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杞遺蹟——金杞五狀元傳佳話

2019-08-21     名相伊尹

1.三賢祠。在杞縣城西南25千米圉鎮西北隅。三賢即董宣、蔡邕、江統,皆祖籍圉城(今圉鎮前城、後城村)。或以剛直聞名,或以文學著稱,或以事功名世,世人譽為"三賢"。

江統,字應元,西晉圉縣(今杞縣圉鎮)人。生於仕宦之家,靜默有遠志,成年後繼承其父江祚之爵位,任山陰縣令。曾作《徙戎論》上奏,帝未採用。後任太子洗馬、齊王參軍、廷尉正、左長史、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等職。永嘉四年(310年)避亂成皋,不久病逝。

明弘治九年(1496年),舉人李琚在圉鎮西門街伯喈巷西首,建三賢祠祀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舉董剛中等人將祠改建在聖廟西側,坐西向東。祠為3間,刻三主位,以世代先後為序,額其門稱"三賢祠",遺址尚存。

2.五狀元祠。位於縣城黌學院內東北側(今金城大道中段路北),祀杞縣宋准、宋庠、宋祁、孫賢、劉理順5位狀元。始建無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縣徐如源捐俸重修,移建於文昌奎宿閣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縣周璣重新建造。

宋准(938~989),字子平,北宋開封雍丘人。宋太祖開寶年間,翰林學士李昉為考試官。李昉將宋准錄取為甲科,貢士徐士廉擊登聞鼓,狀告李防用情,取捨不當。太祖大怒,召准於便殿複試。見宋准身材魁偉,神情豐茂,答辯敏捷,學識出眾,遂復欽定宋准為甲科第一(狀元),並任命他為秘書省秘書郎、直史館。此後,省試之後再加殿試,成為制度,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為宋朝殿試產生的第一位狀元。後歷任南平軍長官、著作郎、梓州通判、左拾遺、河北轉運使、大理寺判官、金部郎中等職。宋太宗端拱二年,宋准病逝,年51歲。帝賜錢百萬恤其家。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宋郊,北宋人。祖籍豐邑,其祖宋駢,字廷臻,遷雍丘,遂為邑人。天聖二年(1024年),舉進士第一(即狀元)。歷任太子中允、直史館、同修起居注、右諫議大大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知河南府、兵部尚書、充樞密使,封莒國公,後改為鄭國公。卒,贈太尉兼侍中,諡元獻。仁宗皇帝為其篆碑額"忠歸德范之碑"。詩多穠麗之作,著有《國語補音》3卷,《紀年通譜》12卷,《尊號錄》1卷,《別集》40卷。

宋祁(998~1061),庠之弟,字子京,與兄庠同舉進士,禮部奏報祁第一(狀元),宋庠第三。章獻太后認為弟不可先兄,乃定庠第一,祁第十。此科祁實考為狀元,庠為恩賜狀元。人稱二狀元。祁歷任太常博士、工部員外郎、同修起居注、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左諫議大夫,曾知毫州、杭州,任翰林院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三司使,龍圖閣學士知鄭州。祁等撰《唐書》成,遷左丞,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學士之長)。卒贈尚書,諡景文。詩詞語言工麗,因著《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曾與歐陽修同撰《新唐書》150卷、《宋景文集》100卷、《大樂圖》1卷、《摘粹》1卷、《明堂通儀》3卷及《籍田志》、《集韻》等。

孫賢(?~1478),字舜9即,明代杞縣傅屯(今蘇木鄉傅屯)人,家世失考,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左中允(太子宮中官,明代為正六品),憲宗即位,遷太常寺少卿、正卿,兼翰林學士等官。曾預修《寰宇通志》《英宗實錄》。上疏請早定皇子,憲宗允之。之後請求退休。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病逝,贈禮部左侍郎,憲宗遣使致祭賜葬,諡號襄敏。著有《鳴盛集》2卷。孫賢死後,縣人將其祭祀於鄉賢詞,後又祭祀於五狀元祠,位列第四。

劉理順(1582~1644),字復禮,號湛六,原籍山西,二世祖遷杞縣花園村(今城關鎮花園村)。明崇禎七年(1634年),第十次赴京應試,崇禎帝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讚賞,遂親自批准他為頭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陷京師,劉與妻妾家僕12人投繯俱死。劉死後,南明王朝賜諡號文正,追封為詹事。清順治四年(1647年)家人迎其棺尺歸杞。順治十年(1653年)清王朝追賜諡號文烈,遣使臣來杞安葬、致祭,祀於杞縣鄉賢祠、忠義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為其建專祠於縣城大西關官道北側,賜祭田80畝(除看祠人8畝外,實72畝,摺合4.8公頃),永免賦役,後又祀於五狀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12卷,由其長子孫劉菖石刊行。

3.陳德祠堂。在杞縣城西北19千米平城鄉老官陳村。該祠本在臨江侯杞國公陳德墓塋地,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後移遷村內南北大街路西,總面積421.14平方米。大殿3間,磚木結構,廣廈飛檐,恢宏壯觀,兩側廂房各3間,閣式門樓1間,兩側陪房4間,建築總面積204平方米。迎門照壁牆上鑲嵌陳德長孫陳忠碑石1通,鐫明敕賜鎮國將軍,加授奉國大將軍護軍陳公神道碑,兩側對聯為:"冠冕通南極,文章列上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孟家祠堂。坐落在縣城中區,今青龍北街路東。祠堂山門坐東向西,山門前方10餘米有影壁牆一道,高約6米,寬10餘米,厚1米,牆面為青牆雕刻對花圖案,頂端為琉璃瓦獸頭,威風氣派,(隔路)與胡家大院門樓相對,山門外左右有大型青石雕獅l對,高約兩米余。進山門向東庭院寬廣,左進為中庭院,兩廂為配房。上房坐北朝南,前接大廳,廳內懸掛金字匾額數塊,屋頂為綠色半圓形琉璃大瓦。東西房為兩層樓建築。中門外也有小型石獅子1對。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遺址尚存,孟家後人在遺址上重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4Ubt2wBvvf6VcSZPa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