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病上網搜,你遇到過哪些「坑」?

2019-12-09     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

感冒發燒、頭疼腦熱,想去醫院怕麻煩,但又想獲得一些治療建議,很多人會選擇在網上搜索。

「合理飲食,適當戶外活動,每天10到15分鐘最為合適。」「不要濫用抗生素,謹遵醫囑。」記者近期調查發現,這些看似專業,並冠以某某醫院某某醫生頭銜的回答有可能是非專業人員以每條1.5元左右的報酬複製、粘貼、編造的。專家表示,用藥、治療建議直接關乎百姓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部分醫療信息網站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整治

隨著人們對自身和家人健康越來越關注,加之生活節奏較快,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醫療信息網站尋求建議。上海市民胡先生說:「一般一些感冒發燒的小毛病會在網上搜索,根據建議買些非處方藥。」

記者發現,多個醫療信息網站都宣稱,相關回答來自專業醫生。某醫療信息網站首頁顯示,「萬名三級甲等臨床醫生在線為您解答」,另一家網站首頁則顯示,「已有145588名醫生加入」。

對於醫療信息網站帶來的看似便利,一些用戶存有疑問。上海市民胡先生說:「有一些回答錯別字比較多,還有一些明顯就是複製粘貼的,感覺我也能在網上回答這些問題。」

「醫療信息網站兼職,答案在網上找就行,每天至少80+」,此類招聘兼職信息在網上較為常見。這種「問答兼職」究竟是怎樣的工作?

記者按照相關招聘信息,加入一個名為「養生採集」的群,該群已有400多名「兼職者」。群主給記者發來一份測試題目,並稱「網上搜搜相關內容,把句子修改一下就行,只要經過原創檢測,就能兼職。」記者看到,這份測試試題要求測試者以「懷孕產檢」為主題,既要扮演患者,提出問題,又要出演醫生,給出舉措建議,但對於「求職者」沒有任何資質審核。

記者編寫問題「我今年32歲,懷孕4個月需要做哪些產檢項目」,並以醫生口吻回答「需要做常規檢查、唐篩」等信息,順利通過測驗。隨後,該群群主給記者發來一個連結,並附有帳號和密碼。登錄該平台後,兼職者可以在平台領取題目,題目包括「畸胎瘤和巧克力囊腫的區別」「卵巢巧克力囊腫是腫瘤嗎」「流感後身體虛弱怎麼辦」等問題。和測試試題一樣,也需要兼職者編造病人信息、醫生建議等。群主表示,經過審核後,編造的問答就會出現在醫療信息網站上,按每條1.5元支付報酬,每半個月結算一次。

「把在網上搜索到的答案改一改,比如加個『了』『的』,或者把『和』改成『以及』,把『因為』改成『由於』就能通過原創度審核。」該群另一名兼職者表示,「入坑」半個月後,他放棄了這份兼職,「主要是覺得挺坑人的,問題答案都是複製粘貼,也有的是瞎編亂造的。」

「主要是為了把平台流量做起來。」談起相關平台為何要編造問答信息,兼職群群主說,通過已有問答信息引流,讓患者來到該平台,從而進一步引導患者使用平台的付費諮詢業務。在各個醫療信息網站和App,記者看到,各家均開設有付費諮詢業務,每次諮詢價格少則二三十元,多則一兩百元。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說,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發展對於緩解醫療資源稀缺、分布不均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實情況是,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改造挂號、繳費等醫療流程輔助業務已較為成熟,但涉及看病診斷等核心業務時,則往往容易出現各種亂象。除更給力的監管舉措外,醫療信息網站也應加強行業自律,切實擔負起對所發布信息的審核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趙鵬表示,網際網路時代,網民通過網際網路這一更為便捷的渠道獲取醫療信息是一個趨勢,但醫療行業直接關乎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關監管舉措應考慮到其服務的特殊性。

來源|新華社(文字:楊有宗 何欣榮)編輯|歷下區檢察院新聞宣傳辦公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F_D6G4BMH2_cNUgkB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