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身家過億,不到30就提前退休!這種人生你羨慕嗎?

2020-06-19     羅小胖愛理財

原標題:28歲身家過億,不到30就提前退休!這種人生你羨慕嗎?

最近這些年,提前退休這個概念一直被不少人提及,究其原因,便是目前很多年輕人見識到父母打拚一輩子後的生活狀態,哪怕是真的退休了也都還要繼續工作,所以才會萌生出提前退休的想法。當然了,提前退休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便是要有足夠的錢。

最近這幾天,微博上有一個話題火了,那便是28歲的程式設計師宣布提前退休。據了解,這位朋友在高中時便開始敲代碼,先後進入兩家最牛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幾年後身家過億宣布退休。只能說,充滿傳奇的經歷,讓不少人羨慕不已。

那麼,大佬28歲就退休,普通人28歲的時候,又在做什麼呢?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提前退休,又需要到多少歲才可行呢?未來的年輕人,又是否都想要提前退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一、28歲就退休,普通人的28歲,在幹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年紀輕輕最應該做的事情便是努力工作和奮鬥,未來才能夠有一份好的工作和收入,這樣才能養活整個家庭。

但是,這一切對於這位朋友來說完全不叫事,在28歲的年紀里就已經身價過億了,試問再工作又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才會有提前退休的打算。

那麼,大多數普通人在28歲的年紀里,都是在做些什麼呢?不得不承認,小胖剛過如今馬上要奔三了,依然在工廠里打拚,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說白了,人家目前可以開始享受生活,而自己卻還要為生活而辛苦掙錢,著實比不了。

二、普通人差的,又是什麼?

嚴格來說,目前這個社會裡賺錢並不是太難,當然了,這也是相對於父輩那個年代來說的。如今這個時代里,只要能夠抓住風口,甚至是遇到一個好的機會,未來賺錢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例如,很多人趕上了網際網路這波熱潮,於是又出現了新一輪的世界500強,而在這些公司里工作的員工,也自然是幸福不已:高收入、高福利甚至還有股票等等激勵方式。

但是,在進入這種好公司之前,我們所需要的或許便是能力和眼光了,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我們這兩件真的都不曾擁有,這也是為何我們一直普通人的原因。

三、提前退休,多少歲才可行?

按照目前我們國家的規定來看的話,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不得不說,如果真的工作到那個年紀的話,那我們年輕時候的夢想,或許早已沒有激情再去實現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拚命存錢的原因,因為很多人都達成了一種共識,那便是只要未來有足夠多的存款,我們便可以提前退休。

老實說,小胖給自己的規劃應該是40-45歲左右便退休,目前來看的話,還需要工作15年左右,整整15年期間所需要做的便是盡最大可能去賺錢,未來再用這些錢去投資和理財,為自己不斷創收,或許這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四、年輕人更願意工作,還是提前退休?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那便是工作使我快樂。但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我們的想法卻並不是如此,可以說,如果不是為了賺錢甚至是養家的話,沒有人真的願意去工作。

現實就是這樣,因為普通人不工作就沒有收入,而沒有收入的話,便養不活整個家庭,甚至連一些日常生活開銷都無法滿足,更不用談什麼提前退休了。

只能說,如今的時代完全不同的,年輕人也都是哪裡工資高去哪裡,只有這樣,未來才有可能實現所謂的提前退休,不然的話,便真的會如我們父輩那般一直工作到老,然後退休了再拿那點微薄的退休金,不是嗎?

五、年輕存錢,年老消費,肯定是沒錯的

不得不說,時下還有一種理念非常火,而這也是最適合普通人的發展路線,即年輕時存錢,年老時消費。或者用專業的話來說,叫做延遲消費和享受。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不現在有錢現在花?嚴格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但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才行。例如,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將錢都花完了,甚至每個月都是月光族,那到我們年老時肯定是沒有存款的,如此發生一些什麼變故需要用到錢,又該怎麼辦呢?

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所以我們才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多存錢,只有這樣,未來等我們年齡大了且收入變少之後,才會有錢去消費。不然的話,有可能未來人都老了,還緊巴巴的地日子,那時候再後悔的話,可謂是晚矣。

坦白講,像這種28歲就身家過億的大佬,我們在新聞當中也見過很多。而對於我們來說,頂多就是看一看,甚至是羨慕一下就行了,然後又是繼續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即努力掙錢。

當然了,這種成功人士對我們也是有一定啟發的,即至少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你有足夠多的錢時,工作就不是必須的選項了,而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樣,才叫做人生,也才叫做過日子。

那麼,您覺得28歲就身家過億,普通人有可能達到嗎?對於您來說,有想過要提前退休嗎?您最理想的提前退休的年齡,又是多少歲呢?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聊一聊!

(打字不易,看完請幫忙點個贊哈,如果您喜歡小胖的文章,也請關注一下,小胖先謝過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gLXzXIBnkjnB-0zaT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