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能化轉型「回血重生」柳市企業經受疫情大考

2020-03-25   浙江新聞

機械手臂自動運作、一條生產流水線僅三五個工人、從生產到供應實現數據化……去年以來,柳市以產業數字化為主攻方向,以技術改造為重要抓手,鼓勵和驅動企業投入智能化技改,實現企業技改項目60個,其中設備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18個,實踐出智能化技改「柳市經驗」。

八達光電線束自動化生產線。

線下升級「雲端」 打通「數據孤島」

「雖然有少部分工人還沒復工,但我們的生產基本不受影響。」疫情期間,一些工人無法按時返崗復工,成了柳市很多企業面臨的大難題,但在樂清市八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一台台機械手成了破局的關鍵,充當起企業達產達效的「急先鋒」。

傳統的技術改造以設備更新換代和企業「機器換人」為主,而柳市部分工業企業已經逐步從硬體向軟體、從線下到「雲端」升級,在設備更新升級的基礎上,打通「數據孤島」,形成全自動化生產線。

八達光電董事長劉濱峰表示,2015年以來,企業推進智能化改造,全自動化生產線和專業的工程團隊不僅節約成本、提升質量,也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大作用。「例如我們的連接器核心部件,全部採用自動化方案,由原來的日產能3000個、人工數8人,提升至日產能4萬個、人工數1人。」

「八達光電僅是柳市企業應對疫情有序復工復產、有力達產達效的一個生動案例。」柳市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蔣向陽的辦公桌上,一份份復工企業名單雖只有薄薄幾頁紙,但分量十足,都是擁有示範智能車間的企業。他告訴記者,八達光電從事新能源汽車配套高壓連接系統的研製生產,智能化技術改造效果顯著。「近幾年,該公司每年投入數千萬元,引入立體倉庫、建成數字化工廠、進行信息化管理、打通工業數據鏈,實現了企業高效快速響應的製造能力,也成為了抗疫期間企業迅速達產達效的法寶。」

小小機器,發揮大作用。工廠內「一鍵啟動」的智能化生產線,只需按下按鈕,即可完成進料、溫度控制、磨機、製造、打包等全過程自動化作業。工廠內核心部件全自動化方案領先全國同行。

「設備智能化不僅提高了人工效率,規避了潛在的生產安全風險,還增強了產品管控力度,實現『邊做邊檢』,真正意義上提高了產品質量。目前,企業可年產25萬套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相關產品。」劉濱峰說,「智能化技改政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產品質量和技術領先開創市場藍海區域,助力柳市製造業提升核心競爭力、進入全球高端製造行列,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建設智慧工廠 信息化全覆蓋

走進欣靈電氣生產車間,「全線打通」的生產線正有條不紊運轉。偌大的車間裡,現場操作人員很少,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機器在熱鬧地忙碌著,傳送帶平穩運轉,機器手臂自動解包……

欣靈電氣全自動化生產車間。

而在中控室里,透過監控的大屏,車間生產操作現場盡現眼前,操作人員只需觀察現場生產情況,對著電腦,輕點滑鼠,記錄數據的變化,進行生產的調度。

談及智慧工廠建設,欣靈電氣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藉助力太工業網際網路雲平台和自主軟體開發的優勢,將智能化技術覆蓋整個工廠,實現設計、計劃、生產、倉儲等環節信息化全覆蓋和智能調度。」

如今,欣靈電氣數據採集點密布各個角落、覆蓋各個環節,實現了對產品品質、工藝參數、設備狀態、運行過程的感知,實現科學管控,可快速發現生產過程中的問題並改進。同時,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能源消耗,提高管理和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

「以當前技改政策,設備技改能享受到的補助力度非常大,基本上2年內就可以收回投資,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利。」欣靈電氣相關負責人說,在當前柳市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技改政策激勵下,他對持續推進智能化技術改造很有信心,接下來將完善智慧工廠的建設。

「該項目建設完畢後可實現自動化裝備率從65%提升至90%,機器換人預計減員140人,人均產值提升23%,產成品不良率降低20%以上。」欣靈電氣相關負責人說。

持續加碼技改 源自政策底氣

自動衝壓、自動焊接、自動包裝……近日,溫州嘉特汽車電器有限公司自動化車間內,一台台機器整齊排列、高速運轉,幾名工作人員在終端控制打包搬運等程序性工作。

嘉特汽車員工操作檢驗儀器。嘉特汽車供圖

除了自動化設備,數據化、智能化也是嘉特汽車的一大特點。嘉特汽車財務部負責人黃蓓蓓介紹,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方式,在復產復工中發揮了獨特優勢,幫助企業迅速恢復產能。目前,公司正在趕工疫情期間積壓的訂單。

