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與炮台共存亡!關天培赤膽忠心,為何卻以悲劇落幕?

2020-10-17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誓與炮台共存亡!關天培赤膽忠心,為何卻以悲劇落幕?

篇首語: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想到了一個詞彙——貳臣,這是乾隆皇帝獨創的。「貳臣」指的是那些在朝代更迭時歸降了新朝的官員,這些官員又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貪生怕死之輩,這些人投降就是為了活命,這些人即便投降了新朝,最後也往往沒有得到善終;第二種人就顯得有所不同,這些人在輔佐前朝時做出了卓越貢獻,歸降之後,又為新朝的統治盡心盡力,像洪承疇等人,對明朝、對清朝都是有大功的,而「貳臣」是個貶義詞,個人認為,將其用在第二種人身上,既苛刻、又刻薄

歸降,在古代是站在道德高度衡量人品的一個標準,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那些忠心耿耿的人為什麼會反叛前朝呢?高官厚祿和錦繡前程嗎?對於第一種人,可能有這方面因素;可對於第二種人來說,這種因素可以忽略。他們之所以會歸降,除了新朝擺出的「禮賢下士」姿態之外,我想,更多的是對比之後對前朝的失望。

因此,就有了一個疑問:當朝代的沉淪已經配不上他們的忠心時,繼續效忠究竟算不算是愚昧?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後滿清時代時,它也未能逃脫「盛極必衰」的規律。「康乾盛世」之後,無孔不入的腐敗體制早已將大清侵蝕得千瘡百孔,而偏偏此時又遭遇了嚴重的列強入侵。「內憂外患」+腐敗盛行,這就是「亡國」的節奏,然而,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就越顯得珍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當中國和英國列強首次正面碰撞之時,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林則徐、裕謙,當然,還有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關天培

關天培,出生於江蘇山陽。自幼勤奮好讀,本想通過科舉步入仕途,但後來見國防薄弱,決心投筆從戎,改習武科,除了熟讀《孫子兵法》外,他對火器製造還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始終認為,即便再不穩定的火器,其殺傷力也要比清兵配備的刀槍棍棒要強。1803年,關天培考取武癢生(這和文人考中秀才是一個級別,都屬於縣級制)。由於他頭難靈活、辦事幹練,很快就得到上司的提拔,一路從千總、守備、都司、游擊,擢升到參將、副將、總兵、甚至是署理江南提督等職位。1834年,關天培被授予廣東水師提督之職。

當時,廣東海關和水師極為腐敗,收取索拿十分嚴重、貪污受賄泛濫成風。為了扭轉這種不正之風,關天培在上任之初就廣貼告示,提醒水師官兵嚴於律己、移除舊習。

作為水師提督,水師的建設應是重中之重:

他,層層把關,挑選精勇、強壯的士兵守衛炮台;

他,不拘一格,從士兵中大量考選下級軍官,做到任人唯才;

他,經常督率水師研究、繪製各炮台的形勢位置圖,進行攻擊、守衛、策應、配合等訓練和演習,並把有關文件、圖式等編成《籌海初集》,供官兵學習之用。

經過關天培的大力整頓,廣東水師一掃往日萎靡,很快就成為一支紀律嚴明、攻防兼備的大清軍隊。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進行了大規模的禁煙、銷煙行動,關天培也竭盡全力進行了支持。

然而,大清對鴉片的強力抵制卻觸動了英國的切身利益,他們叫囂要用武力解決這一爭端。1840年6月21日,英國擅自將近四十艘艦艇集結在廣東附近海域,28日,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拉開了帷幕。

戰爭之初,為了粉碎英國侵略者的進犯,關天培和林則徐認真研究了破敵之策。他們認為,此次戰爭是防禦自衛性質,戰爭的目的是守衛海防,抵抗侵略。因此,決定採取「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策略。與此同時,關天培也做好了大戰的準備,他進一步加強了虎門海防,增置大炮二百門,並對水師嚴加操練。英國侵略軍曾多次企圖從虎門登陸,但面對戒備森嚴的虎門炮台,未敢進犯

