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今年洪災期間安徽黃山那位損失9000多萬元、對著記者鏡頭痛哭的茶企老闆鄭紹東嗎?8月13日,所有的茶農都從鄭紹東手上如期領到了茶款。這家企業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與茶農合作,收購今年的秋茶與冬茶。
今年汛期,黃山市出現了嚴重汛情,歙縣縣城嚴重內澇,連孩子們的高考都被迫延期。歙縣大量企業的生產也受到了影響。
鄭紹東是一位茶企老闆,他的茶廠就設在歙縣經濟開發區內。突如其來的洪水,讓他存放在倉庫里的三千噸茶葉變成了廢品,這可是茶廠與3000餘戶茶農一年的希望啊!僅僅一個晚上,無情的洪水讓大家一季的辛苦化為泡影,鄭老闆怎麼不傷心?
鄭老闆的茶企和當地的近3000戶茶農合作了好幾年了,每年都是先收鮮葉,等生產結束後再和茶農們結清貨款。洪水到來前,雖然鄭老闆已經結付了一部分茶農的貨款,但還有大約60%茶農沒有結清。本來指望這批茶葉銷售之後,可以讓茶農們拿到錢,可是一夜之間,茶葉被水浸泡,損失巨大。鄭老闆一時之間,不知道從哪裡弄錢來給茶農,畢竟9000萬可是一筆巨款。
但是令人感動的是,面對鏡頭,鄭老闆表示會儘量想辦法湊錢給茶農們,畢竟鄭老闆是徽商的後人,不能忘記老祖宗誠信為本的信條。
數百年來,徽商取得的輝煌成就,都是建立在誠信為本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在明清時期的商業舞台上,徽商的足跡遍及全國,其經營行業之多、經營範圍之廣、積累財富之巨,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神話,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他們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商業經驗,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一種倫理文化,數千年來一直被強調和推崇。雖然有人說「無商不奸」,但徽商恪守信義,誠實經營,「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誠信服人,早已形成徽州人的傳統。
地處江南群山中的徽州,自古以就是儒家文化極盛之地。一代代的徽商的骨子裡,都流淌著儒家的血液。他們賈而好儒,白天經商,晚上讀書,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又增強了對經商的理性認識,形成了良好的商業道德。
徽州儒家文化血脈的傳承,從徽州完善的宗族組織上可略見一斑。宗族不僅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一種文化的紐帶。徽州的宗族將朱熹的《家禮》當作族規族訓,強調儒家的道德準則,並使之成為支配整個徽州社會的思想。
孔子要求人們「見利思義」,朱熹提醒人們「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徽商講求義利之道,他們也追求正當的商業利潤,但決不乘人之危。徽商程鎖在溧水經商,春天貸款,秋天收利,別人都收十之三四之利,但程鎖仍然堅持只收十一之利。某年豐收谷賤,程鎖仍按往年價格收購存儲。第二年遇饑荒,物價上漲,但他「出谷市諸下戶,價與往年平。」他們就是這樣為徽商樹立起了廉賈的形象。
"同德仁"是徽州百年老店,為保證藥材貨真價實,店主每年專派經驗豐富的老夥計前往藥材原產地收購原料。加工炮製上,也是遵守操作程序,嚴格把關,從不馬虎。他們在炮製特色名藥"百補全鹿丸"時,都會請人現場監督製作的全過程。正因為堅持以真取信,秉德為商,徽商這才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和彌久不衰的聲名。
鄭紹東是一名普通的徽商,也許他說不出很多大道理,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徽商重誠信的文化基因。所以今年大災之後,他仍四處想辦法,並在政府的支持下如期結算茶款,體現了新時代徽商的誠信的擔當。作為徽州老鄉,我真的要為鄭老闆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