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東安沉香寺:地處湘江第一灣的靈聖佛地

2019-05-09     金牌主持陳瑜

【永州故事】東安沉香寺:地處湘江第一灣的靈聖佛地

陳瑜

時隔六年後,第二次前往東安淥埠頭,天陰雨,冒雨前行。從東安縣到淥埠頭四十分鐘的車程,一路風景迤邐。

到達目的地,下車臨湘江。暴雨過後的湘江水顯得有些渾濁,黃中泛綠,平靜的江面被雨霧籠罩,略顯一份神秘與蒼涼。雨洗過後山巒上的樹木,綠得徹底,綠得艷麗。湘水,唱著劉三姐的歌從桂北大地一路跳著唱著進入湖南,在這裡大氣磅礴的拐了她的第一個灣。

遠眺尖峰嶺,如同條石千仞矗立頂起的帳篷,長期經水沖刷的岩石特別光滑峻峭,傳說那就是兵書峽,懸崖絕壁上堆疊著四塊呈黑色長方形的石板,酷似四卷巨書;清朝道光年前《永州府志》記載:「崖石上有兵書,陡峭不得攀取。」

傳說此兵書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武隱居湘江時所著,著成後他只帶走一部,這即是流傳於世的《孫子兵法》,其餘五卷置於兵書峽石台上。到戰國時,孫武后人孫臏又取走一部,並加進自己的實踐體會,寫成《孫臏兵法》。東漢時諸葛亮征戰桂林、永州一帶,曾取出所餘四卷閱讀,因此受益,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介於諸葛亮為人清高,從不抄錄,到離開東安時,又將兵書歸還原處。清•道光《永州府志》載:「崖石上有兵書匣,峻峭不可攀躋。」明•解縉有詩讚曰:「百尺蒼崖吼石麟,兵書匣在楚江濱;人心只是推諸葛,木石無神自有神。」曾經有許多貪婪之人想據為已有都不能得逞。

繞過古村莊,一路新修的水泥路爬坡而上,一座高聳的門樓矗立,上書「沉香寺」,進入門樓,耳旁就是反覆的「南無阿彌陀佛」梵音縈繞。

「日有千客朝佛,夜有萬家燈火」的沉香庵,相傳懸崖邊有一高大沉香樹而得名。

沉香寺以前叫沉香庵,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有正殿3座,兩旁橫屋各4座。磚木結構,上蓋琉璃瓦。前殿為關聖帝君殿,內有關雲長、關平、周倉等燙金塑像;中進為大雄寶殿,有3尊太古佛像,兩側有18羅漢和24諸天菩薩;後殿是觀音殿,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造的飛鴿塔,橫層內設禪座和誦經堂,有彌勒佛和齊天大聖像。據說文革時,沉香庵房屋被毀,僅存飛鴿塔,有人妄圖用大量炸藥去炸,可是,炸藥的導火索連點兩次都沒能點燃,第三次點燃了,一聲巨響,十里可聞。然而,雄偉的飛鴿塔丁點無犯,巋然不動。有人便認為是觀音菩薩顯靈了。

庵前臨江懸崖處有一石像觀音,清道光五年(1835年)鏨成,神態慈祥。徐霞客曾慕名前來考察,將此景觀記入了《徐霞客遊記》。

文革時期「破四舊」廟宇拆除,關聖帝殿和大雄寶殿就灰飛湮滅。公元一九九九年夏,慧正法師住持初修此庵,得以香火維持,時至二O一二年秋天,在政府及各方賢德的大力護持下,沉香庵於原址重建,初具規模,同年十月十八日,湖南省永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覆,將沉香庵更名為「沉香寺」。

現在所見的廟宇都是新修復的,穿過關聖帝君殿和大雄寶殿,就進入緊貼石壁的觀音殿,觀音佛像穩坐塔底層,燻黑的牆體可見香火的旺盛,七八個尼姑、兩三個和尚來回穿行,口中念念有詞,殿內石壁上刻有「我心非石」四個大字,每字0.66米,陰刻,筆力沉穆雄渾,刻工細緻精巧,刀痕清晰。《詩經》中的《邶風•柏舟》說:「我心匪(通非)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一張蘆席,不能任人隨手捲起。做人處世,應看破、放下、捨得。要知百年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我心非鐵石心腸,我心乃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逢善必施,逢惡必救。據殿內尼姑介紹,石塔曾在文革期,「革命小將」前來搗毀,尼姑們捨身相救,只將塔砸開一個洞,將兩座觀音的頭顱毀壞,庵堂周圍石碑刻尚存9塊,字跡依稀可見。

寺前的懸崖上,現在全部修建成長城牆樣,順山勢逶迤而上,登牆願望,正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湘江第一彎盡收眼底,只見湘江似巨蟒穿行於群山間,滔滔江水自南向北奔涌而來,山巒起伏,綿延不絕,高居山頂,張手飛揚觸摸天,無不產生「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心壯志。

城牆邊一棵老樹依然存在,張伸著枯枝,偉岸立於石縫,根系鑽進了石頭,鑽出了渴望與耐力。覽物於此,心曠神怡,凈化靈魂,洗滌心神,其喜洋洋者矣。

穿行於香煙繚繞的佛殿,仿佛行進在時空隧道中,讓人有一種感悟歷史滄桑的凝重。江畔的古渡邊,一半繁茂一半枯枝的古樟向人們展示著它的枯與榮,也在訴說著古渡那輝煌無比的以往。遠處舊屋旁邊矗立的新樓,通向紫溪和縣城的水泥路上奔馳的各種車輛,又在展現著現代文明的進步還有喧囂。

沉香寺的修復是規範的,寺前的城牆更是一番點綴,徜徉於此,盡當謹言慎行,佛門聖地,絕莫亂動妄語,這裡真的很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OBnA2wBmyVoG_1ZML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