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少剛 | 奧運會、G20、94紅磡、樂夏,他都怎麼看?

2020-10-14     文娛頭版

原標題:專訪金少剛 | 奧運會、G20、94紅磡、樂夏,他都怎麼看?

音響行業「金剛鑽」的故事。

《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樂夏》)第二季大幕落下,HOT1重塑雕像的權利主唱華東在朋友圈感謝了一連串幕後人員,在提到聲音製作人金少剛帶領的聲音製作團隊時,他說「沒有你們,所有的聲音將化為烏有,所有的聆聽將失去意義」。

決賽夜的舞台上,華東就已經特地申請了30秒挨個「感謝」,第一個便提到「金老師」。

兩季節目以來,節目組、樂手們也不吝於甚至每隔一兩期就會cue他的名字。

入行40年,金少剛的履歷堪稱「傳奇」。

作為錄音師,他在錄音棚里為崔健、竇唯、張楚、許巍、周杰倫、王菲、那英等歌手錄製專輯;作為音響工程師,他參與掌控過數百場演唱會、文藝演出,其中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2016年G20峰會文藝演出、被搖滾樂迷奉為經典的「94紅磡」

在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與金少剛的對話開始前,有一段小插曲。

此前許多宣傳報道都稱金少剛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音響總工程師」,去年《樂夏》首期,馬東也曾如是「隆重」介紹。為此,經紀人再三提醒,「他不是『總』,『總』是外國團隊」。

「是他做的,他一定認這事兒;如果不是那個頭銜,他也一點不會誇大。」

金少剛在《樂夏》第二季錄製現場攝影/王鐵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金老師」的《樂夏》感觸

從音響總監到聲音製作人,今年,金少剛被賦予更多「權力」參與到作品創作及表演呈現方式的策划過程。

入行伊始,金少剛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國內樂隊。因此對於《樂夏》,金少剛有著格外濃厚的情感連接。經過第一季的試驗,金少剛團隊在原有基礎上再試新,包括進一步進行聲學改造、每場表演的形式安排等。

整季節目下來,金少剛對當下年輕樂隊展現的活力與技術給予許多讚許。採訪過程中,他透露了一段超級樂迷大張偉在後台與自己的對話,大張偉說,「金老師,我覺得你對這個節目付出了真情」,而他自己也說「享受這個節目」,大眾對節目的評價,讓他「非常滿足」。

文娛頭版:《樂夏2》的身份是聲音製作人,工作內容相比去年有哪些不同?

金少剛:去年只是完成音響部門該做的事情,音樂方面儘量配合樂隊把演出呈現好;今年是一起創作,提升聲音呈現,團隊也進一步做了一些聲學改造的工作。

舉個例子,總決賽這場,重塑的黃錦沒有打一套真正的架子鼓,而是挎著一個小軍鼓,在音樂一半的時候,黃錦站在舞台後區的正中間,開始敲打小軍鼓,之後他從舞台遠端一直走到舞台最前沿。除了樂隊表演的形式、音色的安排以外,我把畫面和聲音做一個有機的結合,由遠至近,由小變大。

文娛頭版:深度參與到樂隊的創作當中,工作量是否翻倍?

金少剛:我們的工作並沒有翻倍,但後期混音李軍老師的工作量是翻倍的。因為今年的樂隊對混音有更多要求,包括他們的編曲都比去年複雜得多,去年樂隊的編曲沒那麼複雜,整體比較直接。

文娛頭版:怎麼看待年輕樂隊的變化?

金少剛:這是時代進步的結果。隨著科技發展,新的音色可能更被年輕人接受,他們想駕馭新的器材來表達現在的想法。我不排斥,但確實比去年操心得多,有時候樂隊排練隨意一擰覺得音色好聽,到錄製時音色完全不一樣了,那就沒法掌控,我最怕這個。

文娛頭版:比如哪些樂隊會不可控?

金少剛:很多,我也理解,畢竟做音樂不是在完成教科書。它有即興、有現場感,否則都去錄音室不就完了嗎?我指的是在儘可能表演情緒化的情況下,還是要完成事先敲定的部分,不然樂隊內部的平衡出現問題,就會對表演帶來影響。

文娛頭版:第二季有特別欣賞的樂隊嗎?

