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張丹丹:建設四明山「兩山」理論創新實驗基地

2020-04-29     寧波日報

中國寧波網記者 張燕

人物名片:張丹丹 市人大代表 海曙區人民法院副院長

四明山是寧波之「根」,也是承載綠色發展、推動「兩山」理論實踐在寧波深入的首選地之一。然而近年來,四明山周圍村鎮發展遭遇瓶頸,限制了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的規模和速度。市人大代表、海曙區人民法院副院長張丹丹調研後發現,應打破四明山各地為政的現狀,實施市級層面統籌管理。

四明山跨海曙區、奉化區、餘姚市,在市級層面缺乏對四明山區域的統一規劃和功能定位,而各區在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方面,各區(市)間缺乏互補互通。例如餘姚柿林舉辦柿子節、海曙李家坑舉辦吊紅節,兩地相隔僅幾公里,消耗了四明山的旅遊影響力。 張丹丹代表建議將四明山打造成為「兩山」理論的創新基地,實現生態建設和富民工程齊頭並進。首先是對四明山文化資源、生態資源進行評估調查,明確四明山生態長廊的市場定位、產品特色、運營模式,出台全市統一的旅遊規劃指導,融合海曙、奉化、餘姚三地發展,抓住當前「網際網路+」、綠色消費和旅遊文化消費的潮流,向市場和公眾釋放四明山生態建設的積極信號。

其次,推動當地居民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引導貧困人口實現綠色轉產轉業。例如推廣文明家風、星級農戶評比,對垃圾、污水進行更高標準的無害化處理,形成高水準的綠色生活方式。由普通的農家樂經營模式轉變為民宿經營模式,不僅僅是簡單吃一餐農家飯、住一次農家院、摘一回農家果,而是引導綠色生活,讓都市人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

還要重視生態補償,實現環境收益與經濟收益同增長。張丹丹代表建議充分運用資金驅動作用,在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使用、高山移民補助、生態涵養林補貼等方面加大四明山水庫區域村鎮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例如試行水源地返補機制政策,使村民與水源保護建立經濟和情感聯繫,使四明山實現「生態保障」「資源儲備」和「風景建設」的基本功能。

此外,還需打破交通服務瓶頸,實現城區山區一路通達。她建議設立四明山旅遊專線,提供從市區到山區的長線公交線路;拓寬進山道路交通,實行單線循環的進山路線,便利自駕游遊客往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cWtxnEBnkjnB-0zIE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