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教育編輯部
來源丨教育(ID:edu618)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喜歡把講道理放在第一位:
孩子不肯吃青菜:「挑食不好,不要老吃那些沒營養的,營養不全面,就長不大;
孩子不願意把玩具分享給小夥伴:「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不分享的孩子不乖」;
孩子不肯跟親戚打招呼:「你這樣很沒禮貌,將來叔叔阿姨可不會喜歡你了」;
這些看似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的教育,其實是最無效的教育。
有心理學研究表示:
「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
孩子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家長的情緒,其次取決於家長的行為,最後才是家長的語言。」
深以為然。
乾巴巴講道理,孩子根本無法感知這些道理所代表的含義。
只有父母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聽得進去道理;
也只有每個孩子親身看見、親自經歷才能深刻體會這些道理;
更關鍵的是,就算孩子聽得進去道理,也是聽那些自己能夠懂得和接受的道理。
理解了這些,才是家長講道理的正確方式。
要想孩子聽得進去道理,首先便是要接受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沒有建立在共情之上的教育,只會讓人反感。
曾經一則「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並且發萬字長文「痛訴」父母」的新聞轟動一時。
主人公叫王猛,他拉黑並痛斥父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對他情感上的忽視。
王猛上高中後父母反應自己調座位後沒辦法適應,因為環境很糟糕,沒辦法學習。
他得到的僅僅是父親的一頓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王猛再次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他說很想自己跟校方談談。
這次父親依舊沒有支持他,反而是講起了大道理「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有一次,王猛和父母一起旅行,導遊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了讓王猛難堪的話。
王猛不僅生氣而且很悲傷,他轉向父母求助。
同樣遭到了父親的一頓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王猛數次情感上的求助,都沒有得到父母的有效回應,得到的只是一堆冷漠的大道理。
合理的情緒從沒有被接納,情感上也沒有得到支持,導致王猛最終成為「情感的孤兒」。
所以,王猛寧願用決絕的方式斬斷這份親子關係。
明星孫儷曾在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時候曾經說: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當孩子生氣悲傷的時候,家長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你現在生氣,我理解」就勝過千萬句道理。
只有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在乎,被接納了,他們才會放下心中的情緒,敞開自己的心門,接納家長的觀念和意見。
這些遠遠比講道理重要。
要想讓孩子接受道理第二步便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教訓,懂得道理。
這些也遠比聽父母講道理重要。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想法說:
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那就讓他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造成的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這就是後果教育。
後果教育是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
一位家長朋友曾經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的女兒上3年級了還總是喜歡賴床,鬧鐘響了好幾遍也不起,
每次都是早飯都準備好了,喊了一遍又一遍,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起床,之後便急急忙忙洗漱,隨意扒幾口飯,便往學校沖。
這位家長苦口婆心跟孩子強調過很多次,這樣慌慌張張,不僅影響一天上學的心情和狀態,而且不吃早飯很傷身體。
但是女兒總是聽不進去。
後來朋友聽從了一位老師的建議改變了自己以往的做法。
從那天以後,她開始自己忙自己的,哪怕是鬧鐘響了幾遍,她都不去喊叫女兒,任女兒睡到自己的時間點。
結果孩子果然遲到了。
連續幾天上學遲到被批評後,女兒都能做到鬧鐘一響就起床了,再也不用家長催。
盧梭說:
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只有孩子親身體會了行為的後果,才會收穫深刻的經驗和教訓。
也只有孩子自己產生了改變的意識,才會持續糾正自己的行為。
這些都不是光講道理就能帶來的。
要想讓孩子懂得道理,也需要家長更有智慧,更懂道理。
家長的智慧決定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到何種程度,也決定了孩子以後是不是能知行合一,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品性。
這些都是孩子能聽得進去道理的前提。
有網友曾經在網上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地鐵上,一個小男孩忍不住拿出包里的零食。
媽媽並沒有大聲呵斥他讓他把東西塞進包里。
她只是巧妙地問了兒子一個問題:「兒子,地鐵上有三隻羊,中途來了一隻狼,那麼還有幾隻羊呢?」
小男孩自信滿滿地回答說:「沒有羊了,因為被狼吃了,媽媽我早就知道了。」
沒想到媽媽卻說,「不,還有3隻羊,因為地鐵上不能吃東西。」
孩子聽完,默默收起了零食。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不僅顧及了孩子的面子,又把道理轉化成一個孩子容易理解又能接受的小故事,引起了孩子主動的思考。
這就是有效的教育,遠遠比講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
曾經有一個新聞,父母偶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惡作劇,在回家路上捉弄一位盲人。
但是他們並沒有教育孩子說要尊重他人之類的大道理。
而是用毛巾蒙上孩子的眼睛,讓他自己在外面走上一段路程。
因為有了這樣的一段經歷之後,孩子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變得十分有禮貌,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都會主動跑過去幫忙。
和孩子講道理,常常是家長從自身角度出發,去給孩子強加道理。
由於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完全,他們思考問題、感受世界的方式只能從自己內心出發,根本不會懂得這些道理背後的含義。
所以用適當的行為和方法,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和體會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遠比口頭上的道理更讓人心悅誠服。
最後,就算家長以前沒有做到共情和後果教育,也不懂得採用合適的方法跟孩子講道理,其實也沒必要太過焦慮。
就像作家李雪所說: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過程;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去享受食物的萬千滋味;
想盯著孩子寫作業?自己去拿起本書享受閱讀;
想要孩子熱愛運動?自己下樓去跑兩圈。
當家長帶領孩子,通過親身經歷,用心、用眼去觀察、領悟這個世界,他們感受到的世界也許會更加美好。
每個家長做好背後那個安靜而有力的保護者和守護者,也許是更有力的教育!
來源: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於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台,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