金少剛:我比較欣賞的也是大家挺關注的樂隊,這主要是指技術方面。從職業角度看,比如重塑,他們從始至終都非常穩定,排練和呈現是一樣的,這跟他們年齡閱歷有關,不管現場氣氛如何,他們始終能把控自己。

mandarin的三個年輕孩子非常好,非常職業,技術也非常高超,是讓我刮目相看的年輕樂隊。

超級斬是整季節目第一支排練的樂隊,他們的陽光、活力讓我一下「醒」了,而且他們的活力和個人技術有機結合,貝斯手元帥的舞台動作量非常大,但他的貝斯非常準確,並沒有因為舞台活力影響聲音呈現。

文娛頭版:超級樂迷張亞東也格外關注年輕一代樂手技術方面的問題,怎麼看待他的觀點?

金少剛:亞東是個與時俱進的人,我們倆這一點可能挺相似的——永遠在學習一些新的理論、新的技術。今年音響這一塊,我們就吸取了很多現在最新的技術。

我今年也跟mandarin學到了一些新的調試音色的方法,這都是相互學習的過程。還有Carsick Cars,他們對聲音也在探索、創新,他們的貝斯很特別,其作用不是低音樂器,而是中音樂器,這無形中也給我上了一課,現在的樂隊個性化更強了。

文娛頭版:兩季節目,看到國內樂隊的變化,有沒有特別驚訝?

金少剛:兩個方面,音色來說,我不驚訝,因為我也在不停地聽一些新的作品。但在現場,年輕人的技術、表現力是讓我驚訝的。超級斬的元帥又蹦又跳、又彈又唱,最後完成得這麼好;mandarin的三個年輕人,他們有很多新理念,不是簡單的音樂學院畢業的概念。

文娛頭版:《樂夏》跟音響工作有著怎樣的密切關係?

金少剛:肯定是密不可分的,米未之所以找到我,就是他們認為這個節目,聲音是著重展現的部分。

我覺得《樂夏》做了一件特別好的事——讓年輕人甚至說孩童們都喜歡樂器。這就要從小培養,你要是學過樂器,耳朵里就會有一個固定音高的概念;演出的時候可以跟調音師說「把吉他調得暖一點或厚一點」,甚至更專業的話,能直接跟他說頻率。可要是沒受過訓練,你拿什麼跟人要求?

那些「傳奇」故事

80年代,金少剛是國內最早一批在體育館這樣大型場地內為文藝演出進行擴聲嘗試的探索者。在現場live方面,從聽不到到聽到,再到能調動觀眾氛圍「嗨」起來,他的職業生涯貫穿其中。

有不少廣電人評價,金少剛對於電視音頻的質量提升做出了貢獻。在他自己看來,《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數檔電視音樂類節目,他自身的作用是讓「電視人意識到音頻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金少剛在音響師行業所取得的成就,其實幾個詞便能略知一二:94紅磡、08奧運、G20。

作為「國字號」調音師,歷經這幾場演出經歷後,金少剛在採訪中除了提到當初調音遇到的情形外,並沒有太多的引以為傲,更多表達的是從中學到的經驗。

文娛頭版: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體育館這樣的現場live演出?

金少剛:相對來說,全中國做體育館演出,我也算是一個開拓者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舉辦的「世界百名歌星演唱會」「西北風」等等。

文娛頭版:從事音響工作40年來,有哪些影響比較大的里程碑事件?比如說94紅磡、08奧運、G20。

金少剛:那很多。其實我對每一場演出都賦予全心,我就回答剛才提的這三件事吧。

首先,1994年去香港紅磡,香港能接收到很多國際上的信息,那時的感觸是:原來人家的技術已經比我們先進那麼多,用的設備不一樣,工作方式、工作流程非常科學,這讓我學到了理念層面的東西。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學到了大型體育活動直播擴聲的理念。奧運會整個直播是國外一個專門做大型體育賽事直播的團隊在負責,我們作為技術部門進行服務。現場擴聲是我做的,直播擴聲是國外的技術團隊來做。從中我學習了一些國外很好的先進技術,這個很重要。

2016年杭州G20峰會演出,這是我們團隊入行以來負責過的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演出是在戶外的水岸上進行,現場所有的表演都是真拉真唱真演。水岸上的濕度非常大,對整個拾音具有很大的考驗性,特別是電容話筒很容易損壞,音質會變;另外,演出的交響樂團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演,更可怕的是在切換場的過程中也要出聲,那就代表聲音一直會變。

文娛頭版:做《中國好聲音》等音樂類節目的經歷,讓很多人評價您對電視音頻的質量提升做出了貢獻。

金少剛:以我的經歷來說,現場live從聽不見到聽見,這是一次飛躍。當時我們的設備器材質量不好,那就代表一個現場演出,很多觀眾有可能基本聽不清楚在唱什麼,後來通過不斷進步,我們可以讓現場觀眾都能聽清楚了。

