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黃聖依5歲多的兒子安迪,參加幼升小的面試,老師出題:
一個小朋友前面有7個人,後面有6個人,問隊伍總共有幾個人。
安迪脫口而出:
14個!
大家都驚嘆:好厲害的娃!竟然還知道把自己數進去!
5歲孩子能有這樣的計算能力,絕不是上幾天補習班就可以做到的,關鍵在於從小開始的數學啟蒙。
我家老大小學時數學成績很不錯,但是上了初中後數學成績開始下降,一年更比一年差,就是因為那時的我不懂得給孩子做數學啟蒙。 女兒三歲時還不會數數字,我家姥姥還說過我:「你在家怎麼不教著孩子數數呢?」
我說:「那不是應該上學後老師教的事情嗎?」
正因為我思想意識上的不足,造成了女兒現在糟心的數學成績,但是後悔也已經晚了,只有在老二的身上加倍注意這一點。
記得有一個資深的數學老師說過:數學是個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著一種
「梯次掉隊」
的現象。
比如,有些孩子剛上小學時數學不錯,但是三四年級就會突然掉下來了;
再往後,到了初二、初三,又有一批孩子的數學掉下來了;
到了高中,數學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成了噩夢。
有人曾在微博上發起取消數學高考的投票,竟然70%的人支持取消數學高考,可見數學多麼不討人喜歡。
其實這歸根結底是
兒童時期的數學思維能力基礎沒打牢。
孩子天生有數感,也就是數學直覺。
美國杜克大學、約翰.霍普金大學和匹茲堡大學一支聯合研究團隊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找來48個6個月大小的嬰兒,測量他們對兩堆物體數量的判斷,結果發現,6個月的嬰兒就能分辯哪邊數量更多了。
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孩子的這種數學直覺,來做孩子的數學啟蒙,就會幫助孩子在入學後的數學學習中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並培養起對數學的興趣。
學數學不需要等到三歲以後,只要孩子感興趣,隨時都可以開始。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簡單分享了我引導小寶在生活中進行數學啟蒙的過程。2-3歲幼兒數學啟蒙怎麼做?分享我和小寶學數字的過程
因為我家小寶特別喜歡指認數字和各種形狀,而我也希望利用他的這個興趣更好地進行數學啟蒙,所以平時我就特別注意與數學啟蒙有關的信息,也特意去搜尋相關的書籍來看,並在實際生活中注意對孩子進行此類的啟蒙。
北大魏坤琳教授說:培養兒童的數學能力從三方面思維入手:數算思維、測量和對比思維、以及空間和幾何思維。
數算思維:理解數字和運算。
我家小寶2歲時就能很熟練地從1數到100,但是我讓他數數房間裡有幾個人他卻數不明白。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還不知道數字的含義是什麼,他只知道順著溜下來。隨著大腦的進一步發育,多數孩子在4歲左右,就會明白「數」代表著「量」,就會計算實物了。
所以,對3歲前的幼兒,我們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
首先是多給他
語言輸入
,讓他熟悉數數的感覺,比如上樓時,我們可以數著樓梯上,沖奶粉時數著勺數; 再進一步,可以跟他進行互動:你遞給我3個桔子,你現在可以吃5塊餅乾。
其次是
結合繪本
。
這本繪本是我們睡覺前的必讀書目,是講小熊到小兔子家去做客的故事,通過故事融合進數數字的過程。
再就是
結合遊戲
。
我將一個鏈條包的鏈子拆下來,大約有一米多長,可以擺出從1-20的數字。我讓小寶說數字,我來擺;或者我先擺出數字,讓他來認。
還有可以購買類似的數字玩具。
測量和對比思維。
這兩種思維,不用刻意準備材料,重要的是多給孩子提供更多探索周圍物品的機會。
比多少
:家裡買回來水果,可以讓孩子判斷:哪個袋子裡面的多?哪個袋子裡面的少?
比高矮
:我高還是你高?我矮還是你矮?
比長短
:我的頭髮長還是你的頭髮長?我的胳膊長還是你的胳膊長?
我們平時可以有意引導孩子做這樣的對比,孩子如果喜歡,就當做遊戲;孩子如果不喜歡,也沒有必要強迫他學習,主要是給孩子輸入數學的理念,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然後循序漸進地增強孩子的數學思維。
空間和幾何思維。
空間和幾何思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數學能力。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大腦對數量的表征和對空間的表征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大腦區域上有很大的重疊。
我家小寶的形狀認知是從這張挂圖開始的。
平時見到各種物體時,他喜歡觀察它們的形狀:比如看到奶粉勺,他會說「這是圓形的」;手機是「長方形」的;雞蛋是「橢圓形」的。
當我發現他的興趣後,我開始有意地引導他尋找形狀:衣架是什麼形狀?,「三角形」;巧克力是什麼形狀?,「長方形」;盤子是什麼形狀?,「圓形」。
除了語言,玩遊戲也是很好的鍛鍊空間和幾何思維的方法:搭積木、拼七巧板、拼磁力片等,
都是引導孩子體驗圖形之間的轉換,對空間思維的發展非常重要。比如兩個三角形可以組合成一個正方形,兩個正方形可能組合成一個長方形。
如果你想挖掘孩子與生俱來的數學潛能,為將來的數學學習進行良好的啟蒙,就從現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