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摺扇,
一尺二長。
竹木製成扇骨,
書畫譜寫扇面。
用時散開,聚頭扇尾,
張弛有度,輕拈慢搖,拂像萬千。
中國人手中的摺扇,在上千年的無數開合間,歷經千秋歲月的歷史變遷與百態眾生。它不分春夏晝夜與天南海北,無畏皇權富貴與讒邪奸佞,時刻揚拂懷袖兩旁,成為中國人袖袋裡的一部醒世哲學。
摺扇又名聚骨扇,竹木為骨,韌紙為面,炎日裡從篋奩取出,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摺扇最早起源於中國。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表現出了中華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早期紙摺扇的扇骨數量一般為6根,後世逐漸增加,有竹片、木片、鯨鬚等材質。
扇子,最早來源於東方文化,承載著幾千年的藝術與文明,一直以來作為東方文人雅士的袖間雅物,或使女子風情萬種,或使男子風流倜儻,很受喜愛。同時關於它的起源,社會上流傳著許多不同說法。
在北宋時,日本、高麗精美的摺扇不斷流入中國,當時相對簡陋的中國摺扇逐漸淹沒無聞,於是南宋以來史家多以為摺扇是舶來品。其實不然,據史料記載,摺扇起源於漢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寵物。到了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器具。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摺扇開合自如,開之則用,合之則藏,它以其不易損壞、便攜的特點,成為古人炫耀的一種方式。
起初,人們用它來寫字,後來才作畫。不少名家把字和畫留在摺紙間,不經意間將摺扇散開,實則是有炫耀之心,欲使人駐足欣賞。窈窕淑女,或執扇掩面,或揮扇輕斂,一舉一動都散發著優雅與浪漫;翩翩公子,手搖摺扇,亦是風流倜儻。
摺扇的歷史悠久,其選材和製作也有各有不同。
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各有不同。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動手製作簡單的小摺扇,雖談不上美輪美奐,但卻是一份情懷所在。
扇子的美好寓意
扇子,是中國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歷來文人墨客喜歡在扇子上面題詩作畫,言情托志。在古代,扇子有時被看作是官職的象徵,大概是因為古代官員多為文人出身,而文人又常隨身攜帶一把扇子,在各種場合中常持扇揖讓。三國時諸葛亮手執羽扇運籌帷幄,其神態悠閒自若,後來人們又把羽扇看作是智慧的象徵。
宋之前的女性與扇詩畫古代女子最中意一枚枚圓形有柄的團扇,把它視為兒女情長、美好的定情之物,既可作信物,又可述衷腸。美好寓意的賦予,譜寫了很多浪漫的故事。心靈手巧的西施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於扇芯,送予越國大夫范蠡,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
紙摺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摺扇骨,大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工藝則有螺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至於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內容有山水花鳥、書法詩詞,可謂無所不包,雅俗共賞!
一柄摺扇,兩種畫面。一面歷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 ,一面可能是空白,清風襲來,暗香浮動。扇子蘊藏著豐實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扇子與人們日常生活結下不解之緣,小小的扇子,歷經千年,不但已成為融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也逐漸發展為藝術欣賞品,成為了人們手中倍加討喜的雅玩清賞!
東方美物
每日一賞
名稱:小葉紫檀扇子
特點:中國風宣紙扇子空白灑金摺扇
可自主 進行書法創作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