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舍利弗的智慧,貪吃的狐狸,老病死苦常隨逐

2020-05-30     善知

原標題:佛教故事:舍利弗的智慧,貪吃的狐狸,老病死苦常隨逐

舍利弗的智慧:施一口水

從前舍衛國中,有一豪貴梵志,財富無數,其人也很聰慧明達,只是墮入邪見,不相信善惡報應,說布施無益。舍利弗以慧眼觀之,這個長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缽到長者家,這時長者正坐著吃飯,看見舍利弗來了,頓發\0心,既不請坐,也不叫他走,他只坐著吃,吃了洗手漱口,看見舍利弗還沒走,竟把滿嘴的漱口水吐在舍利弗的缽中,說道:「就以此布施給你罷」!

舍利弗一點怒意也沒有,並說道: 「使汝長夜受福無量」。即回去了。這樣倒使長者怕起來,剛才我那麼無禮,道人一點也不見怪。於是叫一人跟在舍利弗後看看,究竟怎麼樣?那知舍利弗直接回到精舍,把長者的漱口水和泥調和起來,鋪在佛所經行的地方,並且向佛說道:「那個慳貪長者,今施一口水用泥調和鋪在佛所經行處,唯願世尊經行其上,使彼長者受福無量」。佛即為經行三昧。

長者所派遣伺探的人,把所見的情形告訴長者,並說道:「佛捨去國王不作,出家修道,托缽求食,非有所貪求,乃為的欲度眾生啊」!長者聽了這許多話,十分懊悔不應當以傲慢態度對待沙門。 隨即率領全家大小來到佛前,求哀懺悔,說明自己愚痴,願祈佛世尊寬恕重罪。佛是大慈大悲,隨為授三皈依,說種種法,長者心開意解,即從佛法,得不退轉。

貪吃的狐狸

有一隻狐狸,看到圍牆裡有一株葡萄樹,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

狐狸饞涎欲滴,它四處尋找出口,終於發現了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

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讓它無法鑽到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當然,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依舊是那隻狐狸。

在生活當中,人們常因得到而失去,因為得與失是辯證的,你得到多少,也會相應地失去多少。不要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表面上,他們很幸福,實際上他們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個絕食六天的過程,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說到底,吃到了與沒吃到都發生在那隻狐狸身上。人也是如此,享受到與沒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得失相隨,苦樂相伴,就在於一方之中原本就蘊含著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當這種因素生長到一定程度,事物就會發生轉化,得就成為失,樂中就會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老病死苦常隨逐

過去,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一天,波斯匿王在閒靜處,作如是思惟:『世間上有三種法,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何謂可憎呢?就是老;何謂不可愛?就是病;何謂不可追念,就是死。』

波斯匿王作是思惟後,就起身前往佛所,頂禮佛陀後於一旁坐下,向佛請示:『世尊,我於靜處思惟,世間有三種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愛,三者不可追念。可憎的是老,不可愛的是病,而不可追念的則是死,請佛陀為弟子開示。』

佛陀表示:『大王的體悟非常好,老、病、死確實如你所說,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如果世間上沒有老、病、死,如來就不會出現於世,也不需為世人說法。但因世間有老、病、死三事,如來才會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如來所證之法,以及調伏之法。』

佛陀接著又說:『大王的車子裝飾得如此珍貴莊嚴,但是用久了,色彩就會斑駁、脫落、敗壞,如同我們的色身也將經歷衰老。但大王你要知道,正法歷久不變,是不會衰老的。即使是端正殊妙的色身,都會因老而敗壞。假使壽滿百年,終將踏上死亡之路;而病痛則會剝奪人的力氣,令人衰弱無力。年老就意謂著邁向死亡,因此要常樂於禪定,收攝身心,精勤用功,了知有生必有死,戰勝老病死諸魔境,跨越生死此岸,到達清涼解脫的彼岸。』佛說法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省思:人命無常剎那間,一息不來,即失人身。由於貪著這無常的色身,讓我們總隨著外境,起貪、嗔、痴,造種種惡業,因業報而受生之苦,如是惑、業、苦三種惱熱循環不已,令吾等於六道輪迴中不得出離。『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故當切念無常逼人,精勤用功,讓短暫的生命不在愛恨情仇、爭強鬥勝中消磨殆盡,以有限的生命,換得永恆之佛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0svZHIBiuFnsJQVPw2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