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巴
3月的市場大盤還是沒有得到徹底拯救,無論新片還是老片,依然無法全面而徹底的激活提振市場活力。
截至目前,3月1日至20日的票房成績為15.85億,同比2019年的30.36億、2018年的37.06億,可以看出差距明顯。在3月市場清冷背後,既有受全球疫情蔓延、進口大片缺席的影響,同時也是上映影片帶動能力不足的直接導致。
例如,上周「3·8」婦女節後一周工作日大盤持續徘徊在4000萬上下,周五(3月12日)《阿凡達》「空降」,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大盤熱度,但從至今的結果來看,也只能稱之為「弱救市」;又如,本周周二至周四單日票房接連跌破4000萬,即使周五有一些新片如《日不落酒店》《21座橋》《波斯語課》等上映,但這些影片要不然就是口碑不行,要不然則是受眾面窄,依然無法有力打破市場僵局。如此清冷態勢恐要持續到下周五的《哥斯拉大戰金剛》上映以及清明檔開啟,才能有所緩解。
而眼下3月市場的寂靜,無疑也再次證明了冷檔期陰雲的依然存在。在大檔期前後,都會經歷一段冷檔期,這似乎已經成為內地影市的「標配」。例如春節檔之前的1月和春節檔之後的3月、4月,暑期檔到來之前的6月中上旬,夾在暑期檔和國慶檔之間的9月,賀歲檔來臨之前的11月,都是內地傳統的冷檔期。
此前拍sir也曾多次強調,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下,是不應該有冷熱檔期之分的,每個檔期都有其價值所在,能應該得到最有效的能量釋放。而在市場復甦背景下,今年3月市場寒潮的出現也引發更多思考,結合近年來冷檔期情況,我們也再來鄭重地聊聊冷檔期吧。
冷檔期頻現市場依然存在問題
近年來,內地影市已經形成了以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為首的四大熱檔,以及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情人節、七夕節在內的小檔期概念。毫無疑問,這些檔期基本都是被國產電影扎堆占據的,貢獻著全年超過60%以上的大盤。
以上熱檔期雖然只有100多天,但是檔期輻射範圍並不僅僅是檔期範圍內。例如春節檔嚴格意義上到大年初六就結束了,但是春節檔影片基本都會有著至少2-3周以上的輻射範圍。這也會讓原本100多天的熱檔期,具有200天以上的輻射能力。
冷檔期是夾在兩個大檔期之間的較短時間。春節前的「春運檔」,夾在賀歲檔與春節檔之間。而9月的「開學節」,則夾在暑期檔與國慶之間。冷檔期大多出現在大檔期前後的原因在於,大檔期之前1-2周上映的影片,會被隨後到來的大檔期片海腰斬排片。而在大檔期之後的影片,也害怕觀眾短期內的觀影熱情已經被大檔期消耗殆盡,觀影積極性在冷檔期並不強烈。也正因此,過山車式的影市波動,也早在近幾年成為常態。
同時,將全年大盤冰點與冷檔期結合來看,也可以看出更清晰的脈絡。
從近八年的大盤冰點及解凍情況可以看到,2014、2015、2016以及今年目前的大盤冰點都出現在大檔期前,如2014、2015和今年都是春節檔前一日即除夕當天,2016年則是國慶檔前夕。而在2017、2018和2019三年中,市場冰點也均是因為好萊塢大片上映而消解。去年受到疫情影響情況相對特殊,以復工後半年的市場情況統計來看,2020年的大盤冰點出現在11月,「解凍影片」則是國產電影《除暴》。
從發展規律來看,市場冰點的出現與冷檔期出現的時間也基本保持一致性,這也體現了,冷檔期在市場健康發展中最為嚴峻的問題。且伴隨著今年因疫情原因好萊塢大片的缺席,這種冷熱不均的市場問題相比以往也更加嚴重。
冷檔期是發展的下一步生機
一個健康發展的電影市場,不應該有一天是浪費的。2017年單日大盤低於5000萬的天數有33天,2018年全年票房突破600億,但單日大盤不足5000萬的天數卻有49天,雖然2019年這一數值略微下跌到了44天,但是考慮到全年643億票房,單日應該平均1.76億票房,這也意味著每一年有44天低於30%平均值票房。
同時,結合目前國產片TOP100排名情況來看,也僅有6部影片是在冷檔期上映的——《少年的你》(2019.10.25)、《金剛川》(2020.10.12)、《超時空同居》(2018.5.18)、《無名之輩》(2018.11.16)、《葉問3》(2016.3.4)、《無問西東》(2018.1.12)。這也說明,其餘94部影片全部在有節假日加持的國產傳統熱檔期上映的。此外,2019年的《「大」人物》(3.8億)《老師·好》(3.55億)《犯罪現場》(2.55億)雖然沒有入榜,但也都是選擇在冷檔期公映,並最終取得了不錯票房成績的影片。
以冷檔期的成功案例來看,其實在冷檔期上映的優秀影片已經具備了與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的能力。如2018年《無問西東》幹掉了《勇敢者遊戲》,同年《無名之輩》逆襲了《神奇動物在哪裡2》,還有《超時空同居》都在520當天單日票房超過了同期的《復仇者聯盟3》。這也體現出,隨著近年來國產電影受眾的不斷下沉,國產影片早已擁有了憑藉類型、口碑優勢,和好萊塢分帳片同檔期競爭的能力。今年好萊塢影片進一步缺失,市場對於內容更加渴求,此時也應該有更多國產影片登場,於所謂的冷檔期中搏出精彩。
從今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冷檔期陰影也有加重的態勢。首先,受到疫情因素影響,好萊塢進口影片數量銳減,此前上映的《貓和老鼠》《尋龍傳說》市場表現不佳,接下來的希望也只有放在《哥斯拉大戰金剛》身上了。要知道如果是往年,這也不過是此前一個月內好萊塢進口影片上映的數量。且再往後看,已經經過多次延檔的《黑寡婦》《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可能依然無法保證按時上映。這也意味著,傳統冷檔期更進一步失去市場帶動市場活力的主力。
其次,批片爆款難尋。從去年開始,買斷批片在內地正式進入嚴寒期。且由於去年12月某部批片的引進事故,也造成了後續多部批片的過審難問題。包括《鬼滅之刃》在內的多部有望在3月公映的影片,目前都沒有了後續的引進消息。原本撐起批片絕對份額的日本動畫批片也面臨著市場壓縮,多部影片排隊過審,這也造成了影片檔期錯過了最佳上映日期,最終票房預期也並不被看好。還有,受外交局勢影響,如印度等國別批片也更進一步受限。雖然上個月「限韓令」有解禁苗頭,但等到第一部韓國電影上映依然至少需要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如此看來,整個批片市場都在苦苦等待下一個爆款的出現。
上述種種現狀也說明,眼下的市場更需要優秀國產影片的登場,完成冷檔期中的接力,並帶來冷檔期佳話的希望。
冷檔期是國內電影市場發展進程中值得關注與思考的一大問題,而能夠從根源解決這一問題的,也要靠國產影片的持續助力。因為,冷檔期不是市場死穴,反而是新的生機所在。