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小時候也曾偷拿錢買零食?做到這三點,你越批評孩子,他跟你越親

2020-06-09   CC爸媽

原標題:鍾南山小時候也曾偷拿錢買零食?做到這三點,你越批評孩子,他跟你越親

前兩天我去超市買東西,看見一群人圍在一起。

本著湊熱鬧的心情,就過去看了一下,結果發現是一個媽媽在訓斥自己的孩子。

原來是小男孩想要買巧克力吃,但是他媽媽不給他買。

於是小男孩就偷偷地拿了一塊放在自己兜里,以為可以「矇混過關」。

結果結帳的時候觸發了警報,被發現了。

這種事情,擱誰身上誰不得發火。

周圍人勸那個媽媽,「孩子貪玩貪吃,說說就算了吧。」

媽媽對孩子說:「小時藏針,大時藏金,你以後就是個小偷。」

孩子默默地站在一邊哭。

我在邊上看著,實在有點於心不忍,就走開了。

1

孩子是犯錯的最好時間

其實,作為媽媽,我一直都期盼CC犯錯。

很多人大概要說了:「盼著孩子犯錯?這是親媽麼?」

絕對是親的哈~

為什麼?

因為 家庭和學校存在的意義,就是提供一個孩子可以犯錯,但是又不會有嚴重後果的地方。

這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的。

他還說: 「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地方,可以讓孩子不停地試錯,然後不停地去改正,最後把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然後進入到社會。」

如果孩子不犯錯, 那麼一個乖寶寶的下面,一定隱藏著家長不知道的缺點。

相信我,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完美的。

就連這次疫情,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崇拜到骨子裡的鐘南山老先生,小時候也犯過錯,甚至在現在看來,還是關乎品質的大錯。

鍾南山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家裡並不富裕。

有一次,學校要收午餐費,所以媽媽把錢交給鍾南山,讓他去交給學校。

後來,他媽媽想去學校了解下錢是否交上去了,結果發現鍾南山不僅沒有交錢,還把錢偷偷拿去買零食吃。

媽媽知道後,把這件事告訴了鍾南山的爸爸。

鍾南山非常緊張,他害怕即將面臨一頓教訓。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爸爸只是對他說了一句話: 「南山你想一想,這樣的事你應該怎麼辦?」

這一句批評,讓鍾南山整整一宿沒睡,輾轉反側了一個晚上,他意識到了自己錯誤的行為。

這件事過後,他也慢慢開始學會了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我們看來,一個不得了的錯誤, 經過鍾南山爸爸的一句有分量的「教訓」,就變成了孩子成長的動力。

孩子犯了錯,是一定要批評的,但批評孩子也是有很多技巧。

批評可以是一支畫筆,也可以是一把錘子。

一個好的批評,就像是用畫筆在花瓶上添彩,變成一件藝術品,能夠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更好的生活;

而一個壞的批評,就像用錘子把花瓶敲碎,孩子的自尊心碎了一地,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叛逆心理,形成不自信的性格特點。

2

什麼是一個好的批評呢?

1.批評的原則: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孩子成長是很快的,有些行為只是當下某個年齡段的特殊表現。

比如,2歲多執拗期的孩子,幹啥都不合他的意,總是愛發脾氣;

孩子四、五歲的時候,睡覺拖沓、做作業拖沓、吃飯拖沓,總之幹什麼都拖沓。

如果我們忽略孩子正在成長的這個事實,輕易給娃貼上了標籤,從心理上認定孩子是一個壞脾氣的孩子、是一個小懶蟲,那就可能影響他的正常成長軌跡。

因為 貼標籤的最可怕之處在於,它會變成一個心理暗示,讓孩子陷入自證預言的大坑。

自證預言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別人說的那樣,久而久之就真的越來越壞脾氣,越來越拖沓了。

柴契爾夫人說過: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這會決定你的言辭。

當我們心理上給孩子貼上標籤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在語言中帶出來,不自覺地傳達給孩子。

