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戲稱為四菜一湯的建築群,國家級文物,福建南靖田螺坑土樓群

2020-01-05     視覺秀旅遊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為黃氏家族聚居地。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群被頌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莊被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遠古的田螺坑,四周群山環抱,古木蒼天。這裡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珍禽異獸應有盡有,此地山清水秀,成為眾生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元朝末年,田螺坑村落的黃氏祖先黃希貴帶著兒子百三郎,從福建永定縣奧杳出發,翻山越嶺,選擇遷居寶地。他們經過湖洋坑,下坂村,李屋、上坂寮、到了田螺坑。當時的田螺坑已有陳姓、江姓、楊姓、何姓人家居住,看到他們和睦相處,辛勤耕耘,是人居好環境,決定在此定居。黃希貴及兒子百三郎即著手先搭蓋草棚安居,靠養母鴨度生。


黃氏祖先在田螺坑生產生活過程中,認為田螺坑四周群山環抱,藏風聚氣,一年四季日照時間長,是建陽宅的好地方。從地理位置上看,田螺坑地理位置處在八卦方位上的干、坎、艮為三吉方。在上、中、下三元運勢中,干、艮行吉運時間最長。田螺坑為艮方,三吉方之一,所以現有所建樓宇的廳堂均為艮位,坐艮為其一大特點。又田螺坑,右水倒左,水出丁未口、辰、戌未為四大墓庫,未為甲木和癸水之墓庫、天作之合,自然形成是安居的好地方。

明洪武初年,田螺坑黃氏始祖百三郎,經地理風水先生指點,在百三郎搭建草棚住地是一切寶地,同時為其宅基定分金坐向、牽線,打樁定樓形。修建一座高三層,單層20開間的方形土樓――和昌樓。和昌樓建成後,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對黃氏前輩的懷念。黃氏傳至十二世後相繼興建步雲樓等土樓,直到1966年還在興建文昌樓、建樓時間跨越600多年。


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樓(步雲樓)、3座圓樓(和昌樓、振昌樓、瑞雲樓)和1座橢圓形樓(文昌樓)組成。方樓步雲樓居中,其餘4座環繞周圍,依山勢錯落布局。田螺坑土樓群的精美建築組合,構成人文與自然巧妙之成的絕景,給人強烈的觀賞衝擊,令人嘆為觀止,當地人戲稱"四菜一湯"。

田螺坑土樓群的第一座土樓叫步雲樓,就是那位於"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高三層,每層26個房間,全樓有4部樓梯。取名步雲,寓意子孫後代從此發跡,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升青雲直上。果然,步雲樓還在興建,族人又有了財力,隨即在它的右上方動工修建新一座圓樓,叫和昌樓,也是三層高,每層22個房間,設兩部樓梯。1930年,步雲樓的左下方又建起了振昌樓,還是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1936年,瑞雲樓又在步雲樓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層,每層26個房間。最後一座文昌樓建於1966年,準確地說它是一座橢圓形樓,三層,每層有32個房間。


田螺坑自然村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聳,中間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在五座土樓之間,有那些被歲月燻黑的舊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紅春聯,洋溢著陳舊而美好的氣息;高懸在樓道和木柱上的青蔥菜子、竹編籮筐,或互倚,或列隊,或相望,隨意中構成了土樓人家美麗的裝飾,田螺坑土樓在基址穴位的選擇上,遵循中國的風水文化。步雲樓為"撲虎"位,和昌樓為"螃蟹地"位。據專家考證,五座土樓之間採用黃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史學家、地理學家稱這五座土樓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傑出代表。田螺坑土樓群左下方是一座黃氏祖祠"江夏堂",坐東向西(乙辛),建於明洪武年間。

在閩西南一帶,建土樓的傳統由來已久。比起磚石和木質結構,建造土樓的工序顯然要煩瑣許多。在大量生土中,要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並反覆揉和、舂壓、夯築,建築場面十分熱烈,整個過程看起來不大像在蓋房,倒像是在過節。在聚族而居的土樓里,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至五層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有寬闊的活動空間,其溫馨和諧的場景想想都覺得美。客家人喜歡土樓,還因為它有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冬暖夏涼等優異性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2OUeW8BMH2_cNUgAi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