嘉特汽車是柳市第一批覆產復工的企業,在員工返崗率低的情況下,利用智能化設備克服了復工初期的困境。

「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前,1名員工只能控制1台衝壓設備或者控制1台注塑機。改造後,1名員工能控制3台自動衝壓設備或者控制4台注塑機,人均產值從60萬元增長到70萬元,產能增長40%以上。」黃蓓蓓說,2019年以來,公司先後投入700多萬元,加大設備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改造,產能的增長帶動企業發展壯大,員工人數由原來的50餘人增加到80餘人。「設備自動化智能化還能享受政策的補助,讓我們更有底氣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對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2019年實現銷售5500萬元,2020年力爭6000萬元。」

生產自動化 凸顯復產優勢

自動化的包裝線上,一個個五層瓦楞紙板在幾乎沒有人工干預的條件下完成裝箱,沿著傳輸帶向出口滑去。

「春節前後,本是瓦楞紙板的使用旺季。受疫情影響,瓦楞紙板需求量有所下降。」溫州華林包裝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蔡林福表示,2019年公司投入智能化改造,所投用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員工密度不大,這為疫情防控下恢復生產提供了相對比較好的條件。

「我們在進入車間前進行體溫檢測,篩查人員接觸史,做全面消毒,洗手戴口罩,並建立登記台帳等防護措施,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做好復工生產。」蔡林福說,「目前,產能達到3000萬平方左右。」

「如果倒退回兩年前,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可能會更大。」樂清市三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陳鵬飛感慨地說,那時生產線上用工更多,車間容易造成人員聚集。

3月23日,在位於柳市鎮新光工業區的生產車間內,工程設備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忙碌。

「工廠內直線滑塊、直線導軌等生產設備都實現了智能化技術改造。」陳鵬飛說,製造核心環節已由當年的一個人操作一台設備升級到一個人操作整條生產線,用工人數相對減少。

德力西集團員工操作智能化設備。

德力西的智能車間,通過機器換人,用工數從700人減少為70人,人民集團開足自動化設備「馬力」,加速交付訂單,搶抓商機,國際訂單同比增長了20%左右。

近年來,製造業智能化轉型步伐在柳市傳統工業企業明顯加快, 智能製造帶來的生產線人員減少、產品質量優化、生產效率提高等優勢,在防控疫情背景下的復工復產中凸顯出優勢。

政府「真金白銀」 鼓勵技術改造

3月18日下午,柳市鎮召開智能化技術改造工作推進會。

會議指出,2020年是柳市鎮的「產業轉型升級年」,柳市鎮經歷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疫情。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目前,柳市鎮已實現全面復工。

會議指出,柳市產業鏈先進,龍頭企業帶動效應明顯,配套企業齊全,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中「一鎮一品、一鎮一業」的「塊狀經濟」模式。與此同時,柳市土地指標較少,用工缺口及交通壓力較大,城鎮發展受限。柳市鎮將優化政府服務,抓好環境改善,打造城市新形象;抓好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進一步優化駐企服務,實現審批簡化,做好金融服務工作,落實政企聯動,切實改善營商壞境。

會議強調,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提升市場競爭力。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老廠房改造;加快上市、上規、上雲的步伐,搶抓政策紅利期;抓智能化技術改造,走專精特新之路,助力企業核心指標及抗風險能力穩步提升;緊抓「技改新十條」政策機遇,加強政策供給,加大金融支持,因勢利導掀起新一輪企業智能化技改熱潮,推動企業經濟高質量開局。

會上,市經信局黨委委員臧曉微作「技改新十條」和舊廠房改造政策宣講。會議還宣讀了柳市鎮功勳企業、畝均稅收十強企業、三十強企業、明星企業、批零住餐十強企業。

「政府的幫助讓我們發展更有信心。」這句話,在實現新一輪技改的企業經常被提到。

為了鼓勵和驅動企業開展智能化技改,樂清市出台全省力度最大的「技改新十條」政策。

「技改新十條」降低了補助門檻,將技改項目補助門檻從200萬元以上降低至100萬元,對電氣產業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智能化技改項目門檻降低至50萬元。

對1000萬元、3000萬元、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項目,分別給予15%、18%、20%的補助,補助金額連續三年增長近50%。並將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企業技改情況,與財政性存款掛鉤,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技改支持力度。

此外,對於因為技改需要進行空間拓展的企業,樂清市還出台了支持老舊廠房改造、閒置房產盤活等多項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