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發的機制是怎樣的,為何Ia型超新星能測量宇宙距離?

2020-06-12     小花的科技屋

原標題:超新星爆發的機制是怎樣的,為何Ia型超新星能測量宇宙距離?

恆星生命演化末期經歷的超新星爆發,為何可被運用於宇宙探索之中

在茫茫宇宙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物質形態:小到宇宙塵埃、大到星系團。雖然,我們人類通過儀器可觀測到的宇宙組成部分,僅占據了宇宙物質的極小一部分。但這並不妨礙像恆星這樣的星體類型,可以在宇宙的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時間的遞進,恆星也會跟隨宇宙演化的腳步同步自己的生命進度條,而超新星便是恆星自身演化末期的一個特殊階段。那麼,超新星爆發的機制到底是怎樣的,為何Ia型超新星能測量宇宙距離?

什麼是超新星-有氫吸收線的II型超新星應具備的條件

眾所周知,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有其獨立的生命演化周期,而身處其中的恆星自然也不會成為例外。恆星的一生會因為不同的屬性特徵而具有不同的演變方式,而超新星便是恆星這個群體中一部分恆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當恆星失衡坍縮導致中心冷卻,足夠大的恆星便會發生劇烈爆發,就好比是一顆恆星的「暴死」過程。

相對而言,超新星在星系中較為罕見,比如銀河系也大約需要50年左右才會發生一次。而恆星的演化路徑很大程度上都與其質量有關,比如我們的太陽便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質量,而無法最終爆炸成超新星。簡單來講,恆星進入超新星狀態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之一:要麼,從附近鄰居積聚物質的恆星,在失控後點燃了核反應;要麼,恆星由於沒有足夠的核燃料,而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坍塌。

事實上,對於初始質量和金屬丰度不同的恆星而言,它們最終坍縮成的超新星類型也有所不同。而超新星光譜上不同元素的吸收線,則被科學家當作了超新星類型的主要劃分依據,比如其中有氫吸收線的II型超新星。此類超新星要求恆星的質量應該處於太陽質量的8到15倍之間,以確保當其燃料耗盡的時候,仍可通過自身的質量和壓力促使碳融合。

隨著中心重元素的集聚,恆星的結構開始變得像洋蔥一樣出現了分層,而位置更靠恆星外部的元素,也變得越來越輕。恆星開始內爆的時間點,便始於其核心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之時。在這樣的反應過程中,由於被高度加熱的核心變得太密,以至於恆星的核心將內爆反彈了回來。於是,那些排入太空之中的恆星物質成為了超新星,而該反應過程最後的剩餘物體,便是被我們叫做中子星的稠密星體。

什麼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的機制是怎樣的

簡單來說,超新星爆發其實就是部分恆星生命末期會經歷的劇烈爆發形式,當此類事件發生的時候,甚至可以照亮超新星所在的整個星系。而在此過程中所散發出的突發性強烈電磁輻射,則可以在該空間中持續數周、乃至數月的時間之後才會消失不見。那麼,如此強大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其背後到底蘊藏了怎樣的爆發機制?

早在2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通過對Ia型超新星的研究,了解到我們的宇宙膨脹速度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與此同時,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還從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這一現象,提出了暗能量的存在,這是一種至今仍充滿神秘感的排斥力形式。

那麼,在威力如此強大的超新星爆發背後,到底蘊藏著一種怎樣的機制,又會不會與我們地球上的引發爆炸機制類似?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隸屬於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 ,而新的Ia型超新星殘骸圖像則由其捕獲:紅色部分的低能X射線,展示了因為超新星爆炸而不斷擴散的碎片;而藍色高能射線所顯示的內容,則是高能電子的殼,也就是所謂的爆炸波。

為了深入了解這些宇宙深空中的超新星爆炸內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DDT(臨界爆燃-爆轟過渡)的新模型。從而通過化學火焰的模擬實驗結果,以驗證模型和結果的正確性,通過這項新的研究,或許可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之前存在的諸多困惑。當然,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讓我們失望,當實驗中由火焰產生的湍流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位於IA型超新星中的DDT便會在此時自動被觸發。

簡而言之,湍流加劇了反應過程,並導致了超新星爆炸,研究人員將可以驅動火焰自動產生湍流而發生爆炸的條件,定義成了一個關鍵標準。而且,科學家們已經確定,這樣的過程並非熱核爆炸特有。比如,空氣中的氫氣和甲烷在化學系統中,也具有相似的反應機制。你可能很難想像,當我們將其運用到地球上的生產工作時,還可以在提高發電率的同時,改進太空飛行器的推進系統。

為了確定DDT足夠全面的信息,科學家們還將在之後的研究中,在不同類型的爆炸場景中應用此次實驗中的新模型。雖然,Ia型超新星在亮度這個層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中存在的一些細微差別,則可能對我們的計算產生一些影響。不管是在宇宙距離測算方面的利用,還是暗能量性質的探索,這樣的研究工作都會給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帶來特別深遠的影響。

Ia型超新星SN SCP-0401-最遠的「標準蠟燭」星型爆炸

一直以來,Ia型超新星都是宇宙空間中最讓科學家們關注的事件之一。正因為它們會散發出相對比較固定的光度,被當作宇宙「標準蠟燭」的它們,成為了計算宇宙距離的工具。比如,與地球相距100億光年左右的超新星SCP-0401,雖然,哈勃太空望遠鏡早在2004年的時候就發現了它的存在,但其最終被確認卻是在數年之後。通過可以捕獲更多數據的新儀器,科學家們更全面的研究了其巨大而古老的恆星爆炸,更為我們解開了許多現有的宇宙謎團。

而超新星SN SCP-0401的爆發時間,則發生在宇宙發生大爆炸之後的37億年左右,如此古老的超新星本身就是可靠的宇宙學信息。在之後的時間裡,這顆具有遙遠特徵的Ia型超新星,被科學家們稱為「標準蠟燭」,並將其運用到宇宙膨脹速度和神秘暗能量性質的研究之中。不管是暗能量具有怎樣的性質、暗能量的變化是否和時間有關,以及暗能量和宇宙膨脹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都是促使我們研究超新星SN SCP-0401的源動力。

簡而言之,超新星SN SCP-0401的出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測量超新星的實例,其足夠遙遠的時間距離,更記錄下了這100億年的宇宙膨脹史。當然,這樣的超新星只代表了宇宙歷史中的某個數據點,倘若要對暗能量在宇宙演化史上發揮的作用進行確認。那麼,我們還需要研究出更多甚至比哈勃望遠鏡還要先進的探索儀器,以尋找更多和超新星SN SCP-0401一樣古老的遙遠天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1Ulp3IBiuFnsJQVdZ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