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 | 傳承歷史文脈 古風賦新韻 激發文旅活力 西安正芳華

2020-02-17     大西安

2015年2月來陝視察時,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為陝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根本路徑。五年來,西安深入學習貫徹來陝視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幹,紮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奮力追趕超越,尤其是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文化事業不斷繁榮興盛,文旅融合和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古城西安正以文旅之都、時尚之都、演藝之都、梨園之都的嶄新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旅之都

發揮城市IP優勢

推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不倒翁小姐姐」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2019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身著唐裝的「小姐姐」身形優美、舞姿翩躚,最是那一伸手的溫柔,打動了無數遊客。不少遊客排隊一個多小時,甚至從外地趕來,只為和她來一次「神仙牽手」。而與「不倒翁小姐姐」相關的話題也成為各大社交平台的熱門。其實,在「不倒翁小姐姐」之前,大唐不夜城已經進行過「石頭哥」「懸浮兵馬俑」等行為表演藝術。古風古味的唐風元素,創意十足的行為藝術,讓這些表演在網絡上收穫著超高人氣,在現實中吸引著大量遊客,大唐不夜城的名號也越來越響。事實上,「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紅,也標誌著我市探索文旅融合之道,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大唐不夜城就是西安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打造的旅遊休閒景區,既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帶火了「夜間經濟」,旅遊和文化的融合,讓旅遊不再只是「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成為一場深度的文化體驗。這符合當下人們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也適應了消費升級的蓬勃勢頭。

大唐不夜城(資料圖片)

2019年12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大會,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圍繞保護、發掘和用好西安的自然山水、歷史遺存和富集的文化資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全面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大會發布了西安市關於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實施意見」圍繞夯實文化根基、突出規劃引領、加快資源轉化、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發展環境、創新營銷模式6個方面明確了27項重點任務;「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從擦亮歷史文化金字招牌、提升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規模層次、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提升文化旅遊內涵品質、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完善文化基礎設施6個方面制定了22條落實措施,並同步出台了12條支持政策。

演藝之都

紮根生活紮根人民

展現偉大時代發展歷程

話劇《柳青》演出現場

2019年6月2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上海大劇院舉行,同時,第十六屆文華獎獲獎名單揭曉,其中,西安本土話劇《柳青》獲得文華大獎。這是繼話劇《麻醉師》後,由西安演藝集團西安話劇院出品的話劇再次獲得該項殊榮。中國藝術節是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文華大獎是專業舞台藝術的最高獎項。從《麻醉師》到《柳青》,近年來,西安演藝集團西安話劇院的藝術家們堅持與時代同步,堅持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始終將紮根生活、紮根人民作為創作方向和基本準則,踐行創作使命。所以才有了《麻醉師》和《柳青》的兩度獲獎,也有了兩部劇全國巡演時,無數人感動落淚,場場爆滿的情景。

話劇《麻醉師》和《柳青》先後摘獲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西安演藝集團西安話劇院也讓整個業界刮目相看。但話劇院主創人員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很快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話劇《長安第二碗》的創作中。《長安第二碗》由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編劇,是他致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土地——西安的作品,話劇呈現了原汁原味的西安本土風情,整部劇以一家開葫蘆頭泡饃的「老西安」家庭的成長史,來反映時代與社會的變化。首演後,該劇收穫了觀眾的熱烈掌聲,被認為這是西安話劇舞台上的又一重要收穫。

時尚之都

古今交融碰撞潮流

發掘文化基因時尚密碼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時尚魅力,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外灘、廣州的粵菜、杭州的電商、成都的火鍋……時尚表現與文化傳承,在不經意間就將一座城市的基因定格。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已成為一個兼具多樣性、多元化的城市。近年來擁有了各種頗具時尚色彩的美譽:「博物館之城」「音樂之城」「書香之城」「抖音之城」,古今交融、青春洋溢。而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給西安界定的「世界旅遊時尚之都」,連續舉辦的多個時尚周,也向世界宣告了西安這座文明古城打造「時尚之都」的信心。

2019年11月2日,一場時尚大秀點亮古城。

西安籍享譽國際的知名時尚設計師範燕燕說,西安要打造時尚之都,具有天然的優勢,因為西安具有文化底蘊,任何沒有文化底蘊的時尚都是沒有靈魂的。「我們缺乏的就是對我們文化的深度認知和骨子裡的自信,只有有足夠的認知和自信的時候,才能以國際化的形式進行表達,包括色彩的,表現形式的。我在西安生活了十餘年,從事與時尚相關的品牌和行業。近年來,西安時尚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對審美的認知,對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

梨園之都

秦腔劇作推陳出新

古老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秦腔,是陝西人的精神寄託,是秦人心底最深的吶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這種古老的劇種也面臨著與現代社會的脫節。西安的易俗社,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秦腔劇社,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五年來,西安易俗社推陳出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用一批精品力作,讓古老的秦腔煥發了勃勃生機。

易俗社現任社長是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惠敏莉,她本人業務精湛,同時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古老的劇社帶來了全新的面貌。惠敏莉向記者介紹:「2014年1月7日,文化部命名易俗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這是對百年劇社的肯定與保護,給了我們極大的精神鼓舞,但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怎樣傳承保護?從哪裡著手?經過反覆思考,認真研究,達成共識,我們選擇從劇目傳承開始。鑒於《雙錦衣(上下本)》,思想性、藝術性都有較好的影響和價值,且屬大家之作,魯迅點贊,行當齊全,文武兼備,易俗社幾代人什麼時候上演都是十分火爆,因此我們決定復排該劇。我們邀請老藝術家出山,組成傳承組,加工提煉劇本、傳戲教人、以師帶生、以人傳戲,一人多角,堅持『老瓶裝新酒,移步不換形』的原則。2015年,經過緊張排練,上演後受到戲迷熱捧,專家認可,後走進清華大學等地演出,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秦腔《三滴血》劇照 (資料圖片)

惠敏莉介紹,繼《雙錦衣》成功演出後,易俗社又復排、精排了《三滴血》《軟玉屏(上下本)》《奪錦樓》《翰墨緣》《貂蟬》等50餘本(折)劇目,相繼取得了成功後,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惠敏莉告訴記者,在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之際,經過多年思考探究,該社以易俗社建社到解放初的40年為背景,舉全社之力創排的大型秦腔現代戲《易俗社》,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深沉的時代緬懷、精湛的藝術表達彰顯了百年易俗社的精神與靈魂,使社會各界在觀賞秦腔藝術的同時,對百年易俗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2018年,在經典秦腔劇目《三滴血》上演百年之際,易俗社又舉行了《三滴血》的全國巡演,並在京召開了《三滴血》的藝術和學術研討會,給秦腔這一民族瑰寶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資料。2019年,易俗社與上海電影集團合作,經過精心籌備,拍攝了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2020年初,易俗社將根據紅色經典題材《黨的女兒》創排出秦腔版《黨的女兒》。惠敏莉說:「秦腔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西安的一張文化名片,百年的易俗社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多出精品佳作,積極傳播戲曲文化,共同做亮西安『梨園之都』品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8u-UXAB3uTiws8KYr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