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印象中,與「大航海時代」無緣的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蒙古人種),天生缺乏冒險精神。相對於歐洲人(高加索人種)在近現代的種種壯舉,亞洲人對於填充世界地圖似乎沒有多少貢獻,不管是發現澳大利亞、征服南極點、還是開闢西北航道,敢於邁向未知世界的冒險家都是歐洲人。
鄭和寶船的模型
然而,從人類的遷徙歷史看,亞洲人並非沒有探險精神,從走出東非大裂谷開始算起,因為亞洲人的開拓進取精神,不僅讓人類的足跡踏上了北極圈,還定居到了南北美大陸,最足以證明亞洲人具有冒險精神的就是太平洋文明,從發明雙體獨木舟開始,亞洲人用5000年時間完成了對太平洋的探索。事實證明,亞洲人是天生的冒險家。
無法抑制的探索衝動
人類的學名是智人(Homo sapiens),即「有智慧的人」,所謂的「智慧」,就是有目的性,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想去哪裡。如果將人類的起源追溯至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那麼從南方古猿直起脊背,用雙足走路起,人類就有了「探索」遠方的想法。
智人與直立人的對比
人類祖先的發源地在東非大裂谷一帶,那裡是熱帶草原氣候,單調的生活環境使早期人類萌生了「探險」的渴望。大約180萬年前,智人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離開非洲,小心翼翼地朝著歐亞大陸前進,雖然這些最早的探險家最終失敗了,但對探索的執著,又促使後來的人類再次出發。
智人遷徙圖
大約10萬年前,當今人類的祖先抵達約旦河大裂谷,在這個短暫的「根據地」生活了不久後,人類中的兩支分道揚鑣了,一支走向歐洲和中亞草原,他們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高加索人種,另一支穿過中亞,繼續走向南亞,他們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蒙古人種。在大約6萬年前,蒙古人種抵達東南亞大陸,之後又分海洋陸地兩路,繼續擴張。
東亞地區的三次遠征
6萬年前,末次冰期(Würm glaciation)開始不久,東南亞島嶼與澳大利亞地區的地貌與現在截然不同。當時由於海平面下降,島嶼和陸地比現在更多,比如現今的印度尼西亞堪稱「千島之國」,但在當時卻是一塊巨大的巽他古陸(Sundaland),彼時的紐幾內亞與澳大利亞還是一個整體,被稱為莎湖陸架(Sahul Shelf)。
整個東南亞在當時堪稱另一個非洲,大塊的陸地產生了熱帶草原氣候,對於源自東非熱帶草原氣候的蒙古人種而言,這裡就像另一個「故鄉」,於是,這些亞洲先民在短期之內便橫越巽他古陸,快速地在各地開枝散葉。大約4萬至6萬年前,由於海洋捲土重來,巽他古陸逐漸沉入水中,亞洲人藉助木筏,在各個島嶼之間穿梭,這些人留在島嶼上,開始了新生活。這是亞洲人在陸上的第1次遠征。
東亞人
除了定居東南亞大陸,另一支蒙古人種選擇穿越大陸,一直朝北,前往歐亞大陸北部,一直挺進到北極圈內。這一支遷徙的人類更具有冒險家精神,因為向北方移動,順著經線前進,遠比順著緯線東西移動困難。順著經線向北移動,要克服越來越冷的氣候,想活下去,必須給身體充分適應寒冷的時間。但是客觀環境並不友好,這支人類北上時,正好是末次冰期最寒冷的時刻,他們只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經過數次失敗,這些人最終適應了寒冷,在1萬數千年前的冰河時代末期,這群人抵達了北冰洋沿岸,他們就是因紐特人和北西伯利亞原住民的祖先。這是亞洲人在陸上的第2次遠征。
因紐特人
早期亞洲人勇於走出舒適區,衝擊寒冷,他們不僅選擇一路向北,還有一支向東北前進,在歐洲大陸的最東端,他們發現了一條狹長的通道,這就是白令海峽,當時叫白令陸橋。因為海平面較低,白令陸橋露出地面,形成一條直通美洲的通道,但這條通道存在時間很短,大約1萬3千年前,在海水淹沒陸橋的最後一刻。早期亞洲人扶老攜幼,越過了這座「臨時」大橋,這些邁上陌生地域的人類,從此成了美洲人。
北美洲印第安人
天生具有的冒險家氣質,讓這群亞洲人火速前進,僅僅用了一千年時間,就將足跡踏遍了南北美洲,從白令海峽一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在14000千米長的新土地上,印滿了來自「舊世界」的腳印。
在美洲的南下活動,雖然也是順著經線移動,但畢竟這群早期亞洲人已在東亞北上期間適應了寒冷,向南移動越來越暖和,沒有對他們構成任何挑戰,另外,進入全新世(Holocene)後,全球氣候都在變暖,他們完全沒有了探險的後顧之憂。這是亞洲人在陸上的第3次遠征。
南美洲印第安人
太平洋上的史詩遠征
