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荊州日報 時間:2020-04-01 09:54
從2016年開始,石首市團山寺鎮長安村明確「水田種植鴨蛙稻、洲灘種植蔬菜」的產業發展思路。2018年,村黨支部通過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村集體年收入突破20萬元。
長安村東臨團山河,屬重點貧困村。彭松林是長安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他帶領村民摸索出了鴨蛙稻種養模式。
彭松林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在稻田裡,可以聽見此起彼伏的蛙聲。田邊溝渠,捧起水就能喝。後來,水變髒了,蛙聲消失了,田野變得靜悄悄。化學農業模式下,水稻種植走入了農藥化肥越用越多、產品品質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能否改變這種狀況?彭松林想到了把鴨和蛙「請回來」。讓鴨在稻田裡吃草、蛙在稻田裡尋蟲,恢復良好的農田生態系統。
2014年,彭松林和幾戶村民試種了14畝鴨蛙稻,稻子收穫,米飯出鍋,香味撲鼻。2015年,彭松林動員村民們一起種鴨蛙稻,為打消疑慮,他拍著胸脯保證,稻子他找人來收,每斤2元。為了這個承諾,彭松林四處奔波,半年裡走訪了荊州幾乎所有大米銷售商,最遠還跑到了江西和湖南,無人願意收購。村民的稻子收上來積壓在家裡,彭松林「壓力山大」。
一天晚上,彭松林在家吃飯,恰巧良谷鮮莊園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李愛國來拜訪。李愛國聞到米香,忍不住連吃了3碗。他當場打了20萬元訂金,按2元一斤的價格,村裡的鴨蛙稻他全收了。此後,雙方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村黨支部依託現有資源,在村裡建設千畝有機稻米示範基地。
一田多用,生物防控,糧禽雙贏。產品品質的提升,給農戶和企業帶來了豐厚收益。目前,該村已形成生態稻、再生稻和小湖鴨等特色種養產業,村民每畝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高於全鎮平均水平。
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治理。為搞好環境衛生全面整治,長安村成立環衛專班,負責全村花草樹木、主幹道的保養、管護和垃圾清掃等,設立村級溝渠長效管護機制,並投資13萬餘元清理村溝、渠雜物;投資14萬元對原六波庵一線溝7處涵洞進行翻修,栽植綠化樹1000株。同時,實施精準扶貧,加大對貧困群體幫扶力度,幫助解決就業問題;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家庭,落實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2018年該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保護環境,產業致富,如今的長安村藉助著綠色生態產業這輛「馬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順,越走越遠。(記者趙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