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創業故事:60歲的傳奇和26歲的勇氣

2019-07-22     新民晚報

科創板首批上市交易的25家企業,無論科技實力、盈利能力、研發投入還是成長性,均可圈可點,更不乏優秀的創業者。這裡,我們就介紹一老一少兩位創業者,2004年,他們同時開始創業,一位60歲、一位26歲,雖然創業過程艱難,但他們從不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讓兩家公司達到世界級的水準。

晶片一哥尹志堯

60歲傳奇創業

1

說起尹志堯的傳奇創業歷程,頗有點像當年的錢學森。

尹志堯1944年出生於北京,今年已經75歲了,是中微公司(688012)董事長兼執行長,在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中,他是年紀最大的董事長,而且他是60歲才歸國創業的。



尹志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祖父是庚子賠款留學生,父親是留日回國報效的電化學專家。也許是家族基因影響,尹志堯也是學霸,196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80年,他獲北大化學系碩士學位,然後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僅僅三年半,他就拿到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此後20年里,尹志堯一直在矽谷工作,先後在英特爾、泛林、應用材料等半導體行業的國際巨頭工作。歸國前,他已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應用材料做到總公司副總裁,等離子體刻蝕事業群總經理,其領導和參與開發的刻蝕設備,幾乎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個人在半導體行業擁有86項美國專利和200多項各國專利,被譽為「矽谷最有成就的華人之一」。

60歲準備退休的那年,尹志堯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回到中國。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同學的一句話,當時擔任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江上舟,是尹志堯北京四中的校友,一次國際半導體設備展上,他與尹志堯不期而遇。他問尹志堯:「看來刻蝕機比原子彈還複雜,我們能不能自己把它造出來?」

對於要不要回國,在美國已經生活20年的尹志堯有點猶豫。江上舟又說:「我是個癌症病人,只剩下半條命,哪怕豁出命去,也要為國家造出刻蝕機。我們一起干吧!」這句話激發了尹志堯愛國情愫,他說:「給外國人做了這麼多年嫁衣,是時候給祖國和人民做點貢獻了。」

2004年,尹志堯帶著15人專業團隊飛抵上海,震驚了矽谷的同行,讓人想起當年錢學森的歸國。60歲的尹志堯在上海創立中微半導體,開始新創業。等離子體刻蝕機是晶片製造僅次於光刻機的最重要的微觀加工核心設備,加工精度在納米級。沒有刻蝕機就無法製造晶片,而這一晶片製造的關鍵設備,一直被應用材料、泛林和東京電子等國際大公司壟斷。

尹志堯創辦中微半導體後,這一格局被打破了。2007年,回國僅僅三年的中微團隊研發出了第一代介質刻蝕機,在業內首次採用可單台獨立操作的雙反應台,效率比國外同類產品高出30%以上。這是中國第一次能夠生產這樣高端的半導體設備

目前,尹志堯的團隊已開發出生產7nm到5納米器件的設備,已經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尹志堯這樣形容中微的技術:「在米粒上刻字的微雕技藝上,一般能刻200多個字已經是極限,而我們的等離子刻蝕機在晶片上的加工工藝,相當於可以在米粒上刻1億個字到10億個字的水平。」

然而,創業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在中微推出自己的產品後不久,尹志堯就被前東家應用材料推上了美國聯邦法院的被告席。應用材料認為,一定是從應材出來到中微的人盜用了公司的技術,畢竟他們熟悉應材的技術。尹志堯絲毫不慌張,中微聘用了美國一流的律師,用兩年半的時間和2500萬美元的律師費,徹查了600萬件內部文件,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終與應材和解。

幾年來,中微一直和美國三大公司打官司,最後都贏了。這是因為尹志堯早就做了充分準備,2004年回國的時候,尹志堯帶回的十幾個頂尖專家,搞的都是高端設備,風險很大,所以特別小心。所有的人所有的電腦、U盤全都不讓帶,每人都簽字畫押,宣誓不帶什麼東西。

而且,中微對競爭者的3000多個專利做了深入分析,確保自己的設計不會侵犯任何人的專利。對中微自己獨特的的設計,也申請了1000多個專利,還對競爭對手可能在哪些方面向我們發難也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尹志堯不怕打官司,能夠在重重壓力下脫穎而出。

中微已成為我國半導體高端設備的領軍企業,國際半導體產業的一顆新星。美國商業部在2015年宣布,「由於在已有一家中國的公司做出來和美國相當數量和同等質量的刻蝕機」,所以去掉了對中國的出口控制。美國半導體產業著名的市場分析公司VLSI Research 在對全球半導體設備公司客戶滿意度的評比中,中微被評為第三名,僅次於荷蘭的ASML 光刻機公司和一個美國公司。

徐一華

賣掉房子也要搞研發

2

2004年,就在60歲尹志堯歸國創業的時候,只有26歲的徐一華放棄高薪也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天准科技(688003)董事長兼總經理徐一華,出生於1978年,即將滿41歲。在25家科創板公司中,是第二年輕的董事長,僅次於珀力特(688333)董事長薛蕾(出生於1980年)。

從讀完碩士開始,徐一華做了三次重要選擇。徐一華1994年開始在北理工計算機專業學習,之後順利考上北理工的計算機研究生,他是北理工第一個「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隨後,他做出了第一個重大選擇:放棄出國讀博的機會,進入微軟研究院工作。回顧這段經歷,他認為因為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期,在國內工作讓他充分了解到了國內的市場與需求,在微軟研究院做研究又讓他在技術和視野上更上了一層樓。

2004年,徐一華做出第二個重大選擇:離開微軟,自己創業。放棄當時高薪和穩定工作,踏上一場前途未卜的艱辛創業之旅,這個選擇需要莫大的勇氣。

徐一華選擇精密測量產品作為主攻方向,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製造業很大,但是沒有自己的高端品牌,他想要提高中國製造業的「質量」。

然而,創業是艱難的,從2004年開始進行產品研發,到了2007年研發延期,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才成功推出了產品。這期間很多時候都沒有資金支持,他就自己一點一點地去拉投資,實在沒有人投資就賣掉自己的房子,和親朋好友借錢來維持研發。自己研發,自己找投資,自己銷售,四年如一日地在沒有銷售額沒有工資的情況下堅持,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的。回顧這段經歷,徐一華並不後悔。

2009年徐一華做出第三個重大選擇,才有了今天到科創板上市的天准科技。當時天准公司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蘇州剛好有一個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的項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徐一華報了名,沒有想到成為了該項目里最年輕的領軍人才並且拿到了一筆投資。

天准科技也落戶蘇州,進入高速發展軌道。如今,以機器視覺為核心技術的天准科技,在工業視覺裝備方面形成三大系列產品,包括精密測量器、智能檢測裝備、智能製造系統和無人物流車等。在傳感器及機器視覺算法等技術方面,已經與國際領先企業相當,如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3D視覺傳感器,和日本基恩士對應型號的雷射傳感器性能相當,可實現進口替代。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連建明

圖 片 | 東方IC

編 輯 | 梁 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9NGWwBmyVoG_1ZX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