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北京人的一天是從一杯濃釅的茉莉花茶開始的;更有人說,老北京人的一整天都是茉莉花味兒的。的確,北京人偏愛茉莉花茶。茶,這種神奇的飲料應該說起源於中國。
縱然有些爭議,某些「外」人並不認可,但是中國最起碼是茶的發源地之一。傳說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現代醫學也證明,茶確實有很多的保健效果,因此中國茶被譽為東方神奇樹葉。
隨著時代的發展,茶家族也在不斷的壯大,成員極其豐富,僅從大類上分就有綠茶、紅茶、黑茶、黃茶、花茶、烏龍茶等等,細分的話品種就更多了。在如此繁多的品種當中,為何老北京人獨愛茉莉花茶?其實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第一,北京不產茶,甚至整個北方,產茶的地區都很少,我國的名茶大部分產自遠離北京的福建、雲南、江浙等地。而古時候的運輸是個大問題,您了解過茶馬古道就清楚,那道兒有多難走!尤其是福建山區,成品茶運到北京要花很長時間,再好的茶葉、特別是講究新鮮的綠茶,到了北京也就變質了。
第二,清代的皇家喜歡茉莉花茶,尤其是慈禧最愛,稱之為香片,還經常將茉莉花茶作為國禮送給「外賓」,茉莉花茶流行於京師之地,無論王公貴胄還是平民百姓莫不歡迎,這其中不乏上行下效的因素。不過這都不是主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水質問題。
在沒有自來水、桶裝水,更沒有南水北調的時代,北京人的飲用水多來自於水井,也就是純粹的地下水。北京自古被稱為苦海幽州,京城的井裡打上來的多為苦水。您愛喝茶的都知道,茶葉本身的品質縱然是最主要的,但是好茶還需好水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兒。
有時候您到產茶區去買那些名茶,在當地開湯品嘗覺得味兒特好,買回北京就覺得口感差很多,拋開奸商掉包兒騙人的情況不談,主要就是水的問題。所以以老北京的水質,再好的茶葉也喝不出好來,而茉莉花茶濃郁的香氣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茉莉花茶屬於是花茶的一種,其實直接用茉莉花泡水喝也可以叫茉莉花茶,但是咱們說的是用茉莉花和茶葉進行「聯合加工」的茶。其茶胚多為綠茶(也有少部分使用紅茶和烏龍茶),將茶胚與茉莉鮮花進行拼和、窨制,使茶香與花香交互融合,無論是沖泡時還是飲用時,都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香氣。
這種香氣充分掩蓋了北京地下水的苦澀味道,因此自傳入北京以來,就一直被當地人所喜愛,並贏得了「「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之美譽。茉莉花茶自然也分級別,按照茶葉本身的品質與製作工藝上的差別,價格區間很大,有錢人的喝高的,經濟條件差點兒的喝便宜的。
說到這個便宜的,就不得不提高末兒,它甚至不能稱之為茶「葉」,因為沒有葉兒,都是篩出來的或者賣茶葉剩的箱子底兒,都是茶葉碎末。人都有個好面兒的時候,您到茶葉鋪說買茶葉末子,那不好聽,所以給它起個聽起來「有面兒」的名字,叫高末,也叫高碎。
其實也不為過,高末嘛!拿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它確實不low,這裡頭還真不全是便宜貨,多好的茶葉最後也得有碎的,把它們收集到一起,沏出來還是挺香的。價格自然很低廉,說實話,它也確實是給勞苦大眾預備的,您說前清時候王爺去貝勒家串門兒,給來杯高末喝?
