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蔭而處,向明而歌,它從不因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而忘卻天職

2019-09-21   文學報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點擊查看)

2019傅雷翻譯出版獎10部入圍作品 | 2019台北-上海兩岸文學營閉幕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8月書單 | ......

......「圖畫書界奧斯卡」

蟬與文學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唐代詩人虞世南在《蟬》中,用白描手法,僅以二十字,非但生動地勾勒出蟬的形象,開拓了啟人幽思的主題,而且引譬出蟬與文學的關係。這使人不禁想到:蟬,區區小蟲,竟何以會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確是一個韻味深長的「謎」。

要解開這個「謎」,還得溯本追源,從蟬的美名兒上說起:

蟬,在古代被叫做「蜩」「螗」「蟪蛄」;在近代被稱為「葉蟬」「蚱蟬」;在現代又被呼之為「知了」;誰能想到,蟬的名字竟還有35種以上呢。不過,名謂雖多,卻有失其美。於是,經過若干代文豪巨匠的苦心雕琢,蟬的稱謂本身便成為一種藝術結晶。人們不再直呼其原名,而是用詩、詞、賦的「闕中聯」「句中眼」以取代原稱。如「含風」「飲露」,都成了蟬的美號。每當人們看到這些富有詩情畫意、充滿著抒情曲美感的名字時,便會感到蟬形歷目、蟬鳴在耳,從而又會產生許多奇妙的遐想。

以至於後來形容女子的姣俏,常用「蟬娟」「蟬鬢」「蛾眉」(源於《詩經·衛風·碩人》:「螓(蟬)首娥眉」);形容情感之 共鳴、靈犀之相通、美好之結合,常用「蟬嫣」「嬋媛」「嬋連」「蟬聯」「蟬娟」;頌讚高士之節操,常用「蟬蛻」等詞(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便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句子)。

除標註外,配圖均為齊白石畫作

再次,蟬本身也確實有些不尋常的特點。一千多年前,它的特殊的繁殖方法與生長規律,喚起了古人對它作進一步研究的熱情。原來,雌蟬將卵子產在樹杈上的小孔中。數日後,它又咬落樹杈,使它落地埋進泥土裡。待到開春,才孵出幼蟲,再長大一點便叫做若蟲。從幼蟲到若蟲階段。每長一次,便蛻一層皮,共脫四次皮,歷時多年,然後,若蟲爬回樹幹上,緊緊抱著樹幹不放,蟲的背部裂開一條縫,一個身著兩翼、生機勃勃的蟬兒便騰空而飛了。而若蟲的殼,仍然附在樹上,遠遠望去,儼然像個一動不動的成蟬。誰能料想到,就是這個被留下的凝殼,知再次大大地開拓了我們祖先的眼界呢。它被正名為「蟬蛻」。《本草綱目》《別錄》上都說它有醫治難產、抽風、癲癇、破傷風、失音、頑疾、風疹的奇效,並有明目退翳、止渴的作用。於是「蟬蛻」便被當作幾乎可以「妙手回春」的「神藥」。到了唐代,竟養蟬成風,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極為精緻的「蟬籠兒」掛在窗戶上。

有的人,甚至還以比較蟬聲的短長決定勝負、輸贏,並美其名曰:「仙蟲社」。《搜神記》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淮南內使朱誕手下的一個人的妻子神情恍惚,面呈病態。那個人便懷疑她有外遇,於是經常窺測她。一天,忽見她中斷了織布,呆呆地望著樹上痴笑。她的丈夫若有所獲,急忙往樹上盯去,一看,那上面竟有十四五個頭裹青巾、身著青衣的小孩兒,在樹上嬉戲喧笑。她丈夫生氣地用弓彈向樹上彈去,「呼」地一聲,小孩們頓時化作蟬兒,凌雲而翔,最大的有如簸箕。以後,關於蟬的特殊生長規律,反映到《西遊記》中,則被提煉成為「金蟬脫殼」之計。

清《搜神記》繡像

不過,文人高士之詠蟬,也還不僅僅限於「嘆逝」與「思紛」。他們在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的基礎上,開掘了「蟬」這樣一個可以比興之物的「象下之義」和內在特徵,在蟬的身上找到了可以寄託他們的愛憎與信仰的東西,可以表現他們品格與節操的特質;從而煉就妙句,借物言志。如蘇軾詠蟬,探其「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的特點;褚沄則勾其「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的特點;曹植賦蟬重其「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的特點;而陸遊《蟬賦》則做了更為全面的開拓。其賦曰:「頭上有綏,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這裡被開掘出來的特點,便是比興之物與「應物感斯」之人的相通之處。正因為這樣,凡善感之文人、有志之名士,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寫蟬以言情、頌蟬以喻志。不過,將蟬尊為「至德之蟲」,怕也有過譽之嫌。如若把蟬、蟬聲,喻作文人自愛與文學創作的一掛警鈴,也許會更有意義。

蟬擇蔭而處,向明而歌。當夏而不趨炎,居高而不失慎。它不因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而忘卻自己的天職。如郭小川在《團泊窪的秋天》中所寫的,蟬聲可以暫時消退、戰士的歌聲可以休止一時,卻永遠不會沙啞。

蟬不因翼薄如許、身輕若無而輕遷其居、輕沽其身、輕售其技、輕易其聲。它既不因群噪而更調,也不因酷暑之威而降音,其聲韌韌,經久如一。

蟬在萬物競生的季節,報告著收穫的信息;在碩果纍纍的時刻,訴說著著冬之將臨;而當百蟲俱僵之時,它卻在深深的泥土中,醞釀著一支新曲。「大哉生命!」蟬永遠是「生命之歌」的一個無名的作者。

這,也許又是它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更深刻的緣由吧。

新媒體編輯 張瀅瑩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