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雲南省生豬養殖大縣的保山施甸,在疫情況發生之後,在穩定蔬菜產能、修復廢棄茶園、鞏固甘蔗種植的同時,合理有效發展生豬養殖業以提供更多增收途徑。
進入酒房、舊城鄉時,會遇到許多滿載肥豬的大型貨車,這些車輛有通過穿越滇藏線進入西藏自治區的、有北上進入上海北京的、還有南下緬甸的,肥豬運輸車輛里裝滿了農民增收的喜悅。同時,常年外出打工的農民今年也參與到建設養殖場「大工地」中。
在施甸,一車車滿載肥豬的貨車承載的不僅是產業興旺的繁榮景象,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在現場,一位承擔著動物防疫、生豬養殖、外銷、以及飼料經營為一體化的家庭農場主胡寶山說:「近幾年來,施甸的生豬發展邁向產業化之後,無論市場豬價高低,養殖戶都在堅持,為我們這些跑路的運輸從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活路,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他指著正在卸載飼料後準備裝豬車輛說:「這車飼料是從省城拉回來的,費用是廠家承擔,飼料是廠家與養殖戶直接對接的,我們只是承擔把生豬運出去,再把飼料運回來。這樣,我們就成為了運輸業、飼料加工業和生豬產業互動發展的橋樑和紐帶。」在姚關鎮大漢莊,一位叫金祖良的個體餐飲業經營者告訴筆者,在施甸縣發展全域旅遊的過程中,他的農家樂不僅是餐飲業,也是當地土特產銷售的重要窗口。像金祖良一樣的個體餐飲業者在姚關不在少數,一項豬產業帶動交通運輸、飼料銷售、全域拉動和產業融合,有效地給大眾創業提供了平台。
施甸是一個農業大縣,在傳統的生豬養殖過程中,農民養豬是千家萬戶零星產業。近幾年來,施甸縣把傳統養殖生豬產業從零星養殖扶持成家庭農場之後,推出了科技下百村包萬戶的科技扶貧服務,把傳統養豬只為過年的理念轉變到養豬為賺錢的思維軌道上,科技人員推行生豬養殖,從填飽肚子轉變到廄養催肥、給豬提供營養餐的工廠化、商品化發展,在生豬產業養殖流程中,農民科技素質在產業發展中得到了提升。
目前,國內生豬養殖仍然是一個大市場。開發好家庭農場,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有效的拉動了就業,拓寬了群眾的致富路。
文圖:楊連武 李建艷 魏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