英國侵略者在虎門碰了壁,便移兵北犯,於1840年7月攻陷浙江海防重鎮定海後,8月竄至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投遞照會,進行威脅。腐敗的清政府被英國的船堅炮利所嚇倒,竟把戰爭的起因歸咎為林則徐推行的禁煙運動。道光皇帝將林則徐革職,並任命投降派大臣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州辦理中英交涉。

1840年11月,琦善到廣州後,為了討好英國,一反林則徐、關天培的作法,下命拆除珠江口的木排、鐵鏈和暗樁;並裁減兵船三分之二;遣散了全部水勇;還允許英國人實地察看地形、探測內河。關天培和林則徐苦心打造的虎門防禦就這樣被瓦解了——打敗你的未必是對手,可能僅僅是一道聖旨。可在當時,聖旨的威力比三百門大炮還要強勁

1841年1月,英國侵略者調集二十餘艘軍艦,兩千多名士兵,對虎門要塞發動了瘋狂的進攻。當時,在琦善的要求下,虎門第一道防線沙角、大角兩炮台的守軍被縮減到數百人,他們在副將陳連升的指揮下,不畏敵眾我寡,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與侵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戰鬥。由於琦善已將海防廢馳,又拒絕增派援兵,沙角、大角兩炮台很快被英軍攻陷,守衛炮台的士兵全軍覆沒

面對英國的侵略行為,琦善在廣州不但按兵不動,反而向道光皇帝上折彈劾關天培,指責沙角、大角炮台的失守,是由於關天培指揮失誤造成的,要朝廷對關天培從重治罪。道光皇帝聽信讒言,以「身為水師提督,督率無方」的罪名,降旨將關天培的頂戴革去,令其「戴罪立功」。關天培蒙受不白之冤,心中無比憤慨,但英軍近在眼前,他還是以大局為重,積極進行戰守準備。他不顧年事已高,到處奔波,察勘扼塞;同時請求琦善速修海防,增兵虎門。琦善手握數萬軍隊,最終只是「走過場」似的派了200人,之後就再無增援。

關天培自知此戰九死一生,他感嘆道:「這種情勢,虎門難保了。我身為守土將領,唯有一死,以報國家」。他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分給守台士兵,並將自己的幾枚落齒和幾件舊衣,用木厘密封寄回家中,以表示與敵人決一死戰的雄心。

英國侵略者突破第一道防線後,趁勝對虎門要塞發動了更為猛烈的進攻。26日下午,侵略者集中大炮數百門,對關天培親守的靖遠炮台進行密集轟炸,整個炮台濃煙滾滾,彈片橫飛。關天培全身負傷十多處,血染戰袍,但他堅持不下火線,手持戰刀,指揮戰鬥,炮手倒下時,關天培親自上炮台開炮進行還擊。隨著英軍的逼近,關天培當眾宣誓:「人在炮台在,不離炮台半步!」

全體將士在關天培的鼓舞下,土氣高昂,奮力炮擊英軍,敵艦有的被擊沉,有的被擊傷,登岸的敵人紛紛就殲,屍體布滿了灘頭。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多數將士相繼陣亡,關天培等倖存官兵並沒有膽怯,更沒有逃跑,而是與登陸的英軍士兵展開了肉搏,只可惜,懸差太大,最終虎門炮台失守,關天培與守衛炮台的400餘名將士以身殉國。

這就是愛國將領關天培英勇的一生,他死後,朝廷追諡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關天培活著都沒有因為個人的貶黜而心生怨恨,更何況英雄已逝,這些虛名對於關天培和那些灑盡熱血的炮台官兵來說,更顯得微不足道了。

關天培是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作為一名臣子,忠君愛國他做到了;作為一名將領,浴血沙場他同樣毫不退縮。可遺憾的是,他卻處於一個早已腐敗不堪的政權之下,專制統治和專制制度不會給他們太多扭轉局勢的機會,再加上琦善的貪生怕死,因此,悲劇好像早已註定。而這種腐敗也一直侵蝕著大清,直至滅亡都沒有消退。唯有留下的"關忠節公祠",算是英雄的一點寬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