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要圓了,你夠不夠圓?

2019-09-11   博物雜誌

月有圓缺月相,人也有「人相」,變化關鍵,就在一個「肉」字。眼看就要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天上的月亮要圓了,你身上是不是也「月半(胖)」了呢?

月亮圓了,你胖了沒有?圖片來自:123rf.com.cn

不過今天並不是要聊減肥的話題,而是要趁機探討下和「月」 或者 「肉「有關的漢字,它們背後可藏著不少和吃喝有關的故事。

這幾個字你肯定都認識吧

到底「月」字怎麼寫?

字早期甲骨文是一彎蛾眉月。《說文解字》解釋:「闕也,大陰之精。」闕即「缺」——為何象形缺月,而非圓月?畢竟「缺」的狀態更常見,更符合人們對月亮的印象,同時也可與圓圓的太陽區別開。

「大」即「太」,意思就是大,日稱「太陽」,月稱「太陰」。我國傳統上認為男性陽剛,女性陰柔,故而童謠中,太陽通常是公公或哥哥,月亮則是婆婆或妹妹。古希臘神話中,白天男神赫利俄斯駕車在天空飛馳,是為日,夜晚則由其妹妹女神塞勒涅接替,是為月。像這樣,日月神是兄妹或夫妻的設定,在很多神話中都有。

後來,月又分化出了另一個字「夕」,意為傍晚,《說文解字》說它的字形是月亮剛出現的樣子。甲骨文中,「月」和「夕」猶如孿生子,相貌相似,關係複雜,文字學上曾是一段迷案。總體而言,商代早期甲骨文中,中間無點的是月,中間有點的則為夕。然而到了後期,兄弟倆卻互換了身體,中間有點的變成月,無點為夕。於是在金文中,中間加點的,便是明確的「月」字,無點畫的則為「夕」字。小篆延續此法,為月,為夕。這種交換是早期文字不太成熟的表現,隸定之後,兄弟倆就「成人獨立」,不會再相混了。

月和肉,竟然走到了一起

月亮內心是拒絕的

有時一胞所生的兄弟會越長越不相像,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卻可能「撞臉」。文字演變之中也是如此。「月」估計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有一個字和自己長得這麼像,它就是「肉」。

肉字由大肉塊的象形而來 圖片來自:123rf.com.cn

字由大肉塊的象形而來,甲骨文一共三筆,上部有稜角(見下圖)。但在不同的人筆下,有時稜角會消失,寫作,與「月」字就非常相似了。小篆(肉)更是與(月)幾乎難以區分。下面我就來看看它們有多難區分:

實在是太難了對不對?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了區別這兩個字,往往在「肉」的右上方加上一個區別符號,如春秋末期少虡(jù)劍上的「胃」字,下部是「肉」,即在右上角加一小撇。而對於「月」字,則往往在左下角加撇:

但是寫個字還要加區別符號,實在有點麻煩,再往後,人們就漸漸放棄區分它倆了。

李白看了想打人

到今天,以「月」做偏旁部首的字,只有一小部分含義跟月亮有關,如朔、朗、朦、朧;更多的卻是跟肉有關,如臉、肌、肢、肚、髒、肥等等。所以「月字旁」也稱「肉月旁」。

慢慢的,身材就變了樣

這個對比圖是不是特別好理解

月有陰晴圓缺,各個階段的月相也有不同的名字。

農曆每月初一,夜空中看不見月亮,稱為朔月(現代稱「新月」)。《說文》解釋:「月一日始蘇也。」月亮消失後即將重新出現(「蘇」是死而復生)之時,就是「朔」。因此,朔也有開始之意,北方又名「朔方」,就是因為古人認為北方是陽氣初生之處。

左:小篆的朔 右:金文的朔

與朔相對的是,即農曆每月十五的滿月。望字甲骨文為眼睛的形狀,整個字形表示一人站立,睜眼遠眺。金文時眼睛睜得更大了,後來又在旁邊加上月,月亮遙不可及,更能體現出遠望之義。

十五滿月最引人注目,所以自古便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如今我們過元宵、中秋節,也是一樣。

左:甲骨文的望 中:金文早期的望 右:金文後期的望

更值得一說的是「明」字。日月為明,似乎自然而然,無需多言。其實這是沒有觀察字形演變而導致的誤解。古代楷書中,明通常有三種寫法(下圖),如唐代顏真卿,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相對而言,前兩種寫法更普遍,後者還比較少見。

不同的「明」字 左:顏真卿 中:趙孟頫 右:董其昌

是不是突然看到了一個你特別熟悉的字——囧???

