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沽源縣有一座700年前的古建築叫梳妝樓,民間傳說是遼代聖宗之母蕭太后的「梳妝樓」,聽起來挺脂粉氣的「繡樓」,經文物部門發掘考證,卻是一處元代的古墓群,主墓為元世祖忽必烈的駙馬墓,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知道,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多民族國家,可遺留下來的建築文物卻鳳毛麟角,梳妝樓躲過了風雨侵蝕和戰火摧殘,在草原上屹立了700多年本身就是個奇蹟,全國罕見。
沽源文聯的朋友鄭恆平說,「梳妝樓」保存完好,形制特殊,深受專家青睞,央視探索與發現就以《梳妝樓揭秘》為題報道過這一古建。「梳妝樓」坐落在沽源境內的閃電河畔。閃電河是一條古老的河,在《水經注》中被稱為濡水。它與許多支脈匯合後注入京津地區,是京津地區重要的水源。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口北山廳志》,根據梳妝樓臨近閃電河這一點,將梳妝樓確定為察汗淖爾行宮,即元代帝王兩都巡幸的中轉站。後來證實,察汗淖爾行宮在沽源縣的小宏城村附近。日本學者箭內比曾錯將梳妝樓當成了《遼史地理志》中所記述的新涼殿。新涼殿是遼代建築,是蕭太后和遼朝皇帝避暑的地方。
而民間的說法是,梳妝樓是蕭太后梳妝的地方。這種背山面水的地方,是元朝皇室理想的居所,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風水寶地。
走進梳妝樓大門,是一座影壁也稱為蕭牆,漢白玉製成,為須彌座,浮雕的圖案是元代的戰爭場面。繞過影壁可清晰看到梳妝樓全貌。樓的造型十分罕見,大體結構為上圓下方,代表天圓地方的意思,既有蒙古元素又兼有伊斯蘭風格,是多種文化的結合體。
值得稱道的是,整座樓沒有用一根木料,全部為青磚壘砌。樓基的平面是正方形,邊長各為10.7米,樓高9.1米,琉璃瓦覆蓋。
那麼,這座樓的功用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一座墓葬的享堂,這片地方本是元代皇家的一片墓地。共發現了24座墓葬,這個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金銀首飾、金屬馬具、銅鏡、鐵劍、紡織品等等,大部分文物收藏在沽源縣博物館內。
沽源梳妝樓元墓的發現以及考古發覺意義重大。同時也是旅遊愛好者覓古尋幽的好去處。你如果想對草原上的梳妝樓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沽源梳妝樓,就能看到更多相關文章,大家可用頭條搜索試試。
再看樓內。底部是四邊形,中部為八邊形,再往上是十六邊形,頂部則是圓形的穹頂。這種由方到圓的漸變模式不僅便於建造,從視覺上看也很舒服,這種無梁無木的建築形式,被稱為「鹿頂」式建築。讓人聯想到「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大草原。遺憾的是,牆壁和穹頂上精美的壁畫我們已無法看到原貌了。
梳妝樓的地下還有個隱藏了數百年的秘密。有三具棺木是1999年挖出的。中室以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下葬,可見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專家通過對遺骸鑑定,死者為男性,死亡時年齡在30歲左右。令人稱奇的是,中室的棺木是用一段完整的松木製成,這種樹葬的形式十分罕見。只有身份極其尊貴的人才能享用樹葬。
1999年的發掘,由於沒找到線索,墓主人的身份成謎。四年後在這裡發現了數十塊青石碑殘片,通過對碑文辨認,得出結論,中室的墓主是闊里吉思。他是忽必烈的外甥,1298年,在平定西北地區的叛亂時不幸犧牲,被追封為趙王。西室和東室應當是闊里吉思的原配忽答的迷失公主和愛牙失里公主。
梳妝樓元墓的發現以及考古發掘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習俗、禮制、宗教信仰、建築風格以及服飾演變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