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國際新聞在世界範圍內被炒得沸沸揚揚。這就是媒體報道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購買世界最大的島嶼、目前是丹麥屬地的格陵蘭島。這個世界最大的島嶼,面積大約是現在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美國這邊動議一出,丹麥這邊就表示反對,「我們不賣」。具體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未來影響,畢竟咱們大錘說史是個講歷史的欄目,對此就不加綴敘了。
我們關注的是,購買領土這種事,從歷史角度來說,行不行得通?所以本期大錘說史,我們就來八卦一下,歷史上那些領土買賣的故事。
其實一說到領土購買,有一個例子,流傳甚廣,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這就是小學課本中的《將相和》,戰國時代趙國名將廉頗和名相藺相如的故事。其中就提到,秦國的秦昭王想得到傳說中的至寶和氏璧,於是就派人去聯絡趙惠文王,想開價用秦國統轄的十五座城市移交給趙國,以交換趙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
當然,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這筆領土買賣最後沒成,因為藺相如橫空出世把這事給攪黃了,只是留給了後世一個著名的成語「價值連城」,專門用來描述類似於和氏璧這種絕世的寶貝。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過成功的領土買賣呢?有,而且就是在和氏璧換城這筆生意被攪黃的差不多還是同一個時代或者稍微早一些。
只不過,這次用來交換領土的籌碼,是一個人。這就是著名的齊國戰將,田單[dān]。這個人的名氣也是極大,列位讀者聽友肯定知道的,當初燕國樂毅聯軍五國攻打齊國,一口氣打下了齊國城池七十二座,齊國只剩下最後兩座城池(即墨城和莒城)在堅守,其中困守即墨的就是田單田老師,在最後時刻田老師擺出了一個火牛陣,絕地反殺,把五國聯軍又給推回去了,收復了齊國的國土。從此田單名震列國,成為天下屈指可數的名將。
按照《戰國策》的說法,田單成了交換領土的籌碼,是田單復齊之後的事情。當時燕國派高陽君帶大軍攻打趙國,趙王在平原君的建議下,割讓了趙國在濟東的三座城市以及它仨周圍附屬的五十四座鄉鎮給齊國,就是想讓齊國的名將田單作為趙將領軍出征,抵擋燕國。這次領土換名將的交易是成了的,因為後來田單就代表趙國出戰,再後來,田單就沒有回齊國而是留在了趙國。
不過這筆生意,並沒有看上去的交易那麼簡單。仔細檢點這件事,不難發現買賣雙方各自的小算盤。齊國這邊因為田單復齊功勞極大,齊王就有點忌諱了,對他來說,功高震主的田單的威脅也不小,而且田單這邊復國之後急於通過改革復興齊國,但是齊國當時積重難返,齊王自己都昏聵[kuì]不堪,君臣還處於互相看不上的狀態,因此齊國作為賣主,實際是願意出售田單的。
而作為買家的趙國,看中了田單在齊國與燕國之間至死不休的冤讎中的地位,況且趙國那仨城本來就是之前五國攻齊時(趙國也有份參與)的邊界地帶,齊國復國之後與趙國也有衝突,趙國因此借這個機會用三座城池緩和齊趙矛盾,同時又用齊國的田單這柄快刀來個借刀殺人。恐怕這也是趙國的謀劃。
領土畢竟事關國家安危,而且在戰國時代,領土本來就代表著人口和物資,沒有哪一個國家肯隨隨便便就拿出來做交易的。如果交易,這裡面的利益糾紛都是非常多的,絕不僅僅是看上了錢財或者人才那麼簡單。
類似的領土買賣在南北朝時期也發生過,這就是南朝陳朝的陳文帝,用魯山城從北方的北周王朝那裡換回來自己的弟弟。魯山城不大,但是屬於當時陳朝和北周接壤邊境地帶的一處要地。這次買賣成功,主要是陳文帝非常寵信自己的弟弟,所以肯用一座城來贖回他。不過即便如此,陳文帝也是非常心疼自己這塊地的。而且這種態度,就在領土買賣達成的時候,陳文帝直接就把這種不舍說出來了。
其實,對於歷史上的國家來說,沒有哪一塊領土是多餘的,是可以隨隨便便丟給別人的。因此即便是在世界近代史上購買領土最多的美國,每一次購買領土也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
比如1803年美國與法國簽訂購買條約,美國耗資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買了北美的路易斯安那,這塊領土的面積大約是214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跟這回新聞中的格陵蘭島(大約216萬平方公里)面積差不多。這一樁看起來明顯賠本的生意,是名震歐洲的拿破崙做出的。
拿破崙
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之所以肯做這筆生意,就是因為法國當時在加勒比海最重要的殖民地聖多明各爆發了黑人起義,法國出動大軍鎮壓結果失敗了,聖多明各和路易斯安那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從經濟上來說,路易斯安那出產的所有物資只有通過聖多明各這個貿易窗口才能變成實際的利益,而如今,這個窗口沒了。
與此同時,屋漏偏逢連夜雨,法國在歐洲與英國的爭霸正處在一觸即發的緊張邊緣,一旦法國與英國開戰,當時控制世界海洋的英國肯定會切斷法國與北美殖民地的聯絡,在這種情況下,路易斯安那不僅不能給法國輸送利益,還會成為巨大的累贅,在這種局面下,即便是橫掃歐洲的拿破崙也不得不低頭。1803年4月30日美法簽署協議,這筆國土買賣之後才過了半個月,英法的全面戰爭就打響了。這才是拿破崙肯賣領土的真正原因。
類似的情況在1867年又上演了一次,這次是美國花費720萬美元從俄國那裡購買了阿拉斯加。這次同樣是俄國內外交困之下的買賣。當時1856年俄國在與英法之間持續四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慘敗,經濟受到重創,國庫空虛,而英國那邊借著戰勝之威,正積極籌劃奪占俄占阿拉斯加,對於俄國來說,讓世界霸主英國占領阿拉斯加是對其遠東的嚴重威脅。
而美國這邊對阿拉斯加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俄國方面負責經營阿拉斯加的公司由於經營不善,一直處於瀕臨破產的狀態,還需要俄國人往裡面搭錢。對於俄國來說,出售阿拉斯加可以說一舉三得,即減少了繼續往大坑裡扔錢,還能賺美國人的錢,最重要的是堵住英國人染指阿拉斯加的風險。於是才有了這一樁領土買賣。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只要涉及領土買賣,擺在談判桌上的金錢和利益,遠遠沒有深埋於合同之下的複雜國家利益折衝更重要。這就是複雜領土交易中,更複雜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