那不能夠,這不挨罵嗎?北京的水不好喝,窮苦百姓自然也希望藉助茉莉花茶的香味兒掩蓋苦澀,但是,勞動人民哪兒有時間坐下來慢品哪?一杯茶一喝一整天?當然一喝一天不是就這一把茶葉,老話兒說好茶不過三杯香,喝都跟白開水似的了還捨不得換呢?我只能說您太會過日子了。
高末沏出來也很香,但是不耐泡,喝幾過兒也就沒味兒了,價格又很便宜,清早起來沏上一杯解解渴,完了就倒了也不可惜,吃飽喝足還得奔命去呢?買高的?第一價格高,消費不起,第二,喝不了幾過兒就倒了,那不浪費嗎?所以茉莉高碎在北京,也很有市場。
俗話說「美食還需美器」,其實「美茶」更講究器具,自古以來我國的茶具就是豐富多彩的,喝什麼茶用什麼器皿,很講究的。沏高末自然就沒必要了,大杯子、大碗、大把兒缸子都行,過去北京街頭還有賣大碗兒茶的,用的也多是粗瓷大碗。
所以在當初,南方人、特別是產茶區的南方人對北京人喝茶有偏見,以「水不厭其沸,碗不厭其大,可笑之極」來嘲笑北京人。您各位都知道,過去、即便是現在,茉莉花茶從價格上與那些著名的綠茶、烏龍茶等無法比較。
不信您去市面兒上找找,茉莉花茶好像還真沒有那種動輒幾萬、幾十萬一斤,貴得嚇人的,所以有些人認為茉莉花茶本身就不能算高級。而且沏茉莉花茶要用80-90度的水來沏。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這個大氣壓下,其實水的沸點是達不到100度的,所以沏茉莉花茶基本上就是用剛剛燒開的水。
而所謂的高端茶葉、特別是綠茶,是不能用開水的。如今賣大碗兒茶几乎消失了(有些茶館兒可能還有,不過也僅僅是「情懷」而已),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北京的茶文化也在豐富。
雖然還有很多人難捨高末情結,老字號茶葉鋪供應高末時甚至排著隊去買,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無論哪兒的人喝起茶來都是越講究越不嫌講究。但是當年確實有些人認為北京人喝茶全都不上品。
那也只能說這是偏見了,您恐怕只看到我們的勞苦大眾坐在路邊兒喝大碗兒茶了。茉莉花茶自然也有高的,不然當初慈禧老娘們兒、對不起是老佛爺,怎麼拿它當國禮?現如今上千上萬的茉莉花茶也比較常見了,那買回去不能用粗瓷大碗沏吧?
喝花茶最講究用蓋碗兒,這蓋碗兒也是我國的傳統茶具了,底下有託兒,也叫茶舟或茶船子,中間是形狀像碗的杯子,上面有蓋兒,屬於三件套,也叫三才碗(天地人三才嘛)。
喝蓋碗兒茶應該怎麼端、怎麼掀蓋兒、怎么喝都有講究,咱有時間再細聊,說點題外話:這個蓋碗兒確實是早就有,據說是唐代發明的,但是它真正流行起來是清雍正以後,尤其是青花蓋碗兒,而且各朝的蓋碗兒樣式上也不盡相同。
如今的古裝影視劇里,不管什麼朝代,皇帝、官員們喝茶几乎一水兒的蓋碗兒茶,款式還都差不多,這就有點兒扯了。甚至說在過去的某些場合,茶都不是用來喝的。
比如官場,尤其是一些不怎麼熟悉的、來走門子的官員,您去拜訪上級領導,給您端上來的蓋碗兒茶,裡面有沒有茶葉都另說著,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待客用的,就是擺擺樣子,什麼時候主人一端自己那碗茶,懂規則、識相的就起身告辭了,這叫端茶送客。
這是題外話,咱還說這北京人喝茶,真的不是不講究。老北京可不僅僅只有平民文化。老北京的文化無論哪一方面都是多元的,有皇家文化、封建貴族文化、官場文化等多方面組成的,茶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拿過去來說,您買再高的茶葉,還高得過宮廷貢品去嗎?您再講究,講究得過皇上家嗎?咱不是說讚許羨慕封建制度,就說這事兒,您不能只盯著市井文化以點概面。再說了,茉莉花茶製作工藝也是相當講究的。
首先茶胚和鮮花的處理就有嚴格要求,選什麼樣的茶葉做胚、用什麼品質的茉莉,甚至鮮花什麼時間段採摘、攤涼時要保持什麼溫度都有限制;窨制之前先要用玉蘭花打底,增加香氣,然後才能與茉莉花拼合進行窨制。
窨制的過程也非好幾道工序,每一道也都有嚴格的工藝要求。茉莉花茶按產地、品質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分為很多品種,像什麼福建茉莉花茶、蘇州茉莉花茶、金華茉莉花茶、茉莉大白毫、茉莉銀針、茉莉龍珠等等,只是沒人把老北京茉莉花茶與之相提並論。
畢竟北京不是產茶區,茶胚都要從南方進,但是過去的一些老字號茶鋪都要將茶胚運到北京之後再進行窨制,老北京講究用京南花鄉出產的茉莉花。這裡的白茉莉茶品質最高,香氣濃郁,北京人甚至將茉莉花直接稱之為茶花(其實真正的茶花不是茉莉)。
所以說茉莉花茶本身可一點兒都不low,當然現如今這種偏見估計早就不在了,茶文化的熱度也是經久不衰,茶葉種類更是進一步豐富了。然而,仍然有很多老北京人依舊鐘愛茉莉花茶,如果非要總結北京人喝花茶的習慣,我想那兩句話應該改改,叫「水不厭其開,茶不厭其香」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