自從走出非洲,蒙古人種啟動了3次遠征,大約於5萬年前抵達東南亞,約於1萬數千年前抵達北亞,約1萬年前抵達南美洲最南端,3次遠徵結束後,廣袤的陸地已經被征服了,人們在這些地方安居樂業,發展文明,然而面對茫茫的海洋,一些天生的冒險家按捺不住心中的「野性」,希望在未知的大洋上發現更多的秘密,於是,蒙古人種對太平洋的史詩遠征開始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遠征大洋,必須要有合適的船隻。在這個時候,聰明的早期亞洲人革新了造船技術,一種適應大海航行的雙體獨木舟於問世了。這種雙船帆船依靠風力前進,由兩艘獨木舟並排組成,船體之間以甲板聯結,桅杆上掛著蟹鉗形的四角帆。1769年,航行至塔希提的英國航海家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就曾操縱過雙體獨木舟,他在航海日誌中對雙體獨木舟讚不絕口,稱雙體獨木舟有兩個特點,其一,風帆分單帆及復帆,能夠應付不同的海況;其二,即使不配備舷外支架也能穩定航行,足以輔助人類遠航。
印度尼西亞古代浮雕上帶支架的遠航船
庫克船長並沒有誇大其詞,這種雙體獨木舟自從6千年前出現雛形,一直流行到公元11世紀左右,它擁有令人驚訝的可靠性和遠航能力。一般來說,大型雙體獨木舟全長約30米,可運載20多噸物資,或者30名乘客及糧食、飲用水,並航行一個月。正是憑藉雙體獨木舟,亞洲人將太平洋變成了廣闊的家園。
征服太平洋的冒險家,也是蒙古人種,他們被稱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群體,他們的發源地為中國台灣地區,後來生活在中國南方至菲律賓一帶。大約6000年前,地球轉入溫暖期,南島語系群體先到達菲律賓,然後借著獨木舟渡海,逐漸向太平洋西南部移動。
夏威夷支架船
在菲律賓的這段時間,他們發展了雙體獨木舟技術,尤其是在米沙鄢海(Visayan Sea)的生活,使造船技術有了快速提升。因為米沙鄢海有很多島嶼,人們往來溝通,必須藉助獨木舟,生活的需要促使人類發明了三角帆,之後又為獨木舟裝上了舷外支架(outrigger)以提升穩定性,此後,獨木舟技術一直在不斷更新。
大約3600年前,在紐幾內亞附近的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一支南島語系群體掌握了雙體獨木舟技術,他們開始了征服太平洋的最後衝刺。這支祖先來自亞洲的蒙古人種,被稱為拉皮塔人(Lapita)。
拉皮塔人(Lapita)
拉皮塔人具有極強的探索慾望,就像自己的祖先離開故鄉亞洲大陸一樣,他們迫不及待地離開了俾斯麥群島,大約3500年前,拉皮塔人航行至湯加(Tonga)群島和薩摩亞(Samoa)群島;大約2500年前,拉皮塔人的後代——玻里尼西亞人航行至社會群島(Society Islands),即塔希提(Tahiti);大約1700年前,玻里尼西亞人航行至夏威夷;大約1500年前,他們又航行至太平洋東南部邊緣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大約1000年前,南島人發現了紐西蘭,由於太平洋再沒有「無主之地」,他們結束了自己的冒險。
南島語系分布圖
400年後,當鄭和艦隊第七次返回中國的時候,蒙古人種的「世界冒險」告一段落。在各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動機的推動下,歐洲人,也就是高加索人種開始了他們的「世界遠征」,「大航海時代」開始了。
被誤解的冒險家精神
雖然錯過了最近一次的「大航海時代」,但並不代表亞洲人保守、過於謹慎,或缺少冒險精神。從歷史上看,蒙古人種天生就是冒險家,從離開「原始故鄉」東非大裂谷開始,他們就開始了馬不停蹄地冒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由於蒙古人種的冒險精神,人類才能踏足東亞、南亞、東南亞、太平洋和南北美洲,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絢爛多彩的文明。每種文明都有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慾望,但在瀟洒地駛向遠方之前,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內外製約條件。
當15世紀的歐洲人揚帆起航時,離南島語系群體發現紐西蘭也就過去400多年;當1492年哥倫布踏上加勒比群島土地的時候,距離鄭和船隊結束第七次下西洋也就過去了59年。所以,以往亞洲人被誤解為缺乏進取精神,被蔑視沒有冒險家的雄心,這種譏笑完全是一種無知的偏見,通過了解亞洲人在陸地上的3次遠征,以及1次海洋遠征,我們可以說,亞洲人是天生的冒險家,即使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也沒有關係,骨子裡的冒險精神,會促使亞洲人繼續探索未知的世界。
參考資料:
《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吳春明
《南島語分類研究》吳安其
《體質人類學》朱泓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