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影重重,4000年前中國第一女間諜是誰?古代間諜四大發明有啥?

2019-09-26   李夫子說史

今天李夫子跟小夥伴們聊一個特殊而又神秘的群體——「間諜」。說起間諜估計小夥伴們腦中蹦出的第一印象就是「007」!不得不說,這些年我們被國外的間諜大片所傾倒,什麼007系列、諜影重重、碟中諜等等影片,看著這些電影中的間諜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尤其是代表人物「詹姆斯邦德」,一躍成為很多小夥伴的心中偶像、小姑娘的夢中情人!但其實細說起來,如此精彩的間諜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國外,在中國,早在4000年前的傳說中的夏朝就已經有間諜在活動了,間諜在中國古代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且聽李夫子一一道來。

現代間諜

古代第一位間諜

中國最早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例,還得從夏朝的第三位君主「太康」說起。這太康是夏啟的兒子,大禹的孫子,照理來說祖輩英雄、老子好漢,作為他們倆的後人,怎麼也差不到哪去吧。但沒想到事實正好相反,這太康繼位之後不僅不理國事,還過度沉迷圍獵,荒淫無度,結果就是政權落入他人之手,直到後來夏朝王室的後裔「少康」長大以後,才重新奪回了自己家的天下。這少康有雄才大略,為了刺探敵人的底細,他派出一位叫「艾」的女將軍到敵方去做間諜,於是女艾就喬裝打扮來到敵人身邊,一邊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一邊又偷偷的為少康傳遞情報,在女艾的里因外合之下少康順利復國,女艾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間諜。

女艾,古代第一位間諜

說了女艾的故事,估計很多人都會感覺有些意外,沒想到這最早的間諜居然是個女的,畢竟在古代,間諜多用于軍事行動當中,從事的也多半都是傳遞情報、軍事破壞,甚至暗殺等高危險任務,那可是天天都生活在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之中啊,但實際上這事在當時並不新鮮,因為在夏商時期,女性也是可以領兵作戰,成為將領的,像商朝的「婦好」,多次參與平定鬼方、羌方、土方等地,是典型的女中豪傑!所以對於她們來說,當將軍都遊刃有餘,做間諜那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劉濤飾演婦好

用生命成就仁義的間諜

說了這麼多,那麼在古代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間諜呢?其實自古以來間諜的叫法有很多,比如「間者、碟人、碟者、細作、探子」等等,稱呼堪稱五花八門,而《孫子兵法》中又將間諜分成鄉間(又稱因間,敵人的同鄉)、內間(敵國的官吏)、反間(收買敵人的間諜)、死間(向敵人散布謠言,事敗後,間諜必死)、生間(能活著回來的間諜)五種。但不管間諜稱呼和種類如何變化,挑選間諜的標準卻是萬變不離其宗,概括起來就是要「聰明、勇敢、仁義」,這說起仁義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優秀的間諜代表「蘇秦」了。

蘇秦大家都不陌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謀略家,鬼谷子的徒弟,據史料記載,蘇秦為了輔佐燕國,曾前往當時的東方大國齊國,開啟了長達16年的間諜生涯。蘇秦在齊國深受齊王的賞識,沒多久就坐上了丞相,在這段時間裡他不僅阻止了齊王北伐燕國的決定,甚至還成功煽動了齊王,主動攻打宋國,而當時的宋國雖然只是一個三流小國,但經濟卻十分繁榮,再加上地處大國夾縫之中,可以說對各國都是緩衝地帶和一個有力的制衡,也是因為如此,強大如秦國,對宋國也只能在一旁悄悄咽口水,遲遲不敢下嘴。

蘇秦

但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特殊的存在,沒想到偏偏齊國膽大包天,竟然在蘇秦的不斷忽悠下直接出兵把它給滅了,這下齊國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就在各國之間混不下去了,燕國見此時機,便趁機聯合韓、趙、魏、秦四國大舉攻齊,接連攻占了齊國70多個城池,此時的齊王眼瞅著就要被滅國了,才慢慢反應過來,原來自己的丞相竟然一直都是燕國派來的間諜,於是一怒之下就把蘇秦給咔嚓了。

