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雲南有個跨越半個世界的評書家!

2019-11-01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你看,這個時候的眼神和動作應該要這樣,才更能表現出人物當時的情緒」,一位穿著灰色長袍的老人,正在聲情並茂地給三個小徒弟示範如何說評書。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甚至是聲音的高低起伏,裡面都充滿了「門道兒」。眼前這位已過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就是雲南評書大師——湯克文。




雲南評書以昆明方言為根基,不但繼承評書藝術基本特點,還有濃郁的雲南本地特色。雲南評書發祥於明末清初,榮居中國六大評書之一,是雲南漢族重要曲藝之一。鼎盛時昆明說書人上百位,遍布老昆明城茶鋪。雲南評書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坐館說書」,在一個茶館一說就是一年甚至幾年,換書不換人,老虎不動身。

講書的形式很簡單,講究卻不少。一個人演繹唱念做打,玩得是手、眼、身、法、步,還要熟背詩詞歌賦,正典野史,要奇特、熱鬧、緊湊、利落、乾淨。



01

開口飯

一人一嘴一齣戲

湯克文1946年生於蘇州,學在上海,之後隨父母遷居昆明。不僅學過蘇州評彈,也學過戲曲和舞蹈,最終和雲南評書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1964年,18歲的湯克文用一個月時間學會了昆明方言,在昆明滇劇團旗下的演出場所——光華劇場說了人生首場雲南評書。一出《肖飛買藥》技驚四座,從此湯克文便開啟了評書生涯。他師從朱光甲,又吸納了仇炳堂、宋新仁、雷振北等人評書表演中的一些技巧,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雲南評書表演技巧和風格。

湯克文說雲南評書至今已55年,一口純正的昆明話加上惟妙惟肖的肢體動作,總能用打動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在那個電視和手機並不普及年代,湯克文一人就能演一齣戲,說書的茶館裡被擠得是水泄不通,連窗戶上都爬滿了人。



02

聲名起

坐館說書名聲噪

雲南評書最考驗說書者的,就是即興創作能力,同一出故事卻能說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就是雲南評書的精神,也是讓湯克文迷上雲南評書的原因。這麼多年來,湯克文不僅說評書,自己也創作了數十部評書作品,《拓東城的傳說》、《茶花仙子的故事》、《刀劈馬排長》、《拼爹》、《錢南園智斗貪官》等都是老昆明人耳熟能詳的評書作品。




一場評書一個半小時,這一個半小時里要把一段故事的精華表演出來,還得讓觀眾喜歡,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湯克文似乎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能把最普通的故事講出最獨特的味道,而且說什麼演什麼就像什麼。2002年湯克文受邀在昆明市廣播電台演播《七俠五義》,一直聯播了八個月,全昆明城的計程車司機每天到點都會停下車來聽廣播,湯克文和他的雲南評書一時聲名大噪,隨便上個計程車就會被認出來。

03

謀傳承

雲南評書盼後人

「沒有了觀眾,沒有了舞台,我的故事要說給誰聽呢?」隨著電影、電視劇甚至是網際網路的盛行,評書慢慢失去了原本的「江湖地位」。曾經茶鋪人滿為患,到如今竟然連舞台和觀眾都沒有了,湯克文有種深深的隱憂和失落感。湯克文怕的不是沒人聽他的評書,而是怕雲南評書這種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湯克文不想就這樣放棄,他一面輾轉於各處說書,一面又整理了自己的評書故事和對雲南評書的理解,發表在網絡上。很多人通過他的故事和文字,對雲南評書有了新的認識。1987年,湯克文成為了雲南評書代表性傳承人,更加堅定了他傳承雲南評書的決心。

在盤龍區文化館的支持下,湯克文把雲南評書這項「非遺」帶進了學校,在拓東二小、環城一小,舉辦了「評書傳習班」,培養了一批小傳承人。迄今為止,湯克文在學校里教授幾百名學生學習雲南評書。湯克文明白,學評書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但是他希望在這些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評書和傳統文化的種子。

如今73歲的湯克文,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是依然為「雲南評書」這項「非遺」藝術貢獻著餘熱。只要預約滿一定人數,人們依然可以在真慶觀的鹽隆祠的古戲台上,欣賞到湯克文《錢南園智斗貪官》的雲南評書的風采。

只要套上長袍,湯克文瞬間就變了一個人。長袍一撩,扇子一打,醒目一拍,熟悉的雲南評書大師又出場了!

他眼中的匠人精神

湯克文——匠人精神,就是要在困境中鍥而不捨,在順境中精益求精。


主辦/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

策劃/信息島傳播&鹿鳴文化

執行統籌/陳昉

審/潘璇 賈傑

文/萬文靜

編/潘璇

設計/張楠

圖/李凱毅

攝影/月光軸文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krZMm4BMH2_cNUgRz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