在這個字上,《說文》的解釋「從月從囧」是很正確的,最規範的寫法是第一種。明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是從月從囧,而另外兩種寫法中的「目」「日」反而是從「囧」訛變而來。

今天「囧」字在網絡上幾乎只是個表情符號了,但它象形的本來並非人臉,而是窗戶,從月從囧的明字,意思就是月光從窗戶照進來。夜晚漆黑一片,穿窗入戶的月光就顯得尤其明亮。

左列由上至下的「明」分別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原圖來自:123rf.com.cn

月相之圓缺變化,總是按照固定的周期進行。期字也有月字旁,它的本義是約會、約定——人們希望人間聚散也能如月相一般,良人親友分別後,總能如約再會。

誰也離不開的肉

前面說了,月字旁的字真正與月亮有關的不多,絕大多數都是跟「肉」相關。其中有大一部分來自人和動物身上的「肉」:肢體、皮膚、肌肉、臟腑、各種器官……

圖片來自:123rf.com.cn

人體內部的器官,中醫稱為「五」。髒繁體作臓,聲旁「藏」有收藏在內之意,五臟是心、肝、脾、肺、腎。腑字聲旁「府」則有容納之意,六腑為腸、胃、膽、膀胱等,都是內臟中的「容器」。成語中有不少用內臟來比喻的,例如「肝膽相照」「脾胃相投」「膽戰心驚」,它們其實也反映了古人對人體的認知。

明代醫書《針灸大成》中的五臟六腑圖

「膏肓」也是人體內部之物。「膏」為心尖脂肪,「肓」則是心臟與膈膜之間的空隙。晉景公病重請了名醫,醫生還沒到,他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孩,一個說:「來的是良醫,我們該往哪裡逃?」另一個回答:「去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拿我們怎麼辦?」醫生果然束手無策。從描述來看,晉景公病在心臟,雖然當時無法治療,但從對「膏肓」的認知,也可見當時已有一定的解剖學知識。

人見人愛,好吃好吃

作為美食大國,我們還有很多肉月旁漢字來自肉的吃法。

肉在古代是權貴才能吃到的好東西,《左傳》中曹劌吐槽權貴,就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吃肉直接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貴族吃飯可以叫「用膳」,平民則用不得這個詞,因為字從肉,多指肉食。美味佳肴,一定有肉,「餚」不是「有+X」,而是「月(肉)+爻」。

炙:烤肉

「腥」「臊」「膻」,是肉類未經加工時所具的各種異味。想去除異味便得加工,如《禮記》所說「以烹以炙」。字的字形就是一幅火上烤肉圖,楷化以後,也難得地沒將「肉」徹底寫成「月」。

膾:生肉「刺身」

加工除了用火,也可以用高超的刀術。《論語》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句,,就是把生肉切成薄片,類似今天的「日料刺身」。膾不厭細,是因為切得越薄腥味越淡,口感越佳。杜甫在一首寫切膾的詩中便寫道:「無聲細下飛碎雪」,形容廚師刀工了得,「放箸未覺金盤空」,肉切得好,味道好,食客自然爭先恐後。膾和炙,都是受人喜愛的肉食,所以膾炙人口一詞,便是以人人愛吃的美味,比喻文章、軼事廣受讚美和傳誦。

脩:干肉

《論語》中還常出現「束脩」一詞,字與脯字同義,指干肉。古代干肉十條紮成一束。孔子向學生收的學費,就是這樣一束束的干肉。臘肉、火腿,都可以算脩的細分類別。

朋友的朋字中,月既不是和月相關,也不是和肉相關。所以即便是月月也不是很胖的意思。

當然,也不是所有「月」字旁是和月亮和肉有關的。比如「朋」字,看似有兩個月,實際上並不是有兩個月亮或者肉特別多的意思。「朋」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兩串玉石或貝殼的樣子,有時還表現成人用手拿著珠串,後來人形把珠串包裹起來,再經過隸定,才變成今天的模樣。

看完今天這篇文章,晚上抬頭看看月亮,低頭再看看肚腩,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月餅再好吃,也不要吃太多哦,否則......

撰文 | 宰予

繪圖 | 小餅

微信編輯 | 小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