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本無「相」,一切是非皆源於內心。
01
這世上本來沒有是非,但是有了人,就有了是非,人的主觀情感是模糊的,是模糊事物的一大罪魁禍首。
烏鴉和鸚鵡的叫聲,都是出自本動物的本性,只是人把烏鴉的叫聲歸類為不吉祥的徵兆,把鸚鵡的叫聲歸類為美妙的音樂;
清風白雲和滿天烏雲,都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沒有好也沒有壞,但是正因為有了人,烏雲就變成壞天氣的氣象,而清風白雲就變成了祥瑞的徵兆。
有的時候,我們評價一些事情,只是從主觀情感去評價,本身就帶著主觀情感的偏頗,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主觀情感的錯誤,甚至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這個世間最公道的一個角色。
你以為的對未必是對,你以為的錯未必是錯。
所以道家思想中就提出這樣一個概念「無為而治」,去除自己的執念,不以自己主觀情感為依據,一切順應客觀,這便是一種自然。
莊子的「齊物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養猴子的人給猴子分香蕉,他對猴子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
猴子聽了就很生氣,覺得特別少,這個時候養猴子的人換了一種說法,說:「那這樣吧,早上四個,晚上三個。」
這群猴子就特別開心,香蕉的名稱和數量其實都沒有改變,大小也有沒有改變,但是猴子的反應卻不同,這是養猴人的精明,他順應的是猴子的主觀感受。
人就如同猴子一樣,自以為聰明,總拿自己的主觀情感去評價一些事情,把某一些事情歸咎於好,把某些事情歸咎於坏,但孰好孰壞,會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公道,不會根據個人的主觀情感而去改變,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所認知的好和壞,並不是客觀的。
所以莊子就對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做出了自己的看法,莊子認為百家爭鳴就好像一群人在吵架一樣,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說法,都認為自己的對,認為對方的錯,但是實際上呢,何來的對錯之分,只不過是自己的強詞奪理而已。
莊子就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所以聖人渾同於是是非非,而任憑自然均衡,這就是物我並行,各得其所的道理。
02
王小波曾經說這樣一段話:「俗話說的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對此人有利的事,難免會傷害另一個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會受環境所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精英,以為自己見解一定對,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蕭翁這種意思後,我也很以明辨是非的專家為恥。」
執著於是非判斷的人其實都是一種淺薄,他們局限於自己的主觀思維之內,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這個世上本沒有是非,有了主觀的情感,就有了是非。
很多人並不自知,甚至拿著主觀情感去沾沾自喜,總把自己當聖人,當專家,當這個世上最明智的老師,但是殊不知這一切都只是一個笑話。
就如同某一些刻意追求修行的人,其實修行本身就是讓自己的內心產生障礙的一個根源。
佛家中說這樣一句話:觀心反而是增加修持的障礙。
因為天地之間的萬物本來是一體,何必等待人去懷疑,莊子就說「物我齊一」,是把本屬於同一體的東西分開了。
正所謂平常心即使道,一個人在生活中坦坦蕩蕩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度過,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這本是一種自然,這更是一種良性的內心環境。
但是有的人拚命的想要把情緒中的「怒」去除,「怒」雖然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會產生一定壞的影響,但是當你刻意的去除「怒」的時候,又給自己的內心增加了一道障礙。
讓內心的「怒」適當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七情六慾本身就不是一種錯誤,你又何必強硬想把它去除呢。
所以摒棄自己的主觀情感,放下自己對於是非錯誤的判斷,一切順應自然。
就如同道家老子所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永遠沒有主觀做作,但是卻能無所不為,所以,讓自己的心有一種坦然,接受一種順應,開心一點,怎麼活都對。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