真正地批評孩子,都是具體的、有指導性的、而不是泛化的,讓人一頭霧水的。

C媽也給大家分享一個不貼標籤的技巧—— 換一種表達方式。

把以人稱 「你」開頭的指責性言論,換成更中性的無人稱表述 「發生了什麼」。

比如CC搶了小表弟玩具,小表弟大哭。

如果我問: 「CC你幹什麼了?」

這對本就心虛的CC來說,這句話就已是一種指責了,那她的第一反應會是狡辯、逃避—— 「不是我的錯,是弟弟不好。」如此,我們肯定會更氣。

但如果我問: 「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提問,並沒有站立場,孩子就更容易正視問題本身—— 「我想玩弟弟的車,他不給我。」如此,我們繼續解決具體問題就可以了。

對我們自己而言,中性的表達,也更容易幫我們自己擺正心態,避免陷入上來就給娃貼標籤的泥沼。

2.把問題外化,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們批評孩子,純粹是為了發泄情緒,在憤怒的時候,把該說的不該說的一股腦全都說出來了。

甚至, 以前犯的錯誤也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其實批評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還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錯了,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不過,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裡,並不簡單。

畢竟,讓人承認自己錯了很難,尤其是孩子, 不要以為孩子沒有自尊心,恰恰相反,小的時候往往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

家長往往心智成熟,當我們自尊心受傷的時候,自我調節的手段有很多。

而小孩子心智不成熟,缺少自我調節的手段,自尊心受傷,往往就會鑽進牛角尖里出不來。

那怎麼和孩子分析錯在哪裡呢?

我用在CC身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問題外化。

問題外化,就是家長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共同面對問題。

不是你和孩子對峙,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和問題對峙。

還說開篇那個例子,我可能會這麼做:

「媽媽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是不是想吃巧克力的想法一直在你的腦袋裡轉呢,這個想法是不是讓你不自主的就想拿一塊巧克力走呢?但是又怕媽媽說,才不告訴媽媽的?偷偷地拿走一塊巧克力,是一個壞的想法哦,我們要不要一起打敗這個壞想法呢?」

這樣說的關鍵是, 我們把孩子偷拿巧克力的這個行為,和孩子本身剝離開,孩子是孩子,壞的想法是壞的想法。

你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上,打敗這個壞的想法。

當我們把問題和孩子剝離開,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就容易接受的多,而家長也會更冷靜。

3.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批評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只批評孩子不對,卻不指導孩子改正。

那麼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就像前面所說, 兒童時期犯錯的意義在於通過「犯錯-知錯-改錯」,進而會成長為更優秀的大人。

很多人恰恰落下了重要的最後一步。

孩子犯錯,一定是因為他在處理某個問題上出現了困難。

如果屢教不改, 那只有一個原因,說明他始終沒有找到改錯的方法。

而這些地方,恰恰才是父母或老師應該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

疫情在家的這段時間,CC一整天都在家裡玩,玩完玩具,經常不收拾,這一攤子,那一攤子。

如果你叫她收拾,她就會把所有玩具堆在一起,塞到床底下或者堆到牆角,弄得亂七八糟。嘴裡還振振有詞地說:「反正下午我還要玩,再拿出來多麻煩呀。」

C爸那麼潔癖,自然是難忍,不知道為這個問題說過他多少次,說完人老先生就屁顛屁顛的一件件幫她復位。

後來我跟C爸說,如果你真的有心糾正她這個問題:

1、讓她明確的知道該怎麼做。(玩具收好,只是一句泛泛的要求,對孩子來說,集中堆牆角也是一種收好,她並不理解你的標準)

2、讓她明確的知道不這麼做有什麼問題。(我要是CC,我也不收,最壞的結果不就是被你叨叨幾句,最嚴重不過一頓批評,有什麼影響。)

最後,為了讓她能收拾好玩具,C爸特意給她畫了一張示意圖,樂高放到床底下的收納盒裡、娃娃放到架子上、繪本放到書架里,前幾次,C爸還帶她一起收拾,確保她熟悉了流程。

而且規定如果玩完之後自己不收, 拖到爸爸收的話,爸爸有權利把一個最喜歡的玩具沒收3-7天。

但爸爸親自收之前,會給到一次提醒——你再不收的話爸爸要開始收了。

孩子不可能說一次就奏效,所以,對於這些需要改的小毛病,立規則、給空間、留餘地,一個也不能少,只要堅持正確的方法不動搖,長久下來就會有神奇的效果。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