到了90年代,比如崔健做全國巡演的時候,從聽清楚了到能感受現場震撼力,又是一次飛躍。

從震撼力開始,在2012年開始做電視節目時,比如《中國好聲音》,我們把現場做live的器材拿到攝影棚錄節目,讓人能體會到聲音的魅力,這又是一次進步。

圖片來源:搜狐娛樂

如果說我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可能就是讓各個電視台開始重視搞音頻的人,聲音能感動觀眾,觀眾也會用反應給舞台上的演出者反饋。

尋找聲音的「真理」

音響師,涉及多門學科,是極其講究技術的工種;但同時,音響師與聲音的緊密結合,某種程度上又是需要很高藝術鑑賞能力的職業。

在技術與藝術之間,金少剛用40年的從業經驗不斷摸索,在他看來,「積累」是一個音響師成長的關鍵。

為此,他從現場live走進錄音棚,尋找聲音的平衡和「什麼是好聽的」;而後,他又從錄音棚走到現場live,不斷探索著適合華語音樂的「調音方法論」。

金少剛在《樂夏》第二季錄製現場攝影/王鐵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金少剛說,如今他在團隊中的一個作用,是繼續去探索聲音的更多未知和可能性。

匠心依舊在,在華語音樂背後,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幕後功臣。

文娛頭版:入行契機是什麼?

金少剛:我生在文藝團體,長在文藝團體,最後去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接我父親的班。當時陳奇楠老師(編者註: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音響師)回到北京考入文工團,有幸在他的指導下,我開始學習這門技術。

我從小就喜歡拆東西,拆完還能裝回來。現在也是這樣,器材壞了,我能修的絕對不找別人修,動手能力很強。

文娛頭版:那時對職業未來有過規劃嗎?

金少剛:那個時候沒有所謂的規劃,但我這個人不服輸——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我一直秉持的。

我到現在也是一早起來一直忙活到夜裡,出一點問題都自己去解決。為什麼?這就是積累,對於音響師來說,積累是很重要的環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娛頭版:自己學過樂器嗎?

金少剛:學過民樂。電聲樂器里我最喜歡打擊樂,這是我們花費時間和占用通道最多的一件樂器,哪件樂器能像一套鼓要放置13個話筒拾音呢?

文娛頭版:職業經歷從live進到錄音室再到live,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金少剛:我在80年代入行,那個時候記載聲音的平台沒有這麼發達。現場live的表演形式是一次性的藝術,我們不可能在現場把控性地完成整個樂隊聲音的平衡和音色的修正。

從現場到錄音室有些奔著「尋求革命的真理」。這個真理指聲音的平衡,每件樂器都是經過許多人研製、研發、演奏才得到的平衡。簡單來說,就是在錄音室研究樂器怎樣搭配、怎樣調試,出來的才是好聽的聲音。

我現在在我們團隊起到的作用,一個是「定海神針」,一個就是用40年的調音經驗持續探索現階段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娛頭版:和崔健老師的合作經歷,就出現過他說的「要怎樣的聲音」,這段經歷對音響工作生涯是否有影響?

金少剛:其實今天又提到崔健,我一定要代表國內的音響師們,對他為中國音響界的技術提升表示感謝。崔健起到了領路人的作用,我們那時候哪知道電吉他應該出什麼聲音,就沒有系統性的聲學概念。

現在的年輕人獲取資訊很便捷,我們在80年代連文字描述都找不到,但也正是當年的困難環境鍛鍊了我們這批人。

文娛頭版:音響師是更看著藝術還是技術?

金少剛:這句話兩說,一個叫匠人,一個叫藝術家。

音響師要面對很多學科,與樂隊合作是一次二度創作的過程,聲音反饋到大腦里要用什麼手段,這個需要藝術性升華。

同時,音響師必備的是技術,要做到普遍意義上的「好」,藝術鑑賞能力是絕對不能缺少的,而且我覺得更好的應該是偏重於藝術。人最笨的器官就是耳朵,操作的雖然是冷冰冰的機器,但機器發出的聲音能不能感動別人,這需要功力。

對於我來說,可能目前階段更傾向於藝術。但對於年輕人,我覺得需要先把技術搞好,搞技術的前提是首先要把人做好,這是我對自己團隊的要求,你技術再好,人品不行,調不出好聲音。

-END-

輪值主編:彤童

作者:葉晨瑋

編輯:宵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CK8JnUBd8y1i3sJDy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