古代間諜裝備的四大發明

要說蘇秦是在用生命做間諜,這話可一點也沒錯,但實際上從古至今又有哪個間諜不是在用生命做賭注呢?但話又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間諜工作都需要靠真身肉搏。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祖宗們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乾脆直接鼓搗出了個間諜工具4件套,用來協助間諜工作的順利進行。

這4件套里最厲害的一件叫做「聽瓮」,別看這東西長得像個笨重的肚子,中間開了個口的膠囊,作用卻非常的大,使用時只需將它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偵測情報時,只需側耳浮在上面,就能很清晰的聽到周邊的聲音,據說清末的曾國荃率湘軍攻打太平天國所占領的天京時,城內的太平軍就是在城牆下埋設了這種聽瓮,來偵探湘軍的動靜,所以說聽瓮算得上是現代竊聽器出現以前最有效的一種竊聽工具了。

聽瓮

那除了獲取情報的竊聽設備,四件套里還有專門用來秘密書寫,讓字隱身的秘寫裝備——「明礬水」!這種密寫術在古代被廣泛應用,這其實是用明礬製作出的一種特殊的墨水,古代人雖然不懂化學,但是他們通過大量實踐研究發現,用明礬水書寫的文字,紙干之後,字跡就消失無蹤了,唯有用水浸濕,字跡才會浮現!所以一直作為通信需要。據《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216年,當時蒙古人圍攻太原城,太原的最高軍事長官(宣撫使)烏古論禮,「遣人間道齎礬書至京師告急」。這句話的意思是,烏古禮派間諜帶著用明礬水寫的密信,到京師告急,請求援兵。

間諜四件套還有一個是軍事密碼和加密裝備——「陰符」!有部影視劇叫《密碼疑雲》,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圍繞「爭奪密碼和反爭奪」展開的。而在中國古代,也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軍事密碼和反破譯技術了。軍事密碼就是「陰符」,而反破譯技術就是「反切碼」。這個「陰符」具體怎麼用呢?其實就類似於古代的兵符一樣,把「陰符」分成兩半,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而且陰符依長短不同,代表不同的情報。上面也沒有文字,即便敵人繳獲,也無法破譯。與陰符配合使用的就是「陰書」,就是將一份完整的情報,寫成三份,分別送出。而在此基礎上,古人又發明了代號、暗號、字驗等間諜手段。 其中的字驗,就與現代密碼原理非常接近,不過,它是以漢字來代替阿拉伯數字。據《武經總要·前集》記載,宋朝時官方便將常用的40個軍事短語,分別用40個字來代替,然後編出一首40個字的詩,作為「密碼本」。

武經總要

而「反切碼」的發明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他還專門為密碼編制了兩首詩歌,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第二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這兩首詩就蘊含著反切碼的所有密碼,據說戚繼光的密碼詩歌,被稱為最難破解的「密電碼」!

戚繼光發明反切碼

最後一種間諜裝備就是專門用來通風報信的情報傳遞裝備「紙鳶」,也就是現在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歡玩的風箏。這是西漢初年,韓信發明的,堪稱古代原始版的無人偵察機,因為在古代沒有無線電波,作為間諜,你搞到了情報,得要能送出去才行啊,在一開始古人想的是用信鴿送出去,比如何守法在《投筆膚談》一書中就記載過「封鴿代諜」,但是培養信鴿的人難得,而且成本太高,又耗時耗力!所以自韓信發明「飛鳶」之後,歷代間諜都用這個作為傳遞情報的工具了!

紙鳶

李夫子說間諜

可見古人為了刺探軍情,也是頗費腦筋啊。總而言之,在諜戰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裝備卻沒有古代間諜們用不上的。雖然古人沒有現代的科技這麼發達,但他們的智慧依然不可小覷,有些發明連現代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比如在紙鳶沒誕生之前,還有一個能在天上飛的叫「木鵲」,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瞧瞧,不用加油的木製品,居然能連續飛72個小時,是不是不可思議?當然了,這畢竟有點匪夷所思,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只能姑且聽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