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4款運動拖鞋,強大功能豈止拖鞋般簡單?

2020-07-06     買戶外

原標題:比較4款運動拖鞋,強大功能豈止拖鞋般簡單?

跑鞋與越野跑鞋,都是運動時最貼身的拍檔。性能好壞?是否適合?關乎每次訓練、比賽、旅程中的表現與感受,坊間鞋評自然多的是。若說拖鞋的性能也是這類型運動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分析、分享不同品牌拖鞋的優缺點,大概不少人都會嗤之以鼻。

其實拖鞋的功能,很多時就是在這樣的錯誤印象下被忽視。

拖鞋缺乏承托力?亦無保護腳掌所需要的部件?怎樣作跑步、登山之用?

如此質疑並無不妥,縱使偶爾聽聞有能人異士穿拖鞋完成超馬,但這些都是玩命級的行為,不能假設大眾都能跟隨。大眾很直接的印象,就是鞋一定是用來走路的,這謬誤正是拖鞋一直被忽視的原因。

鞋的功用實在並非只得走路,每次長時間運動或訓練後,幫助身體恢復就是進步和減低受傷風險的關鍵,這時候正是脫去跑鞋或越野鞋,體驗一雙拖鞋好處的時機。

每段旅程後,換上拖鞋的好處:

1:讓腳掌保持通爽,避免失溫。

2:舒展運動後發脹的腳掌肌肉。

3:支撐並舒緩膝蓋、足弓、腳掌及下背部的疲勞。

4:有時候都想讓雙腳接觸一下大自然嘛。

總括而言,拖鞋對於跑手、登山愛好者最大的用途,就是在於恢復,尤其經過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後,腳掌紅腫熱燙十分常見,可是鞋子體積不會因為腳掌腫脹而變大,腳掌肌肉在跑鞋內一直擠壓,無法放鬆紓緩,甚至因為脹痛而影響步姿,對膝蓋、背部等身體部位,中底卻未能緩衝肌肉承受的衝擊,只會延誤恢復狀態。

經過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後,腳掌變得紅腫熱燙,不如換上拖鞋放鬆舒緩。

除此之外,由於腳掌是全身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保暖能力較差,令腳掌成為全身其中一個最容易導至失溫的地方。可是越野跑的過程中,無論流汗、下雨、穿越河溪等等,都容易令腳掌濕透,大大增加失溫和患病的風險。如果跑手面對的是接連數天的旅程,來不及恢復或保持舒適,一定直接影響表現。

腳掌是全身其中一個最容易導至失溫的地方。

因此每當一段長距離旅程的結束時,換上一雙讓腳掌肌舒展的拖鞋,就是讓跑手儘快放鬆身體的關鍵動作。拖鞋的性質,就跟頭燈、後備糧水、按摩球等等性質類似,在情況許可之下,適合作為放於背囊內備用的裝備。包括以下4款戶外拖鞋,都是是市面上可以入手的優秀品牌。

Oofos OOriginal 可能是山界最舒適的拖鞋

Oofos的拖鞋可以說是不少越野跑手的最愛。

Oofos的拖鞋是不少跑手的最愛,極多山賽完結之時,都可看見大量跑手換上Oofos。雖然它從外觀而言像極一款平平無奇的膠拖,但憑藉品牌專利的OOfoam物料,令它比一般EVA材質製作的鞋子有更高緩衝性能,即使穿久了,依然可以維持支撐彈性。

鞋床及足弓的設計,亦可按照腳掌的動態支撐雙腿、膝蓋、背部。這款拖鞋亦因此而獲得過《Runner’s World》、《Women』Running》、《Competitor Running》、《UltraRunning》、《Gear Institute》等權威媒體的獎勵,一款拖鞋能做到這點,絕非等閒。

HOKA ONE ONE ORA 厚底山鞋始祖出品

HOKA ONE ONE 絕對是厚底山鞋的始祖。

作為戶外運動界聞名的最強緩衝厚底跑鞋,縱使相對之下HOKA ONE ONE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恢復拖鞋的研發上,但單憑它使用近似跑鞋款Meta-Rocker的中底系統,配以去水性強的材質變成拖鞋,緩衝性能上本身已經是值得信賴的保證。唯鞋床及足弓設計方面只屬中規中舉,算是美中不足。

Salomon RX Break 4.0 細節貫徹品牌風格

Salomon連拖鞋都花了甚多細節考量。

同樣是戶外聞名的跑鞋品牌,Salomon對RX Break 4.0的設計細節,比得上它的越野跑鞋本身。EVA中底雖然未至獨當一面,但都是普遍中上級的配置。自然品牌對於墊位360°包容腳掌的結構,以及部件間無縫連接等細節,是Salomon向來的山品要求,對待一條跑褲、一雙拖鞋的要求都一樣。

Xero Shoes Genesis Sandal 便攜輕巧

Xero Shoes Genesis Sandal還適合多種戶外活動。

對前三對都不同,Xero Shoes僅得5.5mm的Zero Drop無痕鞋底,並非為支撐與緩衝性能而存在。而是為了方便折起收納,針對一些輕鬆山徑,或者途經沙灘、溪流等位置時,可以換上赤腳般的體驗與大自然接觸。然而Zero Drop卻有8,000公里的耐磨和抓地保證,平衡安全與自然觸感的需要,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放鬆體驗。

|(www.maihuwai.com)推薦你喜歡的戶外裝備

|微信號:maihuwaicom

喜歡的朋友就來訂閱買戶外(微信公眾號:maihuwaicom),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WgOInMBiuFnsJQV4T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