了解,該片的製作團隊有17年前記錄「非典」的傳承基因,而且近年來一直關注「醫者」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相關知識。但儘管如此,團隊還是在拍攝過程中扎紮實實地學習了五部大部頭的相關書籍,加深對傳染病學的了解,因為專業和互相理解,或許才是這部紀錄片最終可以收穫很多真實且稀缺的獨家內容。《醫者2020》最終呈現是225分鐘,但拍攝素材量卻有688個小時,也就是41280分鐘,180:1的片比也足以說明受訪者的信任和採訪者的功夫。

從結構上來看,《醫者2020》的主題也頗有深意。《向·背》《問·答》《生·死》《安·危》《呼·吸》,每一期標題都是明顯的反義詞組合。以首播的《向·背》為例,三位主人公,選擇了背對家人、面對眾生,背對安穩、面對使命,一路逆行。這其中隱藏著創作者運用結構的「功底」,主題和時間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編織出疫情發展的整體脈絡。

醫者是最常見慣生死之人,也往往是最處於矛盾和困頓中人。在整個疫情期間,身處一線的醫者更是在極度高壓下面臨生死安危做出艱難選擇,《醫者2020》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也是引發我們自己思考的治癒力量。

三、從《醫者》到《醫者2020》,這個作品讓我們更感受到一個民族精神實力的沉澱

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英雄,在危險、死亡、苦難來臨時,醫者的本我的狀態和無我的選擇,輔以最平實的方式去記錄,本身就特別打動人。從《醫者》到《醫者2020》,創作團隊在風格上保持了一致性,以看似平淡的敘事手法記錄了現實背後作為個體的真實反應和情感表達,有無奈也有期許,有痛感亦有溫度,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的存在與指引。真誠,或許是《醫者2020》在影像記錄過程中傳遞出的核心品質。

特別是,《醫者2020》首播後,不少網友表達了對這些醫者們的敬佩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開始了自我反思和社會關照,努力把生活過得更好,畢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讓大眾愈發明白生命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我們感激春天讓萬物生長,更感激你們讓春天煥發榮光。」「最偉大的人!向你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們,慶幸有你們,護我們一生平安。」「受任於疫虐之際,招必歸,戰必勝!」

一部好的紀錄片,無疑需要耐得住寂寞,用紮實的視聽語言作品去記錄和反映時代、承載普通人的生活,輸出正確價值導向。《醫者2020》顯然採取的是一種認真負責的創作態度,客觀記錄醫者的真實經歷和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大眾傳遞出一種正向的職業觀、積極的生命觀,引導觀眾思考,從而回歸理性。所以說,紀錄片創作一直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需要耐心、積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呼喚沉下來、與流俗相區別的精神作品,而這也是一個民族精神實力的重要體現。

實際上,疫情前後,北京和武漢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各種關切、疑問、誤解面前,怎麼去抓取,怎麼去呈現雙城的真相,中國的抗疫是如何地尊重個體生命的,最恰當的表達方式或許就是選取真實典型的人物,記錄真實的故事,這些本身最有說服力,《醫者2020》正是用準確聚焦的內容、切中要害的敘事風格,表現出更具真實感的人類命運整體感,讓中國的聲音有可能被更多地注意和傾聽。潛移默化地展現真誠勇敢的情懷、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450萬醫者,是支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線大軍。聚焦醫者,記錄他們身上的珍貴品質與人文特性是BTV生活頻道策劃創辦《醫者》欄目一直堅守的初心。兩年時間裡,這檔欄目推出了50餘部反映醫護的人物紀錄片,並傳播發行至全球84個國家和地區。在整個疫情過程中,《醫者2020》是《醫者》團隊對中國精神、中國奉獻的一種獨特詮釋,更是對所有的抗擊在疫情一線的逆行者們的一次集體致敬。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林夕 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OZmJnIBnkjnB-0z1e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